建筑中的艺术精神
——以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

2015-07-12 07:08尹美美尹甜甜中国艺术研究院0009山东工艺美术学院503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王澍象山手工艺

尹美美尹甜甜(.中国艺术研究院 0009;.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50300)

建筑中的艺术精神
——以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

尹美美1尹甜甜2(1.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29;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300)

王澍是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得主,王澍获奖是整个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实验建筑的肯定。近几十年以来,中国的建筑设计一度处于失语的状态,中国建筑设计师一直在传统和现代、本土化和西化之间游离,最终造就中国建筑“千城一面”的困境。王澍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就如同及时雨一般,为中国建筑设计提供一种新的维度和思考。解决中国建筑“千城一面”的困境并非简单的传统元素的使用,而是建筑艺术精神的回归。

王澍;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建筑精神

一、王澍的建筑理念

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材料和工艺的继承,对建筑的生态性等方面问题的探讨,王澍用小规模的实验进行探索,为建筑师指明了方向。王澍的成功在于建筑本体借用了当代装置的理念,并引用中国的生命哲学,实现了艺术精神的回归。王澍的建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的建筑思维模式,是一种文化的批判。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王澍的建筑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样式,他是对中国城市建筑的一种思考,不能形成盲目的“王澍体”,设计的目的不是形成一种固定的风格样式,而是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

对于如何成为优秀的建筑师,王澍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建筑师首先是个文人。不能简单的把建筑当作一种工程,应把建筑看作一种文化,建筑要传达文化里最好的精神和状态,建筑师要用良好、平和的心境看待人和自然,并将这种心境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创造中。王澍的作品《瓦》就运用中国古典造园的意境创设手法,追求一种简单的、朴素的、纯真的美,将建筑看成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实现建筑与人的对话,整个作品给人一种放松的审美感受。建筑设计并非孤立的单体,而是与使用者的一种对话,建筑设计真正是要理解一个城市的需求,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恢复人们的精神状态。王澍认为“建筑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建议公共建筑采用“开放式”的格局,化解“堡垒”,通过“混合型”的居住结构,化解社会矛盾。建筑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应体现出更多的价值观和文化需求。王澍对建筑的理解并不局限在建筑本身,而是将建筑提高到文化哲学的高度。建筑设计是提供给人一种生活的方式,深度挖掘建筑设计的文化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千城一面”建筑设计的有力回应。

二、象山校区——建筑精神的回归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象山校区的建设不仅将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与当代施工技术融合在一起,并达到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施工技术并存的效果,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思。诚然,自工业革命以来,手工艺与大机器生产的博弈从未停止过,始终在此消彼长的规律中对抗。王澍通过手工艺与现代施工技术并存的实验,也为手工技艺的保护带来新的希望,为手工艺和现代技术并存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可能。王澍不仅实现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技术并存,并且将中国的生命哲学、空间概念、意境等精神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也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提供了一线新的希望。

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的奇特之处由“门”开始,象山校园的大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门”,而是由一面“墙”构成的,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然延伸,这种创作手法打破了人们对于“门”的固有思维,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达建筑的意义。象山校区使用的材料大多是从乡下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砖,大量运用旧砖瓦,不仅可以展现砖瓦的肌理,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印记,旧砖瓦映射着中国城市大量拆迁的现象,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实现建筑的再生。砖在校园中运用既实用又富有趣味性。象山校区院落的地面是古老的青砖,青砖的缝隙里长满青苔,青苔满布给人一种踏实感。王澍不仅仅从中国古代古代造园艺术手法中汲取营养,还将书法艺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水而建,及富中国韵味。校园内砖、瓦、檐、竹、木等元素的运用,充满江南水乡的灵性,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王澍的建筑设计不仅有十足的“古”味,也极具现代特色。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水泥的质感、管道的裸露都是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象山校区的建筑设计将中国的生命哲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校园中种植庄稼,体现了中国一直以来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校园中种植庄稼能够唤起人们童年的回忆,庄稼的种植与收获诠释着我们与大地的关系,这种温情的美贯彻王澍建筑设计的始终。

三、结语

“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是王澍的学术理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他以西方现代建筑观念的反思为背景,批判性的回归传统。王澍喜欢基于手工艺之上的建筑,也使得他的建筑呈现出独有的风貌。在讨论过去和未来方面,王澍的作品可以超越争议,这对当下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要理性对待“王澍体”,不能将王澍的建筑作为一种风格,而应回到建筑本身才是对王澍建筑最合理的回应。王澍普利兹克奖的获得,是世界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界的肯定,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开辟了一种新的道路。但是不能将王澍的建筑定义为一种风格,他是对当下中国建筑迷茫境遇的一种反思,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我们要反对任何将王澍建筑风格化和符号化的行为,那些试图将王澍的建筑幻化成一种风格,并通过这种风格的运用来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困境的想法是不可行的。想要改变当下建筑的现状,就必须全面了解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寻找现代语境下的中国人民的建筑艺术精神,建立现代中国人民接受的新的建筑设计意义系统,真正实现建筑艺术的回归。

[1]程大锦著.《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维特鲁威著.陈平中译.《建筑十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勒·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郑光复著.《建筑的革命》.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尹美美(1989-),女,山东聊城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王澍象山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传统水墨“画意”表达
象山无象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