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思考《二泉映月》

2015-07-12 07:08王莉南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53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二泉映月音乐学民族

王莉南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 530000)

回顾历史的声音,是那样的真切。浸染在民族的血脉中,是那样的温润。在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民间音乐家和一首深得世界人民喜爱的乐曲——阿炳与《二泉映月》。

一、简述阿炳与《二泉映月》

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公元1893年---1950年),人称“瞎子阿炳”,江苏省无锡市东亭人。自幼随父无锡洞虚宫雷尊殿道士华清和生活,得到较好的民间音乐的熏陶和培养,深入掌握当地的民间音乐和道教科仪音乐。他又广泛地学习和接触了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并掌握了多种民间器乐的演奏,其中尤其精通二胡和琵琶的演奏,为其民间音乐的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二胡琵琶方面的高超艺术造诣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遗憾的是,阿炳中年时因病双目失明,生活窘迫,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活。他饱尝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受尽了权势的欺凌,生活的苦难遭遇使他的情感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加接近,这对阿炳的艺术创作和风格特点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新中国建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杨荫浏、曹安和等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更遗憾的是,当时的阿炳已处在贫病交加之中,仅仅只进行了一次实地录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等6首乐曲后,于1950年冬病逝。通过这些珍贵的录音资料,能够充分体现出阿炳在演奏技艺上的精湛水平,同时也可充分证明在我国近现代历史时期民间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方面的深厚功力。

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在长期的流浪卖艺生活中不断体会,不断思考后创作出来的。它本是一首无标题的作品,现在的曲名是1950年夏,杨荫浏先生等人为华彦钧的演奏进行录音时,建议作者加上的。1此曲定名为“二泉映月”,笔者有着这样的体会。一轮明月,它曾是多少古今中外文人笔下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象征。就拿中国古诗来讲,唐诗是中国古诗发展的高峰。唐代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的世界。其中,以“月”作为象征,寄予深情来表达的范例不胜枚举。可以说,“月”在千年以前就已成为中国人寄托深情的标识。人的一生有着颇为丰富而复杂的感情,有时用准确的语言的确无法确切的表达。因此需要运用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方法,将“情感”表达的较为准确和充分。此曲定名为“二泉映月”,恰好符合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标准,将阿炳深沉复杂的内心情感借清泉冷月之境得以很好的抒发。面对清泉,面对冷月,怎能不勾起他对生活的感慨,怎能不引起他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正是这一命名,带给听众以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使得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的情感,在这个具有更为宽泛意境的标题下能够得以更真切的抒发。它拥有着浪漫主义的风格,只不过这种“浪漫”更深沉、更含蓄、更符合中国人隐喻般的浪漫气质。浅识《二泉映月》,也许很难把握和体会出它的真谛,但经细细品味,定有感动渗出。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较好的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品味其中的曼妙。这也正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所在。

《二泉映月》的创作,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创作中极为成功的一首。全曲采用单一形象的变奏曲式。以一句叹息音调的乐句作为乐曲的开端。全曲的主题多次变化重复,它的多次变奏是为了进一步深化主题。运用二胡不同把位和音区、音色的变化,使音乐不断发展,一气呵成。作者对生活的全部感情都融入了乐曲之中,完美的运用了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创作音乐。并成功的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高度概括了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对比中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谈阿炳创作对我们的启示

历史的巧合在中西方音乐文化发展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与我国的《诗经》都是各自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都与音乐相关。在古代,创立音乐理论体系方面,中西先人都对“数”感兴趣,并运用数学发展音乐。到了中世纪,欧洲此时比较突出的音乐现象大体包括教会音乐,复调音乐以及记谱法的发展等。当时的中国正值隋唐五代、宋、辽、金到元、明时期,经济文化繁荣,主要是以宫廷音乐的发展为中心。在盛唐时期,音乐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就。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提倡人性、人权和个性解放,开始反对神权和宗教的束缚。此时的中国传统音乐仍沿着自己的轨道,在民歌、民间歌舞、说唱、戏曲和民间器乐方面蓬勃发展。历经文艺复兴二百多年来的思想孕育,欧洲音乐到巴洛克时期迎来长足的发展。以巴赫、亨德尔、拉莫、维瓦尔第为代表的伟大音乐家,将欧洲音乐推向了高峰。欧洲歌剧的诞生,是西方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特殊贡献。与欧洲歌剧有着相似之处的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明清时期)确定了不同的声腔和从属于戏曲的器乐音乐。公元1770年至1820年,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欧洲古典时期的音乐前后不到一百年,但却涌现出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光耀千古的世界大师。他们的作品进一步突破了“神”的束缚,紧扣“人”的主题。2最突出的是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发展。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乾隆、嘉庆年间,民间重要的器乐乐种,如福建南音、西安鼓乐、苏南十番、潮州音乐等蓬勃发展。到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音乐逐步确立,多种音乐体裁,如交响曲、奏鸣曲、交响诗、歌剧、艺术歌曲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为世界音乐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而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屈辱的世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变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音乐发展方面,京剧、弹词、京韵大鼓、民间器乐表演等音乐品种在艰难的社会变化背景下顽强的继续向前发展。历史的车轮终将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入20世纪。20世纪的西方音乐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的中国音乐始终处在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其主要特点是借鉴西方音乐的技巧,采用本民族音乐的语言和素材,创作表现爱国主义题材和内容的音乐。其中本文着重论述的《二泉映月》就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优秀作品。

纵观世界数千年以来的音乐发展史,不难发现,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灿烂文明都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密不可分。在对比中西方音乐发展脉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世界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西音乐发展的轨迹有着许多不同,但也有着诸多相同。占用颇多笔墨来对比中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意在分析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瑰宝之作《二泉映月》在其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艺术特色。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作品入手,不难发现,乐曲运用变奏曲式结构发展乐思所展现出的社会、时代背景的发展趋势与个人生命历程的发展趋势,恰巧与螺旋上升式发展的世界音乐发展趋势相似。难怪无论中西方听众在聆听此曲时会有诸多对生命历程感怀的相似共鸣感出现。在世界音乐史上,大多数新的音乐品种出现,都是在之前已有的音乐品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就像乐曲中的每一次主题的变化与重复,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仔细品味乐曲的意蕴,发现其中饱含的人生沧桑就像是坐在音乐厅中一边细细聆听乐曲的曲调,暮然间,眼前浮现着众多人生的坎坷沉浮,感叹生命的顽强与美好。又或是联想着一幕幕歌剧或是一段段戏曲,仔细品味中外戏剧艺术中的经典人物之命运叵测亦或美好,好像穿越历史发展的时空一样,品味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宝贵财富曾给先人和今人怎样深刻的体会和启发。历史中的兴衰起伏,人生中的顺势逆势,纵向穿越历史的坐标,横向穿越人生的坐标,在这个周正的十字坐标中竟然更显现出《二泉映月》深邃的意蕴和作者伟大的人格力量。再将视角缩小到作者和乐曲本身。乐曲将作者坎坷一生的命运囊括其中,将人的灵魂与音乐融为一体。透过作品本身,我们不难窥视到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和民族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音乐已成为作者生活的“发言”,是他整个人生的“外化”结晶。的确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融入其中,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体现着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三、从《二泉映月》的艺术成就思考青年人对当下民族音乐创作的现实责任

艺术总是遵循着一条规律,那就是一个民族优秀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是世界艺术史中的珍宝。简而言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它扩大了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加深了中外听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真切的体现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本源的动力。而这一“本源的动力”如何能运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当下我国民族音乐理论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民族音乐创作同样肩负着时代的重任。在音乐理论学科中有一门新兴的、年轻的音乐理论学科,它就是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的理论学科,田野考察是其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将所考察和研究的音乐对象,视为是一种音乐事象,倡导将某一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通过对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类型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类型的基本形态特征、生存变异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3从伍国栋先生在《民族音乐学概论》2012年增订版中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来看,在研究民族传统音乐的过程中,最鲜明和最活跃的元素依然是“民族成员”。也就是说,是在“民族音乐”这个议题中的“人群”这个活跃的生产力主体下的社会音乐行为及其文化体现,以及在这个综合的音乐文化研究中所呈现出的中国大文化背景。就其阿炳与《二泉映月》这一融为一体的音乐文化载体来说,通过阿炳的音乐作品,可以从他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民族、地域入手,研究其道教文化熏陶之经历,自幼受当地民间音乐文化滋养并精通民间器乐演奏之背景,并关注其人生的苦难遭遇,进而探究其对民间音乐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在这样一个通过对音乐事象的民族成员“个体”的全方位研究中,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类型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类型的特有艺术成就,最终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结出宝贵的成果。可以看出,研究这样一位独特民间艺术家自身艺术经历的同时,也是研究其音乐作品艺术成就的可贵途径。在时下能够反映时代的气息、深受群众喜爱、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学养、艺术生命力极强的民族器乐独奏曲可谓较少。时代需要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人民群众需要能够听得懂的音乐艺术作品,因此对民族器乐曲创作的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学术思考是很重要的创作前思考。同样,民族音乐学理论的不断进步也会更好的指导民族器乐曲的创作思路和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生命的诠释,对命运的呐喊,对时代的期盼。”《二泉映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性。这些艺术成就都是当代青年人创作民族音乐的宝贵经验。民族音乐的繁荣,热切期待着更多有志于民族音乐学的学子们的热情与执着。在我国民族音乐学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学科理论的不断充实,田野工作的细化深入,研究成果的科学、丰富,其学科的研究思路可以直接亦或间接的为民族音乐创作所采纳。作为热爱民族音乐事业的青年人,更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既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又广博的借鉴外国先进的学科理念为我所用。相信,只要我们肯于努力,扎实深入,在未来的民族音乐创作中定会有更多承载着沉甸甸中华文化的民族音乐作品出现,并更好的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及世界人民所喜爱,且经久流传。

注释:

1.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华乐出版社,1999:164.

2.蔡良玉,梁茂春.《世界艺术史·音乐卷》.东方出版社,2003:144.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26.

猜你喜欢
二泉映月音乐学民族
音乐学人
《二泉映月》的对外传播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MINORITY REPORT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