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价值观”评判的误区辨析
——以对《甄嬛传》的批评为例

2015-07-12 07:08张馨元杜志红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15123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甄嬛传评判影视

张馨元 杜志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215123)

影视剧“价值观”评判的误区辨析
——以对《甄嬛传》的批评为例

张馨元 杜志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215123)

关于电视剧《甄嬛传》的价值观问题,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背后折射的是影视批评中的概念混乱和逻辑错位,如以道德评判代替审美评判、将受众多元解读归咎于作品主观追求、以现实功利目标来强求影视作品功能等。因此,需要辨析这些误区,才能重建影视作品的价值认同,提升影视批评水平和影视文化软实力。

价值观;影视批评;价值认同;文化软实力

一、一个“价值观”之争的案例考察

2013年09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某学者的文章《犬儒主义与投机主义比道德损坏更可怕》,点名批评了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的“价值观”:甄嬛刚刚入宫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简单纯朴的女孩,但在残酷的宫廷环境中,时刻受到以皇后为首的宫廷势力的暗算和迫害。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之后,她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你必须学会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最后,甄嬛终于通过这种比坏的方式成功地加害皇后并取而代之,这就是《甄嬛传》传播和宣扬的价值观。1

这篇文章还对比了韩剧《大长今》,认为后者比前者“价值观正确”:“大长今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同样受到恶势力的迫害,但她没有通过比坏的方式战胜后者,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这样,作品的主题就是: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因此,作者认为,“在评价历史题材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还不仅仅是真实性标准,而是价值观标准。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导致观众把不正确的生存理念带入现实生活。”2

由于《甄嬛传》此前的热播和《人民日报》这样一个载体的特殊身份,这篇评论文章立刻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争议。在随后新浪网发起的一项关于“《甄嬛传》比坏心理是否腐蚀社会道德”的调查中,共有53.9%的网友赞成“《甄嬛传》鼓励以恶抗恶,败坏社会风气”的选项。3而这样一个缺乏科学性的调查,却被众多媒体冠以“《人民日报》批《甄嬛传》价值观 网友力挺”的标题在网上广泛转载,一时间形成了一种舆论错觉,仿佛《甄嬛传》的“价值观”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而一些喜欢《甄嬛传》的观众,则不能接受这样一个评价,他们在网上发表文章,为该剧打抱不平,与《人民日报》的观点展开争论。他们认为,《甄嬛传》的价值不仅没有问题,而且是完全正确的。4而《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对这样的批评也表示不能接受,他回应说:“《大长今》是什么标准吗?大长今遇到不公平的事,忍辱负重,把这个世界好像变得精彩起来,封建社会如果这样就能精彩,为什么还要用暴力推翻封建社会呢?脱离了时代背景批判《甄嬛传》,是非常不讲理的。”5

其实,2013年的这场争论只不过《甄嬛传》自2011年底开播以来就有的争论的延续。在该剧开播不久的2012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就召集了一次“青年文艺论坛”,集中讨论了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宫斗剧”以及启蒙、价值观等问题。在这次讨论中,就有学者批评该剧的价值观,而另外的学者则认为,该剧具有“启蒙”和“反封建”的价值。6而在该剧开播以来的这几年间,相关的学术论文对该剧的“价值观”也是赞扬、批判各执一词,莫衷一是。7

而在更为开放的网络空间里,关于《甄嬛传》的另类解读也层出不穷:有人从该剧中总结出了所谓的“职场攻略”“夺爱宝典”“上位指南”,还有的从中学习“妯娌相处之道”“中药养生之道”等。应该说,这些不同的解读方向,恰恰说明该剧内容的丰富和细节的考究。从这一点来说,有点像后人对《红楼梦》的解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对于文艺作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对作品内容有不同的关注重点,这本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为什么偏偏在该剧的“价值观”问题上,却有了截然相反的认知呢?

如果从“价值观”之争出现的时间上来考察,会发现,《甄嬛传》刚开播时的评论对其价值观的评价还相对正面和积极。在其开播不久的2011年12月下旬,《光明日报》文艺部举办了电视剧《甄嬛传》研讨会。与会专家几乎一致地认为,《甄嬛传》“以强烈的批判精神讴歌真善美,直面封建帝王生活的腐朽本质,揭示了在罪恶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具有非常强的批判性,而且极具启蒙主义色彩”8;而对于甄嬛的人物命运,有学者这样认为:“甄嬛貌似剪除了所有的对手,以太后之尊母仪天下,但她深爱过的皇帝早已变心,她最爱的果郡王死在她怀里,她的儿子一辈子不知父亲是谁,她的姐妹们几乎全成了她的敌人。她,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形象?她的悲剧价值就在于这个没有胜利者的结局是对争宠哲学的深刻批判。”因此,该剧是一部“悲剧叙事”,它“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目的或本质,是要以否定的方式来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得到肯定和再生。”9

应该说,这些评价是站在艺术审美立场上的对该剧所作的颇为专业的评价和认知,这也是在2013年1月之前关于《甄嬛传》的主流认知。然而,在2013年1月,当《甄嬛传》被媒体报道说“将在美国主流频道播出”后,事情开始起了变化,一些人开始从该剧“能够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10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结果就导致了本文开头所述情景的出现。那么,这其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价值观”评判中的概念混乱与逻辑错位

仔细辨析围绕《甄嬛传》展开的价值观之争,可以发现在一些评论文章里,隐藏着一些容易迷惑人的认知误区,其中概念混乱和逻辑错位是其主要特征。

1.以“道德评判”代替“审美评判”

仔细审视《人民日报》评论及更多认为《甄嬛传》“价值观错误”的文章,会发现其中的所谓“价值观”,只是指“道德价值观”,即抽象的人性善恶。他们把甄嬛在剧中许多迫不得已的选择,简单概括为“与坏人比坏”,这样就完全剥离了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用抽象的道德评判代替了具体情景中的审美评判。

所谓审美评判,是指对于人物性格和行为的评价,不能脱离剧中提供的环境和具体的情节逻辑,因为“人物都不是简单的欲望符号,而是被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把握的。”11《甄嬛传》用精密的细节安排(包括服饰、发型、器物、礼仪等)、缜密的对白设计和环环相扣的情节关联,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氛围和制度环境,宫中所有人物的言行,都在

这个制度环境提供的逻辑中展开,从而让人物的命运鲜明地折射了社会制度和历史情境。正如有学者指出:《甄嬛传》“真实反映出封建皇权制下的选秀制度和六宫制度不但是封建统治者对美丽资源的霸权性占有和垄断,而且是对女性青春的扼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宫廷文化土壤生长不出真正的爱情之树,结束悲剧的办法只有彻底埋葬皇权。”“所以,这部电视剧跟大多数的后宫戏非常不一样,不是把宫廷当成一个桃花源,而是将其看成一个巨大的牢狱,最后甄嬛的命运被这个牢狱捆绑,束缚在一种变异的文化状态当中。”12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观众在看完该剧后,再也不向往那些穿越剧呈现的宫廷生活,“再也不想穿越回到古代,那是个吃人的社会,生活在当代是如此的自由、平等和幸福。”13从这个角度看,《甄嬛传》其实是对皇权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其价值观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2.将受众多元解读归咎于作品主观追求

前文已述,对一部文艺作品有不同方向和重点的解读,本属文艺欣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批判《甄嬛传》价值观的文章,却将观众或网友的这些多元解读,看成是该剧主动追求的传播目标或者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影视批评中的一种逻辑错乱,即将观众的多元解读混同于影视作品创作者的主观追求,将一些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解读,看成是作品的“负面社会效果”。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行事,那么,任何一部主旋律影片或电视剧,都难逃这样的指责,因为,任何一部主旋律影视作品,也都会有人做相反的、甚至颠覆性的解读。比如,像央视《今日说法》这样的普法栏目,都有可能报道案情,成为歹徒作案前学习的教材,这能把板子打在这些栏目身上吗?又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样一个对电影《无极》的恶搞性解读,难道是导演陈凯歌的主观追求的社会效果吗?

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认为“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导致观众把不正确的生存理念带入现实生活”也是站不住脚的。这种判断,是基于一种错误的传播观,即所谓“魔弹论”所主张的,观众就像靶子一样,会被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击中,或者像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从而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后来被传播的有限效果理论所取代,就在于这种理论完全忽略了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过分夸大了媒介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实,公众对《甄嬛传》的多元解读,恰恰说明了受众在媒介产品接触或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既然这样,指责《甄嬛传》的“价值观”会“对社会道德造成巨大腐蚀”就显得可笑而迂腐了。

3.急功近利,以现实政治目标来强求影视作品功能

对《甄嬛传》价值观的指责,除了以道德评判代替审美评判之外,还在于对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输出价值的概念混淆。

近年来,国家开始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注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是,一些人就把影视作品的对外交流,看成是输出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因而要求对外交流或销售的影视作品,一定要能够“正面地反映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展现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现实生活。在这种逻辑下,以毁灭美好女性为主要内容的悲剧叙事,自然是有损于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因此,它的播出会让外国人误解中国人的价值观,认为中国“是一个正直的人没有生存空间,避之唯恐不及的可怕国度。”14

应该说,这种对文化输出的自觉和自省,是中国人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巨大进步。然而,影视作品的文化输出价值与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并不是机械的同一关系。如果用文化输出的政治目标来审看影视艺术作品,就会导致以文化输出中的所谓价值观,而否定影视剧的艺术审美价值,就会将是否有助于“树立中国人形象”,作为评判影视作品的唯一标杆,这样就把影视艺术作品变成了“国家形象工程”的工具和手段,这与过去“文艺要服务于政治”的思维是如出一辙。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来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则无疑于会按图索骥、削足适履,是非常不利于影视文化的繁荣的。

另外,不能认为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或者悲剧作品,就一定不能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就一定会有损于中国的国家形象。这是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19世纪的俄罗斯出现了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高峰,造就了人类文学史上的典范,但是却并没有人会因为这些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而看低俄罗斯的“国家形象”呢?

综上所述,辨析影视剧价值评判中的这些误区,是为了让影视批评能够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影视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也更加能正确地引导民众的影视艺术审美能力。如果一个社会或民族,对于什么是影视艺术之美、什么是好的影视艺术作品这些基本问题,都缺乏一个共同认知,那么又何谈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呢?因此,提高影视批评的科学水平,重建影视作品的价值认同、审美认知,是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注释:

1.陶东风.《犬儒主义与投机主义比道德损坏更可怕》.《人民日报》,2013.9.

2.陶东风:《犬儒主义与投机主义比道德损坏更可怕》.《人民日报》,2013.9.

3.《<人民日报>批<甄嬛传>价值观 网友力挺》.《北方新报》,2013.9.

4.潘国良.《<甄嬛传>所宣扬的价值观是完全正确的》,http://bbs. tianya.cn/post-no01-468520-1.shtml.

5.《郑晓龙谈<甄嬛传>价值观之争:此问题无真正标准》.《乌鲁木齐晚报》,2013.9.

6.孙佳山等.《多重视野下的<甄嬛传>》.《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

7.赞扬的有史春晖《<后宫·甄嬛传>:女性抗争的破碎之美》.(《今传媒》2012年第11期)、陈力士《爱的葬歌,情的颂歌——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主题探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等,批判的有杨芸芸《<后宫甄嬛传>:华丽文化元素包裹下的苍白内质》(《作家杂志》2012年第8期)、张黎呐《<甄嬛传>的“伪女性”叙事及宫斗剧的价值观异化》(《创作与评论》2014年1月号)等。

8.《古装戏应弘扬主流价值观——从电视剧《甄娠传》说起》.《光明日报》,201.12.

9.曾庆瑞.《用悲剧审美演绎后宫故事—— 电视剧<甄娠传>观后》.《中国艺术报》,2011.l2.

10.侯健羽.《<甄嬛传>能输出什么价值观?》.http://www.ftchinese. com/story/001049088?page=2.

11.《古装戏应弘扬主流价值观——从电视剧《甄娠传》说起》.《光明日报》,201.12.

12.《古装戏应弘扬主流价值观——从电视剧《甄娠传》说起》.《光明日报》,201.12.

13.《古装戏应弘扬主流价值观——从电视剧《甄娠传》说起》.《光明日报》,201.12.

14.侯健羽.《<甄嬛传>能输出什么价值观?》,http://www. ftchinese.com/story/001049088?page=2.

杜志红,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张馨元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甄嬛传评判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影视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