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与小说性
——消费时代的电视剧创作

2015-07-12 07:08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7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闯关东历史性白鹿原

谢 群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 710000)

历史性与小说性
——消费时代的电视剧创作

谢 群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 710000)

电视剧产业化使得电视剧创作出现了多样化,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观众,因此电视剧的“可看性”被电视剧创作者主要重视,如何让观众觉得“好看”,这就涉及到电视剧创作过程中对“历史性”与“小说性”元素的运用,笔者认为这两种因素都是电视剧中所必须的,特别是对于涉及历史的电视剧的创作,首先要尊重基本的历史,要符合历史规律,其次小说化的创作手段也是需要的,比如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形象的塑造,特别是虚构手法的运用,都是电视剧创作中需要运用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小说化,而在于小说性与历史性二者的失衡,两者只有相互调和平衡,才能创作出“艺术真实”感染观众。

电视剧;史诗;史诗性;历史性;小说性

电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诞生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意识形态从以政治意识形态主导转向经济意识形态主导,思想的解放也使得文艺创作跳出了政治宣教的框架,回归艺术本性。带来了文化和文学事业的复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市场化带来了电视剧产业逐步产业化,进入21世纪后,电视剧产业化引来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但是一方面也带来了一批粗制滥造、一味迎合电视剧观众的低俗作品。

特别是中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创作,“戏说历史”电视剧迅速席卷电视屏幕,也一度引来了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批评的热潮,笔者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历史性”的因素,一个是“小说性”因素。“历史性”是指电视剧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小说性”是指一种创作手段,即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与小说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叙事结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上,特别是虚构的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历史性与“真实性”,两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但是需要两者平衡,这就涉及到“历史性”与“真实性”的关系,而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现实真实,因此“历史性”与“小说性”是创作过程中的两个可以可以相互依存的因素,历史化与小说化是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两种方式。历史的写作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化”的方式,将历史小说化使历史有更强的可读性与接受性,“每部历史都是当代史”,通俗历史小说可谓这句话的最好体现。然而这里两方的冲突似乎并不在此,而是在于对“历史史实”的态度上,“小说化”也更多是“虚构化”的意思。以此为便于下文的进行,首先要界定一些概念。

引领“陕军东征”文学热潮的作品《白鹿原》被认为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是“历史性”与“小说性”结合完美的一部小说。首先它是一部小说,它以“人物”为中心,通过白鹿原上两代人物在清末至新中国建国五十多年的经历与变化,表现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白孝文、白灵、黑娃、鹿兆鹏、鹿兆海、田小蛾等各自的命运与心路变化历程。作品中充满了强烈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如黑娃走出白鹿原-娶田小蛾-参加农协会-当土匪-成为国党军官-造反起义-当副县长-被迫害致死等一波三折的经历,有强烈的故事性,还有鹿兆鹏媳妇怎么得上了“淫疯病”,白鹿村上的瘟疫之灾,田小蛾死后冤魂附体,白嘉轩如何处理等故事情节,这些都是《白鹿原》的“小说性”。而《白鹿原》被读者称为“史诗性”的作品,是因为里面的“历史性”元素,它的发生地白鹿原是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土地,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清末的时候轰然倒塌,而从这到新的政权的建立仅仅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里面,白鹿原上的人民思想观念与心理会有怎么样的变化与冲撞?而是作者用以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清末、辛亥革命(“反正”)、交农事件、国共合作、四一二政变、共产党肃反运动、共产党夺政,反映了白鹿原这段时间内的波澜壮阔的家庭史革命史,但是即使这些“历史性”的事件,作者也是采用“小说性”的叙事策略,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经过了作者陈忠实小说化的艺术创作。所以这部作品被称为史诗性(历史性)的小说,就如同作者陈忠实在小说的最前面引用的托尔斯泰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就是小说性与历史性的结合的结果。

中国电视剧近年来也涌现了很多“史诗性”的优秀作品,以《闯关东》为例,《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被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扎与爱国气节和民族精神。与《白鹿原》相同的是时间都从清末开始,虽然《闯关东》的时间跨度小些,但都反映了在动荡的年代,中国不同的族人在不同土地上的心理变化历程,2008年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就是一部结合“历史性”与“小说性”的电视剧作品,“历史性”表现在电视剧反映了中国当代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闯关东”的移民运动,“闯关东”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运动,特指清朝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一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贫苦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300多年间,上千万人为求得一线生机,离乡背井,逃荒东北。而“小说性”运用了很多小说式的创作手法,故事情节紧扣人心,人物的命运牵动着观众的每一根神经,由此人物想象立体鲜明,为人津津乐道,《闯关东》中也有很多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但是为什么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呢?这是因为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达到了“艺术真实”,电视剧通过大量的故事使得人物的性格鲜明,真实可信,使得观众产生了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就来源于电视剧创造的“艺术真实”,《闯关东》的成功又带来了,另外两部反映迁徙题材的电视剧,《走西口》和《下南洋》。从《闯关东》开始到《走西口》《下南洋》大三大迁徙题材,都是历史性与小说性完美结合的电视剧,但是就这三部电视剧来说,给观众的影响又各有不同,《走西口》和《闯关东》的影响较大,但是《下南洋》的收视反馈则相对较差,主要问题还是“历史性”与“小说性”的失调,“艺术真实感”较其他两部来说相对要弱,自然会影响到观众的接受效果。

“历史性”与“小说性”是电视剧创作特别是涉及到历史的电视剧创作应该把握和调和的两个因素,两个重要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调和才能产生一部好的电视剧作品,这是因为电视剧本来就是大众艺术,本来就是艺术作品,不是“历史教科书”,但作为“大众艺术”,在中国又对观众的思想意识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也不能一味地“小说化”,不尊重历史,一味地虚构,甚至背离历史,这样的电视剧创作很难符合大众的审美,因此,历史性与小说性两者缺一不可,不管是文学还是电视剧创作都应该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会在确保艺术性的同时,又不失很好的阅读性或观赏性。

猜你喜欢
闯关东历史性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白鹿原》
推进龙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
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