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钦宗无配享

2015-07-12 07:08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100875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冥界高宗功臣

周 玥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100875)

以功臣配享从祀先王,是中国古代对大臣功业表示肯定与推崇的做法。宋代神宗、哲宗、钦宗、高宗等朝的配享功臣选择和数量因为政治原因而屡次发生争论,甚至变动。而其中宋钦宗居然没有一位臣子配享,背后原因值得关注。

宋钦宗作为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在经历了靖康之役之后,与其父徽宗一起被女真人俘虏,最终客死异乡。钦宗的死讯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才传到南宋。第二年(1162)闰二月,钦宗入太庙。同年,高宗禅位孝宗,成为太上皇。时隔八年之后,乾道五年(1169)十月,南宋朝廷将要举行袷享礼。根据绍兴二十七年(1157)的规定,宗庙“袷飨设祀配飨功臣”1,而此时钦宗庙廷无人配享,这引起了礼官们的注意,才正式提出了有关钦宗配享大臣的讨论。

首先提出要为钦宗选择配享大臣的是太常寺礼官群体,包括:太常少卿林栗、丞陈损、博士龚滂、主簿冯仲夷。太常寺作为九寺之首,在元丰改制后主要掌管大朝会和祭祀的相关礼乐事务。太常少卿是太常寺的副长官,太常寺丞、博士和主簿则是太常寺的常置属官。其中太常寺博士更有掌管祭祀仪物和拟定谥号谥文的的职责,由他们提出钦宗庙配享的讨论再合适不过。

乾道五年九月十一日,太常少卿林栗等言:“孟冬祫飨在近,所有钦宗皇帝庙庭配飨臣僚尚虚其位。当时遭值艰难,莫救沦胥,臣僚罕可称述。而以身徇国,名节暴著者不无其人。虽生前官品不应配飨之科,然变非常,难拘定制。乞特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预于十月三日祫飨以前降付有司施行。”从之。1

当时参与讨论的大臣有侍右郎官曾逮和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汪应辰。曾逮将钦宗的情况与神宗相比较,提议效仿元祐时期的故事,“权塑二侍臣”1于庙廷代替配享大臣。曾逮的建议是从保证袷享典礼的制度完备性出发做出的权宜选择。而汪应辰则认为,在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为钦宗选择配享功臣的情况下,宁缺毋滥,既能保证配享制度的规范性,也能体现对去世帝王的尊重。他通过对礼制、唐代典故和本朝先例三方面的分析,建议朝廷不要在仓促之间为钦宗选择配享大臣。

最后,宋孝宗接受了汪应辰的提议,“乃罢集议,钦宗一庙遂无配享”1。终南宋一代,钦宗庙始终不设配享,成为了宋代帝王中的一个特例。

宋钦宗不设配享,一方面因为宋代配享功臣的选择有着一套严格的制度,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某些特殊政治力量作用的结果。

苏轼指出:“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人,以配食列圣。盖自天子所不敢专,必命都省集议,其人非天下公议所属,不在此选。”2

宋代配享功臣必须是“元勋重望全德之人”,且为“天下公议所属”。根据袁良勇对宋代各皇帝配享功臣的列表分析,获得配享资格的文臣,除石熙载之外,“均曾位至宰相”;而“武将成为配享功臣的地位条件是曾任节度使”3。而《中兴礼书》中所载汪应宸关于钦宗配享的奏章中就明确指出“本朝一祖七宗,皆以宰辅配享”4,更明确了配享功臣应具备的身份地位。

除了配享者的官职品位和社会地位之外,对于配享的集议也往往体现了当时政坛的主流政治倾向和君主的个人意志。

宋钦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却先后更换过七位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徐处仁,吴敏,唐恪和何口。他们的任职时间从两个月到六个月不等。这七人的能力均十分有限,非但不能挽救北宋朝廷于金人之手,更做出了诸多令人不齿的投降行径:白时中在靖康危机时刻建议弃城逃跑,李邦彦主张割地求和,徐处仁拒绝种师道的合兵请求失于防备,唐恪同意将三镇割让金国,张邦昌更被扶植成为伪楚政权的傀儡皇帝。所以,李心传在讨论钦宗朝配享时指出“盖一时宰相六、七人皆有误国之罪,是以不克举行也”5。显然,在靖康之难中毫无作为的他们都不具备配享钦宗庙廷的资格。

而钦宗时期诸多以身殉国的忠臣和奋勇抗战的名臣则因为官品不够而被排除在配享太庙的荣誉之外。例如李纲在钦宗时仅任职兵部侍郎、尚书右丞,而种师道则为京畿河北制置使,不具备“宰辅”和“节度使”的身份,也就没有被当时人纳入讨论的范围。

事实上,林栗等人提出的集议请求,就希望能够抛开官品限制,为钦宗破格选择配享之臣。按照李心传的观点,礼官们所倾向的人选是李若水。

李若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曲周(今河北曲周县)人。钦宗靖康元年(1126)出使金营,完成任务后,被擢拔为尚书吏部侍郎,兼权开封府尹。次年跟随钦宗再至金营。因为金人背弃约定,逼迫钦宗易服投降,若水不屈骂敌,最终残遭杀害,时年三十五岁。

李若水在钦宗在位时的表现,不可不谓忠勇,在这个层面上讲,以他作为钦宗的配享功臣亦未尝不可。但是仔细衡量宋代的功臣配享标准就会发现,李若水想要登上配享功臣之位,尚不够资格。首先,李若水的官品不够宰辅之位;其次,靖康二年金人“邀帝出猎”之时,李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6,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置钦宗于险境的做法,在众人公议中,未必能达到“众望全德”。

可能是基于这种考虑,宋孝宗最终还是采纳了汪应辰的意见,保持谨慎的态度,没有为钦宗选择李若水或其他臣子配享。

王瑞来在讨论钦宗配享时指出:“推测高宗内心,似乎也有不愿为他这个哥哥庙庭配享的隐衷”7,这一观点值得思考。因为关于钦宗配享的集议讨论在宋孝宗乾道五年,当时太上皇宋高宗尚未去世,他的态度对于钦宗配享的选择很有可能具有一定影响力。

配享大臣与君主的组合,构成了“冥界的政体”7,在古代社会,这一冥界的政治空间显然和现实的政治空间一样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高宗南渡中兴始终都面临即位正统性的质疑,而钦宗更是其中最大的威胁。高宗死后的配享功臣数目是宋代最多的,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所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考虑到背后的私心。

宋高宗与配享功臣构成的所谓“冥界政体”极其完备,既包括文臣吕颐浩和赵鼎,也包括武将韩世忠和张俊。而其父、兄或仅有一人配享,或无臣子配享,规模气势,远不能与高宗相提并论。如果真的存在冥界的政治空间,显然势单力薄的徽宗、钦宗不可能对高宗造成任何冲击。

无论如何,宋钦宗无配享已然是宋代历史上的一个特例,其背后的隐衷,既是制度,更是人心。

注释:

1.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6:557.

2.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831.

3.袁良勇.宋代功臣配享述论[J].史学月刊,2007(5):27-34.

4.中兴礼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564.

6.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160.

7.王瑞来.配享功臣:盖棺未必论定——略说宋朝官方的历史人物评论操作[J].史学集刊,2011(5):31-41.

猜你喜欢
冥界高宗功臣
一只羊
灭害功臣
从《荷马史诗》看荷马时代古希腊人的生死观
测字先生——谢石
“扶贫就要扶出个名堂” “扶贫功臣”史军辉的故事
泥土中的功臣
基于电流矢量和开关表格控制的异步电机控制方法
一字之师
纪昀妙对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