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农民田间学校的经验与体会

2015-07-13 13:04张久亮孙雪征
农民科技培训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广校农技田间

张久亮 孙雪征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2014年开始,在田间地头开办农民田间学校近1000所,通过一年多来的建设与运行,积累了一些经验所得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校址是基础

田间学校能选择到好的位置则成功了一半。在选择校址时,应以方便农民学习为核心,做到“三贴近”,即贴近产业、贴近农民、贴近实训基地。同时,还应考虑到易建、易管、投资小、见效快等因素。

河南省农广校及各级分校在没有专项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为我所用”的总体思路,采取“四结合”的办法,克服了资金短缺问题。一是与农技推广部门结合,充分利用农技推广区域站创建农民田间学校。农技推广区域站是政府部门批拨专款建设起来的,全省大约有1030座,大部分县建有4~18座不等,凡农技推广区域站的位置符合“三贴近”原则,内部具有能容纳几十人上课条件的,就积极和农技推广部门结合,努力将其设立为农民田间学校,这样不仅提高了区域站的利用效能,也与农技推广中心形成优势互补。如:河南省临颍县等县级农广校,就是与农技推广部门结合,利用区域站作为田间学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典范;二是与乡政府、村委会结合,利用其相对闲置的场所开办田间学校。对一些产业较为集中的产业村,可与村委会结合,利用村委会会议室等场所开办田间学校。如:河南省夏邑县等县级农广校就是这方面工作的代表,这种形式不仅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当地乡政府、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三是与专业合作社结合。专业合作社所在地大都产业相对集中,农民相对集中,利用其可以利用的场所开办田间学校。如: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市直班,洛阳市栾川县、汝阳县等农广校开办的田间学校即属此类,办学效果受到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主动要求参加学习的人数常常超出计划预期。四是与当地产业结合。农民田间学校无论是自建还是利用其他资源,选择校址都必须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地产业,这样才能方便学员们参加学习,方便所学理论用于实践,方便老师现场指导。如:河南省汝阳县农广校根据当地玉米、小麦、红薯三大主导种植产业情况,在其主产区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既能获得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又具备从业相同、需求一致的群众基础,使田间学校的培训易达到业有所专,所学即用,实现了当地产业和田间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选备教师是条件

农民田间学校教学与传统大中专院校的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别,田间学校授课的主体是农民,和传统的大专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知识底子较薄,理解接受能力较弱,其明显特点就是轻高深理论、重实际操作,且需求变化大,涉猎内容杂,突发问题多,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实际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宽度;授课形式既要灵活多样吸引人,又要保证让农民朋友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因此,省农广校注重通过举办“教学能手”大赛等手段,选拔优秀教师,建立优秀教师数据库,激励教师不断进取。同时,适时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等教学模式的培训、观摩和推广。在省校的引导下,基层农广校也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打基础、创条件。

在不断提高农广校专业老师授课水平的同时,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扩大兼职教师的选择范围。如:河南省汝阳县农广校从全县80余名农技人员中精心挑选出涵盖栽培、土肥、植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业的15名深知农民需求、又有授课经验的专家作为县农广校的兼职教师,参加省市农广校举办的教学培训,纳入农广校教师队伍,根据农民需求,参加教学活动,从而壮大教师队伍,确保教师质量。

三、教学内容是关键

尽管田间学校的位置很理想,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很高,但如果传授的知识不对农民朋友的“胃口”,同样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学内容应与授课对象所从事的产业相结合,与当地的产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当地的农时季节相结合,使学员们学有所用、用则有效。根据产业特点和农时阶段安排培训课程及授课内容。如小麦生产,分备播、播种、冬前管理、早春管理、后期管理5个阶段安排教学;红薯分育苗、移栽、早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藏5个阶段安排教学。培训活动贯穿于生产的始末,全程式为学生提供技术跟踪服务,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就能很快得到实践和应用,使理论指导与实践活动产生良性互动。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除了围绕农业生产设置和当地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设置党的惠农政策、农村实用法律法规、农民常用文书写作、市场营销等教学课程,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农民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

四、重点环节突出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教学调研。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应进村入户,了解和掌握预招学员的知识技能需求、理解接受能力、当地产业状况,并依据调研结果,制定教学计划、选取教学对象、确定授课老师等,做到“农民点菜、教师下厨”,提高授课内容的针对性。

(二)确定教学方式。随着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已经成熟的授课模式有“参与式、互动式”、“双师配合式”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实物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直观,将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根据情况,既可以在室内完成教学,也可以到田间、现场实施教学。总之,以方便学员“好理解、易接受、能掌握、难于忘”为目的,同时,在课间可插入小游戏,培养学员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寓教于乐。

(三)搞好教学评估。每次教学、授课结束后,均应适时开展教学效果评估活动。可采用问卷调查、直接询问、间接了解等方式,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内容、组织的情况进行评估,并征求对下次培训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提高效果。

农民田间学校实施教学以来成效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忙于经营和发展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二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尊老爱幼、互帮互学的多了,喝酒赌博、打架斗殴、无事生非的少了;三是随着农民对党的惠农政策学习和掌握,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村干部参与组织群众学习、带领群众致富,干部的形象更好了,号召力更强了,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四是破解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田间学校作为一种新兴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如何更好地建设、运作和管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各地农业生产条件不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也由于田间学校的建设没有专项资金保障,目前仍然是以“租用”或“借用”来的场所,所以将“田间学校”称为“田间课堂”更为确切。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久亮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鹤壁市分校   孙雪征

猜你喜欢
农广校农技田间
春日田间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