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功利,才有真正的艺术教育

2015-07-14 20:38吴刚
现代家长 2015年7期
关键词:特长生文化课艺术类

吴刚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分高校在招收艺术特长生时,分数线不得低于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该政策是政府遏制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功利化的重要举措,刚发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高校纷纷提高艺术特长生和艺术专业考生的文化课录取门槛,缩小优惠幅度,使得想走艺考捷径的考生及其家长茫然无措。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将来借此进入一所好大学,难道有错吗?不带一点功利色彩的艺术教育会不会让孩子失去奋斗目标?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组织力量,对学生、家长和艺术教育专家进行了专题采访。

别让功利成负担

供职于郑州市某建筑公司的戚先生今年32岁,是公司里有名的好爸爸。他的女儿小雨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每天下午4点,戚先生就要偷偷溜出公司,接女儿去上美术班。对此,领导很理解,培养孩子的特长嘛,重中之重,同事们则主动帮他承担一些工作。小雨喜欢画画儿,小书包里总是带着一套12色的彩笔和一个大大的速写本,没事就在上面画小人儿和花朵。

戚先生告诉本刊记者,小雨3岁的时候就显现出了美术天赋。“什么颜色的鞋子配什么颜色的袜子,小丫头特讲究,不合适她不穿。”他得意地说,“我马上给她买各种颜色的珠子,教她串成项链和手链,她搭配得特别好。孩子有天赋,做父母的哪敢怠慢,得培养啊,花多少钱都行。”于是,小雨进了现在上的这个在郑州颇具规模的美术培训学校。

对于小雨的未来,戚先生心里早就打好了主意。他说:“当然是奔着美术专业去!高考竞争这么激烈,一般大学的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我又没钱送她出国留学,好在她有美术天赋,以后可以走艺术特长生进名牌大学的捷径,不行就参加艺考。”他透露,两年来为培养小雨,他先后花去了5万多元。“这只是个开始。”他感慨地说,“素描刚刚学了半年,等学到色彩部分,更要花钱。不过老师说小雨非常有天赋,值得培养,我和妻子当然要不惜血本。想想人家郎朗、丁俊晖,不都是家长倾家荡产培养出来的吗?人家行,我也行!”

记者私下采访小雨的美术老师丁先生,他开始坚称小雨有过人的天赋,聊得多了,他小声对记者说:“哪个孩子不喜欢画两笔?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再说,什么叫兴趣?不培养哪来的兴趣?什么叫天赋?不挖掘怎么知道有没有天赋?就像挖井,不挖个十米八米哪能见水?而挖井要花力气的,挖掘孩子的天赋则要家长花点钱。我就是吃这碗饭的,但我是在帮家长,帮孩子,帮孩子成就灿烂人生。”

在一家琴行,记者与陪儿子练琴的刘女士攀谈起来。她的儿子小刚今年12岁,学琴6年,已拿到了钢琴8级证书,今年准备考10级。对记者的恭维,她连连摆手,说:“这不算什么的,学了6年才考到8级,说出来丢死人的!唉——”她叹了一口气,“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琴也不积极,这些年都是我在旁边监督。没办法,孩子不争气,只能学点艺术,将来走艺术特长生那条路。取长补短嘛!钢琴老师说小刚有艺术天赋,我半信半疑。现在我就像赌博一样,做梦都盼望小刚脱胎换骨,突然变成一张好牌,让我这些年的付出有个好回报。”

单独接受采访时,小刚对“天赋说”很反感。他说:“我妈是脑残,钢琴老师说我有天赋她就信,老师对每个学生家长都这样说!人家是为了赚钱。每小时400元啊,赚家长的钱太容易了!”被问及对钢琴的感觉,他说,“我喜欢弹琴,但讨厌考级。为什么弹琴不能像打电脑游戏那样,玩玩就行,没那么多麻烦事呢?”

像戚先生和刘女士这样的家长,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很多。他们为培养孩子艺术特长不惜一切的精神让人敬佩,但他们的出发点极富功利色彩。他们把孩子学艺术当成通过高考关卡的后门小道,把艺术教育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次要位置,至于艺术的真正功效更是知之甚少。更有甚者,有些家长逼孩子学艺术仅仅出于攀比心理,看到别人送孩子学艺术,自己也不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孩子学艺功利化的背后往往能找到教育功利化的父母。这类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替他们设目标、定计划、规划人生,寄予孩子太多自己的期望,而往往让孩子迷失自我。诚然,艺术本身能给孩子身心成长带来巨大的益处,拥有艺术特长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但当孩子学艺是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和目标,与别人比较或竞争,或是为了艺术之外的利益时,孩子就很难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动听的音符和美丽的色彩也都只为了考级、加分或为了取得一张入学通知书而存在。”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告诉记者:“孩子的兴趣、特长是一个渐进培养的过程,为了升学加分而学特长只能是揠苗助长,甚至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发展。”她说,初中生年龄小,还没完全定型,家长盲目跟风,选择容易学的特长项目,让孩子接受填鸭式的培训,重压之下,很容易导致孩子对艺术失去兴趣。不少学生在学习特长项目时往往不能持之以恒,甚至还把这种半途而废的坏习惯带到学习和做事上。她举例道:“北京一个女孩子,从5岁开始学琴,小学六年级就取得钢琴9级证书。小升初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一所重点中学后,她就再也没摸过钢琴。她说,‘级也考了,学也上了,我再也不想碰那玩意了!由此可见,如果父母忽略了艺术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只作为一种功利的工具,孩子很容易把学艺当成一种负担,难以在艺术上取得更大成绩。”

艺术教育的功利化问题早已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开始修订政策,改变这种状况,因为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更让孩子走入学艺的误区,苦不堪言。据媒体报道,在每年的艺考大军中,对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真正感兴趣的考生不是很多,大部分是对艺术既不爱好又无特长,多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而临阵改行,为的仅仅是得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把艺术作为升学的敲门砖。

艺考不再是捷径

所谓“艺考”,指的是艺术特长生考试和艺术类专业考试。

艺术特长生是指在声乐、器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有突出才能的考生。艺术特长生招生是我国高校招生的特殊类型。考生要想取得艺术特长生资格,首先要参加艺术特长生统一测试,测试成绩将作为高校录取艺术特长生的主要依据。成绩合格的考生,还要参加招收艺术特长生的高校所组织的测试。合格的可以与高校签订协议,在高考时享受相应优惠。

艺术类专业考试,指的是国内比较权威、教育部备案的各大艺术类院校,或者各大院校的艺术系对于高三艺术类考生在高三第一学期末举行的一次综合专业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报考院校的专业合格证,持此合格证书参加高考。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各艺术类院校进行择优录取。

由于两种艺考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大大低于普通高招,一直是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及其家长关注的热点。某种程度上,对非艺术类专业考生来说这是一种不公平。近几年,艺考政策不断修订,对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出台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规定,各省级招办划定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不应低于本省(区、市)确定的第二批次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5%,艺术类高职(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一般不应低于本省(区、市)确定的高职(专科)批次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分高校在招收艺术特长生时,考生文化课总成绩不得低于各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不断收紧的政策让打算走艺考捷径的学生及其家长叫苦不迭。

家长韩先生对记者说:“这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儿子学习成绩一般,考上二本希望不大,就在高一时突击学习美术,准备参加清华大学的艺考。现在看,专业考试问题不大,但要在高考中达到一本的分数线,几乎不可能!这几年我儿子加班加点学美术,投入了大量精力,文化课成绩肯定受影响,真是得不偿失啊!”

高三学生马明宇向记者抱怨:“我是从小就喜欢舞蹈,练习一直没有间断,我还取得过省级比赛的一等奖,但我文化课成绩不行。我不明白,舞蹈演员要那么高的文化知识干什么?再说,练舞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哪能像别人那样埋头读书?以前文化课分数要求低,他们说不公平,现在要求高了,对我们就公平吗?”

北京某知名大学招生办的蒋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文化课要求提高了艺考的门槛,高考捷径与预期有很大差距,考生和家长不免会有异议,但从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提高文化课门槛,既有助于提高艺考生的整体素质,改变艺术界人士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促进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把一些缺乏真才实学,希望走艺考捷径混进大学的考生挡在门外,让艺考招生更加公平公正。同时,在普遍要求提高文化课的基础上,对个别专业的文化课进行强化,如此分类管理彰显了制度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体现了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是高考改革进步的重要标志。”

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比赛,过分追求孩子的比赛名次,不仅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还容易让孩子养成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的习惯。其实,不论高考还是中考,学校对考生取得的考级证书和获得的奖项根本不看重,艺术类选择统统以现场表演为依据。

某市舞蹈协会的负责人冯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确有一些部门和组织,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花钱邀请明星、专家坐镇,开展各种各样的才艺选拔活动。这些活动设立的奖项非常多,什么金银铜奖、一二三等奖、十大魅力奖、形象代言人等,诱惑家长一步步花钱,让孩子获得所谓的荣誉。如果家长纯粹出于锻炼孩子的目的,偶尔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无妨,但如果造成了经济和心理上的过大压力,就得不偿失了。”

艺术的真正功效

采访中,许多家长问:“既然学艺术已无利可图,那么还要不要孩子学?”

针对家长的疑问,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谷公胜在讲话中系统论述了艺术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好处。他引述世界艺术教育协会发布的《艺术教育路线图》中的话说:“艺术教育是旨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所有学习者,包括那些因为贫穷、民族和残疾等原因而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的人群,它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

“艺术教育是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精神营养品。”谷公胜认为,艺术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濡染功能,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哺乳。文化重在化人,艺术贵在养心。艺术教育应该让一个人从小就得到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的营养哺乳,在灵魂中植入真善美的精神基因。艺术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因此不仅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培养对艺术的感悟、解读和鉴赏的能力,而且应该注重引领学生培养审美品质、构建精神家园。“家长应摈弃浮躁,远离功利,引导学生进入自由崇高的精神状态。要让孩子享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快感。在很多地方,艺术教育走样了,变得越来越功利化,不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是以考级、升学,甚至一举成名为目标。有的被一些社会媒体牵着鼻子走,追求时尚流行、追求泛娱乐化;有的被当作精英化教育的手段;有的被当作炫耀的橱窗。艺术教育一旦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急功近利,必然会导致人文因素的消解,就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是孕育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孵化器。”谷公胜说,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和唤醒孩子创新的自觉意识和内驱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艺术和创新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教育具有养育心性、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重要价值,可以培育人生的使命感、对于自然的敬畏感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继而进入一种仰慕前贤、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诚如李政道先生所说,“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艺术教育是激发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的催化剂。”在谷公胜看来,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优秀的思维品质,例如:专注,持之以恒,富于深刻性、灵敏性和开拓性,善于探究,敢于质疑,不满足现状,追求事物发展的极致状态,富于异想天开的想象力,等等。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既要依靠理性的科学的训练,也离不开艺术审美活动的濡染和熏陶。“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酷爱艺术,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这绝不是一种偶然。实践证明,富于灵性的审美追求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可以点燃创造的火花,开拓创新的思路。”谷公胜强调。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认为,艺术教育应成为全民教育。他说:“艺术教育在所有教育中尤为重要,尤为特殊。它最重要的特殊是全民的学习。不论是学什么专业的,不论是干什么的,如果能够接受一些艺术的教育,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甚至能够写一些字,唱一些歌,写一些诗词,你的人生将会因此而多彩,你的心灵将会因此而温暖。我们有时候走到一些地方,感受到这个地方浓浓的文化气息,我们就从心里向他们表示一种敬意。所以,艺术教育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素质的最重要指标。艺术教育是没有边界的,它是针对所有人的,是全民的教育。”

本刊认为,艺术教育本来就是陶冶孩子情操,促进其提升综合素质的有力手段,现在仍然是,但真正的艺术教育必须抛弃功利心理,否则它将变成孩子的噩梦和家长的懊悔。也只有去掉功利,艺术教育才能行使它的重要使命。最后,我们摘录钱学森先生的一段话,与家长朋友共勉:

“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的创新思维。”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特长生文化课艺术类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别让速成“特长生”损害高考公平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刍议体育特长生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
消除体育特长生考前过度心理焦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