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探析

2015-07-16 12:18梅来源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梅来源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湖北武汉430212)

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探析

梅来源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湖北武汉430212)

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和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是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基础。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课程实施衔接,是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内容,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对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进行了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国将推进中职和高职衔接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课程衔接是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1],这明确了推进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的方向和要求。

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社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是核心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课程标准不衔接,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也就无从谈起。众所周知,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致性和连贯性,中职和高职课程标准要衔接,就必须在课程标准中体现这种一致性和连贯性。但在现实中,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学校往往过度强调这种一致性和连贯性,而忽视了中高职的差异性,其结果就是开设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复、断层和脱节,影响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的学习,更严重的是培养的人才背离了各自定位,中职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相互抢“饭碗”[2]。这种差异性是不能忽视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进入高职院校,他们既可选择就业,又可以选择接受高职教育;同时,中职和高职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以及就业岗位对他们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中职和高职课程标准在有效衔接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自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的差异性。当然,课程标准属于顶层设计的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乃至全国性的课程标准。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衔接是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的内在要求,但课程内容在力求衔接的同时,也要体现中高职不同的特点。一方面,中职课程内容的安排要有一定的弹性,突出针对性,既要满足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为他们进入高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要满足部分学生就业的需要,确保他们步入社会后能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中职以“适岗”为标准,侧重培养学生就业必须的基本技能,技能具有基础性、单一性特点;而高职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又注重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专业性,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3]。因此,中职和高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也要充分考虑各自毕业生面向的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差异。再者,要坚持“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避免课程内容的脱节、断层、重复,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延续性和递进关系,对课程内容作出科学的筛选和序化,合理划分教学单元,根据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确定中职和高职学生对应的教学单元;在中职阶段,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去向,确定他们对应的教学单元。

三、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和高职课程仍各成体系,特别是部分中职学校在“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两者之间顾此失彼。有的中职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和高职统考的录取率,大幅增加文化知识课,过度压缩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学生进入高职后,由于基础的原因和普通高中生源相比在文化知识课上不占优势,又丧失了专业课和实践课程的优势;有的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参加高职单招和技能高考的录取率,一味重视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大幅压缩文化知识课,导致学生进入高职后无法适应学习。这都是得不偿失之举,背离了中职的培养目标,丧失了中职的特色[4]。因此,在突出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中职和高职要确保课程相互衔接,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保各自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独立。特别是在设置课程时,中职学校要正确处理“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材建设

中职和高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衔接,最终都要通过知识体现,而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所以教材建设也是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如果中职和高职教材建设不衔接,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也会沦为空谈。当前,职业院校开发和选用教材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中职和高职教材建设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缺乏统一的思考和规划,合作更加无从谈起。而合作离不开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部各专业教指委等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使教材建设成为中职和高职衔接具体化的重要方面,积极构建中职和高职教材建设的合作机制[5]。其次,要有统一的教材建设规划,中职与高职教材建设应有一个五年一体的规划,确定要开发哪些专业的系列教材,不要“全面开花”,而要采取先试先行,然后再全面推开,使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的成果通过教材固化,使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衔接的成果“落地生根”、具体化、成果化,形成既能体现各自特色,又有利于人才贯通培养的教材体系。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教学组织过程,是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的落脚点。中职和高职在课程实施上的衔接,主要是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衔接,这直接影响到中职毕业生中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是否能够适应和跟上高职教学。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必须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实施微课、幕课、翻转课堂、微格教学[6]。强调实操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共同特点,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必须广泛推行“教学做”一体化,大力实施仿真模拟实训和生产性实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科学设计中高职合理分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和方法等的培养,高职阶段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职学校不能随意拔高标准,高职院校也不能降低标准,体现中职和高职承接与延续的关系。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要素、多样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总之,必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视域内,既突出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又不忽视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构建、稳步实施的思路,推进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才能为落实和推动中职和高职衔接扬帆助力。

[1]李艳霞.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2):13⁃16.

[2]霍骁象.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70⁃71.

[3]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2011(24):30⁃34.

[4]张 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18⁃20.

[5]刘 凌,肖化移.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7-9.

[6]任 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23-24.

Analysis of the Connec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urriculum to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MEILai⁃yuan
(Changjiang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212,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there is a predominant trend for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o transit to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while the curriculum of each forms the basis of the linking up.As curriculum standard,curricu⁃lum contents,curriculum system,textbook development,curriculum connectingmakes up themain constitute themain contents of connection,this paper takes a reflection upon the problem⁃oriented connection.

vocation;education;curriculum;connection

G712

A

2095⁃8153(2015)03⁃0020⁃03

2015⁃05⁃02

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度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重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研究”(ZJGA201311)阶段性研究成果。

梅来源(1982-),男,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党的建设、高职教育政策和理论。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