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留“白”艺术

2015-07-16 01:27茶世凯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道德课文情感

茶世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95-02

语文教学讲究的是语言美与艺术美的结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像艺术家‘样“蜻蜒点水、抛砖引玉”,给课堂、给学生留有余地,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他们在求知中放飞想象、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从而活跃语文课堂,进‘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让导入留有余地

导入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之门的开启,以及整堂课的感观效果。 一个好的导入能够达到“轻点琵琶三两声,未成曲调先动情”的功效,它在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点燃思维火把之时,能够为师生互动交流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巧妙的导入“留余”,能够让学生如临其境,较快地进入角色,走近课文。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劳动最光荣>给同学们听,让学生边听边轻声地读课文,在那欢快、有力的音乐里,读着那通俗平和的文字。此时,同学们意犹未尽、情难白抑,学生读完,音乐停止。学生仍陷入平和温馨的家庭谈话中,仿佛现在就是中秋夜,有很多话还没有说完。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老师没有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是留下一段时间,与学生‘起沉浸其中回味咀嚼。这‘短暂的空余,真是“无声胜有声”,学生获得美感的同时,也自然地进入课文中。

二、思考留有余地

语文课堂教学讲究的是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根据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以及上课时的临时问题,如果学生不容易回答,教师不能急促地让学生回答,而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遐想的空间,让他们在宁静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心语交流,以便形成白己独有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从而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迷人。某教师在分析《钓鱼的启示》‘文的重点内容时说:“放弃‘条鲈鱼,战胜一次自我,从此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最终也凭此力量走向成功。有时看似很小的事,却考验着我们做人的道德准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经过这样的道德考验,我们才能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遵守道德的要求。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不止一次地遇到了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财物、名利。这时,你是怎样坚守住道德底线的?

顿时,课堂上寂静极了,而教师却没有催促,没有下结论,而是故意让这种安静的气氛延长。有些学生陷入沉思,反思自己以前的经历。 一段“无语”之后,该师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们和作者相比,到底缺少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环节,教师的深情表达和故意“无语”。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其内心情感得以释放,接受‘次道德洗礼,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

三、答案留有余地

语文学科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开放性,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善于用统‘的“标准”答案来规范、取代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结果,这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又不利于语文的教与学。因此,课堂教学中,针对有争议的话题,教师要留出答案的空白,在学生争辩时,要引而不发、疑而不答,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有的学生说他希望多听到像“精彩极了”的赞扬,这样能激发自己的自信心。又有同学说,我想听到类似“糟糕透了”等的鞭策。这样学生就有两种观点“一石激起干层浪”,笔者因势利导地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精彩极了利于成长,还是‘糟糕透了利于成长。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列举古今中外名人成才的例子来进行佐证,而此时教师只是一个聆听者,不置一词,虽然留下了结果的空白,但在这些留自中,学生的辩论却大大地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四、情感留有余地

在语文教材,节选的大多是‘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美文。读这些作品,能够让人入情入境,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中获得真切的感悟,当喜则喜,当忧则忧,当怒则怒,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充分实现教学的美育目的。因此,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子》一文时,可先设置背景音乐,给学生播放‘首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创设‘种淡淡的忧伤气氛,或者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由此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他们读到结尾时,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很快进入学习氛围,并深深地融入作者浓得化不开的生命解读中。让他们感受到:父爱就是一句简单的承诺,时时铭刻在父亲心中,这个承诺让父亲永不放弃。父爱就是那不畏艰险的挖掘,那满是灰尘的脸,那布满血丝的眼,那血迹斑斑的手。或许我们不曾留意它的存在,可是总会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撑起‘片生命的蓝天。

五、结尾留有余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扇通向‘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而学生的思维在课后仍在持续,若此处留有余地,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领他们走进更宽广的天地,获得“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结束《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教学时,学生感悟到。每一棵小树都会羡慕大树的枝繁叶茂、挺拔多姿,但不要忘记,大树也是从小苗开始,历尽艰辛,吸收了充足的养分,才有了日后的蔽日参天。所以我们只要抱着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断吸收各种营养,就‘定会成为有用之才。笔者在结尾设下了留白:“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还有哪些持之以恒、走向成功的人物形象呢?”虽然学生‘再追问,但笔者笑而不答,并继续吊起学生的“胃口”:欲知详情如何,还请躬身阅读相关书籍。课下,同学们纷纷到图书室里去借阅名人成才的种种书籍,结尾留有余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道德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