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7-21 00:55叶丽娜孟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叶丽娜 孟进

作者:叶丽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310023);孟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310053)。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劳动就业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使毕业生承担了选择主体的巨大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就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逐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项需要持续创新研究的课题。随着国家各项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就业形势、就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面临新的难题。

国外就业指导理论研究现状 高校的就业指导理论主要是由西方国家提出来的,其存在的基础是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验技术的运用使得就业理论日趋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之后,就业指导理论逐渐实现系统化和多样化。当下,西方主流的理论主要有: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理论,突出毕业生的个性和职业的匹配;隆提出的职业动机理论,多以职业动机分值高的职业作为自己的选择结果;霍兰德提出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强调通过把握人格特征选择职业达到人职匹配。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指导理论派别尽管模式各异,但各种理论之间互为补充,其宗旨均以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为目的,广泛应用于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

国内的就业指导研究理论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就关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提出多种评价体系,用数据和模型来评析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刘素华(2005)根据就业质量的内容,突出就业质量的主要矛盾,设计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包涵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每一项指标由不同权重的影响因子构成,并制定出就业质量的量化评分表;周刚(2012)提出构建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包括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通用性与可比性原则、独立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基于上述四项原则设定了九个评价指标,即就业率、薪酬水平、就业结构、岗位与专业相匹配性、职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创业率、大学生对工作满意度、就业服务满意度;刘世峰(2013)采用德尔菲法和调查分析法建立了一套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就业率指标、就业水平指标、创业指标、职业胜任指标、满意度五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提出一次性就业率指标的合理评价时间为每年的8月31日。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对就业质量及其评价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 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象研究现状

截至2014年8月31日,浙江省201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25%,专科(高职)生就业率达97.13%。而就业率已不能完全代表大学生就业的现象,更关注时下大学生就业的质。近三年高职(专科)毕业生人数略有减少,但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使得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不管是高职(专科)毕业生还是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均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就业难,难就业”“找工作难,找好的工作更难”“就业和创业难以抉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领域改革的逐步深化,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就业形势、就业路径以及就业成本等也在持续变化,因此,推进就业工作的研究课题也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新的情况适时地创新方式方法,就当前和未来高校就业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发展趋势开展有实效性的研究。

3 浙江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新的培养模式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现在浙江多所高职院校实行2+1培养模式,大部分毕业生第三年在校外参加顶岗实习,受部分专业工作性质影响,经常出现有企业专场招聘会而无毕业生参加的现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无法有效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直接影响毕业生有效就业。

企业的用人要求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有些企业要求学生毕业后才能签订就业协议,直接影响就业进展。

毕业生生源与就业区域的矛盾 主要突出表现在杭州籍及外省籍学生的就业问题上。浙江部分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以及原有的就业市场基础,往往出现“杭州籍不愿就业、外省籍不方便就业”的现象。

经济形势与学生就业期望之间的矛盾 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消解,浙江省总体经济回暖较快,相对2013年,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增多,学生持等待、观望态度的明显增强。另外从学生的自我定位来看,学生期望值较高,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不愿意从事基层的、操作性岗位,往往影响毕业生有效就业。

学生就业心态有待进一步调整 在就业指导中,虽然一部分学生观念有所改变,但是还有不少学生不能放开眼界,宁肯在经济较好的地方打工,也不愿意回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家乡基层工作和创业,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的观念改变还需要改观。

少部分学生仍存在诚信问题 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单方面毁约现象,甚至有学生存在二次毁约的行为,短期看提高了就业率,但从长期来看却对学院的社会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合作专业特殊性要求与就业的矛盾 如部分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因杭铁集团的一些原因,制定实习期限,采用淘汰制度,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思想波动和心理压力,毕业生录取率一年比一年低,这样就要面临如何开展就业帮扶及心理疏导的问题。

4 提高浙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工作对策和建议

加强思想教育,高度重视,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浙江高职院校理应重视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毕业生回校期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分类召开座谈会,加强毕业生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学会感恩母校,通过校企合作、课证融合、订单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

正确引导,个性化开展就业创业工作 针对当前毕业生职业选择过于单一、就业地区过于集中、学生初次择业期望值与单位用人意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先择业再就业”而不是“先就业再择业”等现象,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教育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稳定就业心态,鼓励毕业生“先立足后发展”,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针对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一是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队伍;二是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回家乡就业;三是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

加强培训,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 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培训,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创业创新大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创业创新能力。此外,浙江各高职学院应成立立体式就业服务平台,以各系主任为首组建学生工作团队到学生实习单位巡视,了解学生就业进展状况及面临的困难,制定措施切实帮助毕业生就业。浙江各高职院校应注重信息化建设,通过构建并完善直接面向学生的多维度信息网络,包括学院就业网站的重新规划建设,以及高校通、QQ群、微信等,保证就业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传递到学生手中;学院应按社会需求开展有效招聘会,有效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

强化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贯彻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

加强特困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浙江各高职学院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对一”帮扶,从简历编写、面试技能等方面给予培训与指导,同时要求至少为特殊群体提供推荐机会,帮助学生顺利圆满就业。

改变就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改变学生就业地域差异性排斥心理 改变浙江籍高职毕业生对偏远地方就业的排斥观念,杜绝有业不就的怪现象。

加强学生就业诚信度,培养单位满意度和忠诚度 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部分毕业生单方面毁约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存在二次毁约的行为,短期看提高了就业率,但从长期来看却对学院的社会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加强浙江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员操作技能 培养一支能在基层服务学生、指导学生就业的就业工作队伍,从学生入学的基础就业意识培养到毕业的就业工作方向指导,形成学生就业理念与实际操作一条龙服务的长效工作体制。

加强对高职高专学生选择专升本或继续进修意识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很重视专升本工作,逐年在增加本科的录取率,这样也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方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田建国.大学德育新视野[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4]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傅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陈核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南[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唐凯麟,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高绪界,严曲新.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李仁山.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0]朱忠厚.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