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研究*

2015-07-22 06:22张家年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图书馆 2015年7期
关键词:信息流信息管理突发事件

李 阳 张家年(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2)

关于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研究*

李 阳 张家年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2)

〔摘 要〕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但突发事件信息失灵问题并没有引起相关应急决策主体的足够重视。文章在介绍信息失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突发事件信息流与信息失灵;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表现形式;化解突发事件信息失灵。最后指出相关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特点及不足,同时对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快速响应情报体系作了展望。

〔关键词〕突发事件 信息失灵 信息管理 信息流 应急决策

1 引言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为了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有必要获悉、掌握、控制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一切信息——突发事件信息。一般而言,突发事件信息分为内生信息和外生信息,前者是关于突发事件的描述性信息,包括事件的类型、时间、发生地点、严重程度等;后者则包含了相关部门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比如事件判别、应急决策、资源调配、舆论引导等信息。[2]突发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与此相关,突发事件信息则具备时效性,敏感性,多元性,不完全性等特点。

从文献检索来看,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文献涉及突发事件信息问题,主要分布在新闻与传媒、行政学、安全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领域。鉴于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其信息的有效性、充分性、完备性、真实性等直接决定了相关部门应急决策的质量,而这与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问题息息相关。然而,突发事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除了包括正向的应急突发事件信息,还包括诸如谣言、流言蜚语、垃圾信息等负面信息。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关于突发事件内生信息的传播,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多种信息源、信息渠道的冲突导致失真或失实信息传播的危害性;另一种是指管理者利用媒体与渠道向公众等传播与应急决策相关的信息——外生信息,这种方式常常存在应急决策信息传播不足或者效果不佳现象。无论是哪种情形,突发事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都常出现诸如信息变异、信息异化、信息污染、信息差错等问题,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突发事件信息的“负面演变”,而这又恰恰属于广义的信息失灵现象——表现出信息的不对称、不充分、不准确等。遗憾的是,现有的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相关理论研究还不足以全面解释这种信息失灵现象,实际上不仅仅是信息传播,其他类似研究(信息/情报获取、传递、沟通等)也缺乏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去理解信息失灵问题,但不可否认它们都属于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的范畴,也应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尝试引入经济学中的信息失灵理论,以全新的视角系统探讨突发事件信息失灵问题,既可以加深对突发事件信息及其管理相关理论的理解,也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了若干理论思考。

2 信息失灵理论概述

《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对信息失灵(Information failure)提出了简单的两分法,认为第一种信息失灵来自于验证质量的难度以及收集关于质量的信息的必要性等,第二种是来自于确保履约的难度和发现一种能够监督交易机制的必要性。[3]后来,应飞虎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首次系统地将信息失灵理论引入到经济法的研究中,并提出信息不充分(信息不足)、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不准确(信息错误)三种信息失灵形式,指出信息失灵的危害不仅仅在于会增加市场主体的防御成本和信息成本,还会导致各决策主体出现决策失误或不当,并基于此提出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4]还有学者将信息失灵理论纳入到行政决策学之中,认为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基础,信息失灵会影响行政决策议程的设置以及方案的选择、实施和优化。[5]

可以看出,目前的学者已经认识到信息失灵现象会导致市场资源分配的扭曲,并影响公共决策等,但这仅仅是局部范围的研究,实际上在其他领域同样也会出现这种类似的信息失灵现象。即从更广意义上看,只要涉及到信息获取、传递、交流等过程,都可能存在信息失灵问题。在当今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的普及和运用一方面削弱了这种信息失灵现象,在信息的收集、获取等流程上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滞后、难获取,但同时由于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制造者,其有限理性又加剧了这种信息失灵现象,其危害性也愈来愈大。这其实并不矛盾,尤其是在敏感性事件的信息问题上,信息失灵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在近期的国内外研究已经有所体现,如差错事件的研究[6],危机决策信息流的失灵问题[7],重大火灾问题信息交流失灵[8]等。可见,信息失灵理论给负面事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3 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基本内容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突发事件的信息失灵问题:首先,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准确是信息失灵理论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而突发事件演化各个阶段的信息“配置”中也会出现信息失灵现象,该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突发事件信息的“负面演变”,并作为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等理论的补充;其次,基于信息与公共决策之间的关系,信息失灵会对公共决策产生误导,而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恰恰需要排除这种不充分、不对称、不准确的“失灵”现象,其源头应追踪到信息流上。也就是说,突发事件信息失灵是指突发事件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准确等“失灵”现象,这种信息失灵会对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产生重大危害。更重要的是,突发事件信息在“失灵”的同时也给决策者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旦对信息失灵问题处理不力,在网络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任何负面的突发事件信息都可能被放大,并带来致命一击——比如近期一连串的马航事件就导致马航公司“门庭冷落”,严重影响了其航空业的经济效益和形象。为了防止因信息流的细微波动引发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全局信息失灵现象,必须认清、理解并力求化解、克服这种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现象,为应急决策扫除“障碍”。

有鉴于此,从信息流的“负面演变”视角出发,构建了突发事件信息失灵化解示意图(见图1),按逻辑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内容展开:第一,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形成一系列与其事件相关的信息流,但面向决策的信息流动常常会因为各种复杂的负面因素导致出现信息失灵现象,进而影响到应急决策者关于突发事件态势的把握、预测和控制。第二,突发事件“信息天平”的失衡主要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信息失灵形式: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与信息不准确。第三,鉴于突发事件信息失灵问题的危害性,相关部门不能“坐以待毙”,应找出化解突发事件信息失灵问题的办法,这是一个将突发事件信息流过渡到知识、情报流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便于决策主体制定及时、全面、客观、准确的应急决策方案,并付诸实践。这三部分内容分别从“流”(信息流)、“形”(表现形式)、“破”(化解方案)三个角度共同组成了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主体框架。需要指出,这三个部分不完全是独立的分割关系,应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递进关系。下文将结合实践对这三个部分分别作详细探讨。

图1 突发事件信息失灵化解示意图

4 突发事件信息流与信息失灵

如前所述,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产生一系列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衍生变化情况、政府救援物资信息、社会媒体的评介、公众评论信息等。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化,不仅使得信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范围的传播,也打破了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单级”信息传播控制模式。[9]因此,在现代社会,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媒体、公众、突发事件责任人及利益双方等共同构成了突发事件信息流模式的基本因素。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流的结构包括信息预警、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保障和信息沟通。[10]由于突发事件信息流会随着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而不断变化、扩散,比如在事件发生初期,对信息的需求量就相对更大,动态性也更强,因此对这些突发事件信息流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政府部门会出面对这些信息流加以控制、管理,并积极发挥其效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事与愿违,且存在诸多的负面问题。比如突发事件信息采集与报告延误、突发事件信息内容失真、突发事件信息部门或地区封锁、突发事件信息分析预警缺失、突发事件舆情混乱、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失当等现象就屡屡发生[11],实际上这都属于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范畴。比如说,重大突发事件常常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等负面影响,由于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涉及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等问题,经常成为媒体、公众最为关注的话题。随着调查的展开,各方对突发事件相关议题的评价、责任归因等问题,就会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也恰恰符合谣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普遍心理。相关的突发事件信息(内生与外生)一旦出现交流、传播、传递等“失灵”,就可能引发各种不必要的冲突、争端、谣言等。而在现实中,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担心突发事件信息的传播、沟通、报告、扩散给其自身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去应对、处理突发事件信息,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常常适得其反,“越描越黑”。也就是说,这些信息流并不一定会按照其自有的、原生的状态被采集、传播和处理等(见图1),常常需要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旦处理不力,其直接负面后果就是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善后得不到良好的信息支持,而信息与知识的管理在突发事件管理活动中又变得愈来愈重要。[12]实际上,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沟通或是情报传递过程中,由于不同信息主体的信息素养、主客观需求等存在明显差异,很多信息主体常常从自我、利我等角度出发,不考虑整体利益,这不仅仅影响了信息流原有的流畅性,更加重了突发事件信息在传播、利用、共享等过程中的信息失灵现象。

总的来说,信息失灵是贯穿于整个突发事件信息流过程的,并表现在突发事件信息要素的方方面面。突发事件信息流是应急决策的“神经”,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堵塞、偏差,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应急系统就此失效、崩溃,而基于信息流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又可以提高应急效率,因此突发事件信息流中的信息失灵问题需要引起相关决策主体足够的关注。

5 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表现形式

借鉴信息失灵的基本理论,突发事件信息失灵主要存在三种表现形式: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准确。

5.1 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对称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常常成为信息弱势群体。公众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媒体报道以及政府信息公开,前者常常追求“眼球经济”,因而会对突发事件信息夸大其词、添油加醋,导致公众产生了“信息厌倦症”,后者可能会以安定民心、维护自身的形象为由而习惯于“报喜不报忧”,或者是过分保密——“政府沉默”。一般而言,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掌握者,处于信息“上游”,应有义务将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客观地公开,但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常常漠视公众知情权,在信息发布上采取“无可奉告”态度,以至于关键时刻出现“信息真空”,导致小道消息盛行,流言猖獗。[13]第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比如针对突发事件信息报告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九条就规定:“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然而,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有些基层的政府部门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作风,如在遇有非人为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时,他们常常选择夸大数据,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获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而在遇有事故灾难等意外人为突发事件时,却各种迟报、漏报,想办法将其隐瞒下来以逃脱或减免责任。这种在面对“天灾”与“人祸”两种不同突发事件时置关键信息于不顾所表现出的不良作风,导致上层应急决策部门无法获悉准确的信息,长期以往必然演变成阻碍和谐社会构建的“顽疾”,因此有必要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

5.2 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充分

信息不充分主要是指应急决策部门对突发事件信息资源的掌握力度不够、拥有的信息量不足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突发事件本身的特征导致信息不充分。有些突发事件无法提前预知,在人类认知范围内比较罕见,因此缺乏必备的应对处理经验和相关的突发事件知识。比如2003年的“非典”就因为其特殊性、突发性,导致政府部门不能按常规方法去应付,相关的病理知识的传播普及短期内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事件的处理上陷入被动境地,导致误导性信息以讹传讹,甚至出现可笑的“抢醋之争”。此外,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突发事件其特点、处理方式、应急机制等都存在差异性——所谓的多源、异构突发事件信息,由于其信息整合和集成的难度偏大,因此它是导致信息不充分的重要原因。第二,其他因素导致的信息不充分。如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成本过高、信息员的个人能力有限等因素导致突发事件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应急决策部门。比如说,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时间紧迫,很多突发事件信息工作也仅仅是表面上的收集工作,缺乏进一步的跟踪、思考、反馈,大部分关键的突发事件信息可能没能被上层获悉,很多事件处理都只是在最后时刻选择一个所谓的“终报”草草了事,这些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5.3 突发事件的信息不准确

当海量的信息涌聚在一起,不可避免地就会夹杂不和谐的声音——“不实信息”。研究表明,此类信息的广泛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比突发事件本身更为恶劣,甚至威胁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14]如前文所述,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应急决策科学的保证。突发事件信息的不准确包括非人为因素和人为因素。非人为因素相对较少,比如城市交通监控设备故障等。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诸如失误、疏忽、差错等原因无意造成的信息不准确现象。比如信息采集员身心状态不佳导致的突发事件信息统计出错,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被理解,但也时常会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第二,刻意地制造虚假信息造成信息不准确现象。比如有些网民自身素质不高,经常在网络上宣传、造谣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以满足自己的一时快感或另有所图。新闻媒体有时出于私利,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处置工作等信息随意篡改、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以吸引公众眼球。而政府部门与媒体在发布信息上往往也存在口径不一、问题描述差异化等问题,不能做到“一个声音,一种观点”。有关单位和人员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中的谎报、错报现象也较为普遍,在一些企业中,有些突发事件责任主体也存在类似问题,以煤矿爆炸事故为例,矿主一般倾向于隐瞒事故或瞒报伤亡人数,希望通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逃脱或避免责任追究,这些行为实质上都是造成突发事件信息不准确的具体表现。

6 化解突发事件信息失灵

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前常常会有其导火线,但很多政府、企业等其他组织很少思考这些潜在的隐性问题,在危机已经出现苗头时仍然抱着“爱理不理”的态度,不能在事态恶化之前将其控制,最后因信息失灵问题又导致突发事件危害扩大化。应急决策是应急管理的核心部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决策主体常常需要在有限的信息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作出回答,一旦出现信息失灵问题,他们就很难掌控突发事件的整个处理过程。一般来说,缺乏突发事件信息(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称),可能会致使应急决策工作成为“无米之炊”;而突发事件信息的不准确则可能致使应急决策“背道而驰”。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失灵的哪种表现形式,都致使突发事件决策主体置身于一个严峻的决策环境之中。实践也证明,准确、及时、充分地掌握突发事件信息也有助于妥善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并避免事态的进一步蔓延或恶化。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的具体措施化解(乃至克服)这种不利局面(见图1),最终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作基础性铺垫。下文将谈谈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一般化解以及深层化解。

6.1 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一般化解

一般化解是基于突发事件信息失灵具体三种表现形式的化解,目前有一些“对症下药”的方法:首先,针对突发事件信息不充分问题,应完善突发事件监控与识别机制,做到对信息的“全源”把握。同时应建立一个合作机制,当政府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不能立即作出决策或难以做到绝对权衡时,整个社会应成为其“接力棒”,发挥联动机制。其次,针对突发事件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在有效监督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与公众的信息互动,构建多渠道来源等。例如政府可以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并通过建立专门的应急门户网站等开辟公开、顺畅、权威的信息传播渠道。[15]最后,针对突发事件信息不准确问题,应加大信息公开与流动,建立信息首发机制,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晰职责,通过制度来引导行为,营造出积极的文化氛围。比如就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动手脚”行为,作为充当重要角色的社会媒体、非正式组织、公众等,应鼓励他们积极举报、披露相关报告单位、人员等的某些错误行为,而政府也应对社会媒体、公众等进行管制、约束,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格局。总而言之,要想防止信息失灵的危害进一步凸显,从根本上就必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规范网络舆情、加强和促进知识传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践行道德规范、加强突发事件心理反应与行为规律的研究等。

6.2 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深层化解

如前所述,化解突发事件信息失灵最终是为应急决策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工作常常需要联合多部门共同展开,这就对突发事件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失灵是突发事件情景下决策者都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有学者就提出了基于“信息源——信息渠道”的应急决策分析框架,尝试建立基于信息整合的多阶段、多主体、多层次的适应性应急决策模式[16],实际上这就为循序渐进地化解信息失灵现象以便于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了一种可靠模式。突发事件信息失灵不是静态的,常常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避免信息源、信息渠道的“双受阻”、“双失灵”现象[17],决策方案的选择应强调“动态把握”,并基于掌握的信息对突发事件进行情景分析,系统分析突发事件各个演化阶段的情报需求,对应急情景及其演变需要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可以说,化解信息失灵实质上就是将突发事件信息流过渡到有效的突发事件知识流、情报流的过程。突发事件发生时,特别是类似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由于各种不利因素,使得快速收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变得十分困难,决策主体也就无法对此做出快速响应的正确决策。从实践来看,可以建立应急决策知识库来辅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并通过知识推理和情报分析来有效化解信息失灵现象,那么建立一个完善的面向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的快速响应情报体系就呼之欲出了,而这个应急决策情报体系应囊括突发事件信息的联动、发布、上报、合作机制。概括言之,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形象化地说,信息源是“米”,信息渠道是“巧妇”[18],突发事件信息失灵就是“米”的缺失,巧妇的“难为”,而这整个“做饭”的全过程就是应急决策情报体系的运转,至于能加入什么“佐料”(情报),能做出什么“美味佳肴”,则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化解问题已成为相关部门驾驭复杂、突发、危机局面的最好考量。

7 小结

信息失灵理论尚未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等理论的规范化问题上得到应有的解释和应用。本文基于突发事件应急决策角度考虑,提出并介绍了突发事件信息失灵基本理论模型结构的三个部分,并就其进行了若干讨论,这些想法既可以作为政府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体系的参考,也可以供高可靠性组织在制定突发事故管理条例时加以借鉴。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信息失灵理论虽然可以用来解释突发事件信息的不流畅问题,但其理论本身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正如应飞虎教授所言:“我们之所以作出这种区分完全是为了研究中的方便,它们之间必然是互相交叉的。就其关系来说,信息不准确会导致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中的信息劣势主体的信息拥有肯定也是不充分的。”[19]但文中的框架是将其置于信息失灵整体范围之内的,权衡之间尚不影响文章整体研究思路。

需要指出,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突发事件的处理常常带有浓厚的关系色彩,尤其是在责任归因问题上,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曾多见,实际上这也是信息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突发事件信息失灵有不同的层面,由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机理、事件演化不尽相同,因此应急措施也需区别对待,正如其四种事件类型一样,目前相关的研究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地步,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环境。当然,在某些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比如像医疗差错报告、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等层面的突发事件信息失灵问题,同样是一个值得挖掘、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也更有利于我们了解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现象,并积极加以借鉴。由于有些突发事件的发生过于突然,决策主体常常面临不得不“临阵指挥”的情境,一旦突发事件进入恶化,又常常遇到重罚不见效、撤职不灵验的问题。原则上,我们应承认这种信息失灵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短时间内甚至是长时间内无法彻底化解或克服的。本文将其归纳为突发事件信息生命周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化解突发事件信息失灵对于完善预警机制、处理机制、利用机制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拨开云雾见青天”,为了拨开突发事件信息失灵的这层“云雾”,让突发事件信息得以重见“天明”、还原“本来面目”,为了避免突发事件信息失灵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而成为“信息鸵鸟”,相关的应急决策工作应做到善始善终,并力求对突发事件信息失灵做到最优控制。至于应急决策情报体系的构建,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内容!

(来稿时间:2015年1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08-30].http:// www.gov.cn/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2.向立文.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 53(7):55-58

3.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蔡秋生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72-73

4, 19.应飞虎.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研究.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2

5.周莹.行政决策中的信息失灵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6.谢阳群,李阳.关于差错信息的若干问题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14, 58(4):17-23

7.钟开斌.危机决策:一个基于信息流的分析框架.江苏社会科学,2008(4):126-131

8.Steelman T A, Nowell B, Bayoumi D,et al.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during disaster response:methodological insights from infocentric analysi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2014, 46(6):707-743

9.康佳.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关键节点识别——以“7·23动车事故”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2,9(3):101-111

10.李纲,叶光辉.网络视角下的应急情报体系“智慧”建设主题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37(8):51-55

11.周毅,孙帅.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制度及其构建思路.情报科学,2012, 30(5):642-647

12.W.B.lee, Y.Wang,W.M.Wang, et al. An unstructured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UIM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UIMS)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17):12743-12758

13.王炎龙.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次生灾害的生成及治理.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92-96

14.霍良安.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实信息的传播问题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5.杨灵芝,丁敬达.论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情报科学,2009, 27(3):351-355

16, 18.钟开斌.应急决策:理论与案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0-147, 125

17.钟开斌.信息与应急决策:一个解释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13(8):106-111

〔分类号〕G350

〔作者简介〕李阳(1989-),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张家年(1969-),男,副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智慧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ZD1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差错文化、归因倾向和差错报告:作用机制和情境因素”(项目编号:71273109)和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网络视角下的应急情报体系建设主题研究”(项目编号: 410500014) 的研究成果之一。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Failure in Emergencies

Li Yang Zhang Jianian
( 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Wuhan University )

〔Abstract 〕Emergencies occur frequently, but the information failure problems in emergencies have not been emphasized by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information fail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s of information failure problems in emergencie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ree parts: the information failure in information flow during emergencies;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the information failure in emergencies; resolving the information failure problems in emergencies. At las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advantages on related research fields, and also gives a prospect about building the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quick response intelligence system.

〔Key words 〕Emergency Information fail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flow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猜你喜欢
信息流信息管理突发事件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信息流的作战体系网络效能仿真与优化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基于信息流的RBC系统外部通信网络故障分析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基于任务空间的体系作战信息流图构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