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探究性学习题材的选用

2015-07-23 16:06庆啟娟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7期
关键词:研究性争议探究性

庆啟娟

江苏省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浅谈中职语文探究性学习题材的选用

庆啟娟

江苏省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把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外,还要付诸行动。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课堂和教材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题材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谈的就是笔者在这一方面的粗浅认识。

日常学习生活;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题材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重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不要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成果都必须创新。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其实这两种研究性学习方式本没有优劣之分,因为课题和教材都是一个例子,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那么对于能力比较有限的中职学生来说应该采用哪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为好呢?显然第二种方式更适合中职学生,因为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第二种方式把研究精神和方法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结合得更加方便有效,使研究性学习没有脱离学习的正常秩序,没有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更好地实现了研究性学习应有的价值。那么该如何立足于日常学习生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呢?那就必须要找到一个个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日常学习生活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题材,来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实践,以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那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该如何选取有价值的题材呢?

一、以学生的争议为题材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争议处,学生往往想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常常会自觉地研究文本,查找资料,寻找理由和根据。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研究性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把握好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曹刿论战》时,我问学生“下视其辙”中的“下”是何意。学生们有两种答案:一是“向下”,一是“下车”。其实这两个答案都行,但联系课文来看,也有个优劣之分,那么到底谁优谁劣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阐述理由,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两个答案都行,但“下车”更佳。理由是“下车”看比“向下”看更为细致,更能详察敌情,更能表现曹刿的远谋和作战时的沉着冷静。通过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词语的揣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争议耗时不多,在课堂上就能探究个结果来,而有些争议不是课堂上一时所能争得清的,再说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和任务也不允许,此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课后研读文本,查找资料,将之成文,证明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性学习延伸至课外。学习《项链》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是如何看待玛蒂尔德这个人的?多数学生认为玛蒂尔德贪慕虚荣。而有一生竟答:我认为马蒂尔德是个诚信且有自尊的人。他认为,项链“丢了”,马蒂尔德可以选择逃走或赖账,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那么做,可见她有自尊的一面。此语一出,众生皆笑。前者是传统看法,已为大多数人接受;后者则颇具创意,且也合乎情理。到底谁是谁非,显然不是一时能争得清的,更何况有些问题也是难有定论的,于是我引导学生课后研读文本,查找资料,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从上交的情况看,学生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有的从“金钱和友情”的角度来评价马蒂尔德的做法,有的从“生存和道义”的角度来评价马蒂尔德的做法,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课堂教学中引发争议的问题很多,教师若能把握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有所取舍地探究,切不可凡遇争议必要探究,以免探究的泛化。教学中应优先选取学生争议最大处进行探究,选取有益于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争议处进行探究。

二、以具有可比性的课文为题材进行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载体。它体现教学目标,反映教学内容,制约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最终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本身的资源,递增和提高教材的能量和效率。有效发掘并利用教材中具有可比性的课文,设置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研究比较对象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更加深刻、透彻的认识作品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材料的能力,为今后课外研究性学习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笔者试教《阿Q正传》时,就讽刺艺术的技巧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了《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三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开展对讽刺艺术技巧方面的专题研究。在我的引导下,通过探究性学习,有的同学写出了《精巧的对比,绝妙的讽刺》、《真实可信的夸张,尖刻辛辣的嘲讽》以及《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讽刺力量入木三分》等专题小论文,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探究成果。很显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对这几篇具有可比性文章的分析和归纳。可见,以可比性课文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是行之有效的。

语文教材中,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可比性的作品很多:如题材类似表现形式不同的作品,题材不同而表现形式类似的作品,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同一作家不同时代的作品等等,总之,凡具有可比性的作品都可以重组在一起,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比较,不要为比较而比较,要根据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突出特点,举一反三。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解剖一两只麻雀,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以教材的可延伸处为题材进行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材在许多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设置了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思考题。如《沁园春》一文后的“如果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出师表》一文后的“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等等。这些问题大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对课文内容具有深化和扩充作用。对此探究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的延伸处,不能只局限于课后的习题,教师还可根据教材自行设计一些延伸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语文新课标也倡导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四、以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为题材进行研究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它要求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后的综合性学习,都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好题材,教师若能不辞辛苦,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扎扎实实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探究的精神。

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它要求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生活中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使知识、能力、兴趣、特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应将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语文教学中可供研究性学习的题材还有很多,如还可在教材的瑕疵处探究,在学生的疑问处探究等。美国教育家萨其曼开展研究性教学时,首先要找到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然后围绕焦点,步步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上文提到的那些可供研究性学习的题材,也就相当于一个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若能围绕这些题材,开展研究性学习,我想也会取得一些成效的。只要我们老师具有了研究的眼光,就可以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学习中寻找到许许多多可供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为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1]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2]孙培青:《中国教育传统研究与教育改革》。

[3]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

[4]《语文课程标准》

[5]孙春成《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

猜你喜欢
研究性争议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学习方法的研究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20
奥巴马增兵阿富汗饱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