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与培养之我见

2015-07-25 23:23贾怡静
学周刊·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教学

贾怡静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细心呵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他们积极生疑,勇于冲破思维定势,善于独辟蹊径,在布设练习时,要灵活多样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一、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其生疑

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者,都知道好奇是儿童的天性。纵观世界上的每一项重大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常常都是好奇的结果。“好奇心”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秘,细心观察事物的特性,让人善于发现事物的奇异。所以,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一定要细心呵护和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大胆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因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是生疑的基础,生疑是思维的开端。没有好奇,没有生疑,便没有创新。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从而促使其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比如我们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不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如果倒过来数会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一定要规定四年一闰?”“二月除了28天或者29天还能不能有30天或31天?”对于学生的这些质疑问难,教师一定要给予细心呵护,哪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那样的幼稚可笑,有时甚至于荒谬,也不能进行批评,更不能嘲笑。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的形式,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使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鼓励学生敢于冲破思维定势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中应发扬民主,这样做可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过,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做到独立思考和勇于創新,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勉励和诱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鞭策学生、鼓舞学生,让题目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佳的解题途径。

比如,“石家庄到北京香山的总行程里数约为298.4km,如果要开车自驾游,车速为80km/时,上午9时出发,中午12时能否到达?”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既有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课堂上,学生的解题过程异常活跃,他们或讨论,或猜测,或演算…… 各种形式悉数登场,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对于结果,我们不难看到,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标准不同,因此解题的思路也不尽相同:有的以路程298.4km为标准,看自驾车能否在3小时内行完全程;有的以自驾车在3小时内到达目的地的速度为标准,看自驾车现有的速度能否达到所需的速度;有的以所给的时间3小时为标准,看自驾车实际行完全程所需时间……试想,这样的教学气氛怎能不让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

三、引导学生乐于独辟蹊径

这里所说的独辟蹊径的思维训练,是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常规求异”的训练方法,它指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谓的一题多解的求异思维训练,而是要求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支配,进行独辟蹊径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思维训练,它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比如我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时,就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我能用12根火柴摆出6个相等的正方形,你能吗?按照常规思维,学生往往会在平面上摆弄,很显然,要达到要求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只要引导学生联想一下曾经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有12条棱且长度相等,有6个面且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就会一下子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立刻被打开,问题就会一下子得到解决。

又如在巩固新授知识时,我用上黑板给学生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这样一道题:李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小时行240米,用7个小时就能赶到学校,如果用6个小时赶到学校,每个小时要行多少米?题目一出,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240×7÷6=280(米)。他们觉得老师出的题太容易解答了,于是便不再思维。就在这时,我在黑板上又快速地写了这样一个算式:240+240÷6=280(个),之后问学生:“你们认为这样做对不对?请说明理由。”学生面面相觑。不一会儿,有几个学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240÷6=40(米)是每小时多走的路程,240+40=280(米),就是用原来7小时走完每小时所走的路程再加上现在6小时走完每小时多走的路程,这样所得的280米就是用6小时走完时毎小时所走的路程。通过这样的常规求异,学生终于想通了,大家无不为常规求异而喝彩。

四、挖掘练习功能以启迪积极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结构。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充分挖掘练习题的功能,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做到灵活练习,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

比如在巩固和练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然后让学生写出10个“%”,具体的要求是一个要比一个好看。学生开始照着教师的板书认真地写起来,一个、两个、三个……这时我突然叫停,并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完成的个数。接着我问:“你们能否告诉老师完成了多少个?”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此时我话锋一转:“大家直接说出写了几个百分号,那太容易了,你们能不能用今天刚学的百分数知识来告诉我你完成的情况?”学生顿时来了精神,通过积极的思索,给出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我完成了任务的30%!”“我差一个不到任务的60%!”“我所写的超过了任务50%的50%!”“我比我的同桌多写了20% !”…… 这样,每一名学生都根据自己完成的情况,写出了一道含有百分数的式题。

最后,我特意地提问那个“超过了任务50%的50%”的学生,问他怎么想到的,他做了一个鬼脸:“我写了7个半,就是任务的75%,这75%=50%+25%(50%的50%)。”我肯定地向他伸出了赞赏的拇指,学生也热烈地为他鼓起了掌。

学生在这样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参与教学活动,既巩固了“双基”知识,又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培养了思维与创新,岂不是“一石三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研究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培养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