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上为教育破题

2015-07-27 11:02本刊编辑部
人民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意见效果家长

本刊编辑部

近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同时指出,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这些“意见”立即引发社会热议,有评论说,它“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改革机遇”。

但许多教師的第一反应却是:这又在给我们增加工作负担。

这里必须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启蒙”家长?它和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什么关系?

孩子每天带着家庭的烙印走进学校,又带着学校的烙印走向家庭。我们不清楚那个世界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知道,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改变着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对我们绞尽脑汁设计的课程、苦口婆心展开的劝戒、精心组织策划的活动,特别是其中包含的道德、价值观产生轻视,产生怀疑,甚至逆反。

杜威曾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如果学校真正考虑“教育效益”而不仅仅是形式的存在,或者仅仅是智力发展的工具,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成为高度重视的领域。家庭教育是根,不在根上破题,学校教育再用力,也可能是舍本逐末的徒劳。

应该承认,学校教育的确解决不了教育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奢望靠学校去改变家长的林林种种。但是,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在一个教育走向精致化的时代,家长不仅不应当被排除在外,还应当成为“受教育者”。

实际上,不同的家长群体对专业指导的需求都很强烈。许多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去研究儿童成长的规律,与孩子的沟通存在大量问题;许多家长有时间,却苦于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很多80后、90后家长初为人父、人母,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手足无措……

学校恰恰可以发挥专业教育的优势,通过对家长提供专业援助,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施以影响,这也是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核心。从一些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效果来看,经过努力,家长确实对教育的理解更科学了。

那么,学校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究竟能做什么?

首先是课程化。“家长学校”是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而把“家长学校”办出效果,关键在于开设好“家长课程”。

“家长课程”要依据不同学生家长的具体需求,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形式。比如可以是“三方会谈”。传统的家长会把孩子排斥在外,效果不理想。作为教育主体的孩子如果参与到教育过程,教育效果会更好。同时,学校的教育活动,如远足活动、综合实践等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这样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还可以是讲座,由家长分享案例,专家分析、家长借鉴。

开设好“家长课程”,要引导家长参与到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一员。当他们面对一个班级甚至更多的孩子时,他对自己孩子的理解就有了延伸。

其次,要根据家长需求,寻找教育的共识,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要改变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度要求”,关键是要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特别要向家长传播学校教育的理念。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改变成人的教育观念并非易事,因此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有所为,不包办。有所为,就是要发挥好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统筹作用,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不包办,就是要学会借力,用好社会力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猜你喜欢
意见效果家长
评“小创”,送好礼
评“小创”,送好礼
家长错了
图解《意见》明晰要求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