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更应是幕后的巨人

2015-07-27 11:02吴志军
人民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大屏幕学情电子白板

吴志军

工业化后,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又一次技术大跃迁,发展到今天,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的时期。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工作16年了,这也是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最深刻的16年。但近些年的教育实践也让我看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个表面上的问题就是设备、软件的配置与应用的脱节,比如,在硬件的采购上与应用脱节。IT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极快,所采购的硬件不是“过新”就是过时,甚至重复配备现象也时有发生。比如,头两年刚刚时兴大屏幕,有些学校及时配备了大屏幕,但这两年电子白板又出来了,一些教学软件也支持电子白板,并开发出了很多新功能,这让很多学校看着眼红,马上就把刚刚备好的大屏幕换成了电子白板。还有一种是过时的现象,由于学校在技术上缺少专业人才、信息不灵通,而在经销商的大力推举下,一些学校又配备了某些过时的硬件。

软件的购置上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某市2013年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给学校配备了某“题库”软件,原以为有了它教师与教研员出题会更科学、更方便,结果却是题库更新速度慢,大部分学校仅试用了一下就将其束之高阁。

还有一个软件,通过宽带网将教学质量较高的班级课堂实况发布给其他班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公平。软件的初衷是好的,但我在听过这样的课程后,总感觉不对劲。那位优秀的主讲教师自己班上就有七十多个学生,课后座谈中,我问主讲教师:你觉得你班上的学生能照顾得过来吗?他说:困难。于是,软件在现实中就遇到了问题,现在优质学校的班额都比较大,在一节课内自己的学生都照顾不过来,还要远程关注另一个班级的学生,是不是把教师的精力想象得太充沛了?而在另一端,村小的那位老师站在教室中,双手交于胸前,四处观望,分明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这是不是也伤到了这位村小教师的自尊心?是不是更违背了小学教育的直观性和交互性的原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可能学校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专业技术人才又不是很懂教学。二是指导思想上的问题,学校的各项采购都没有从教师的实际应用出发,信息技术永远都在更新换代,永远都会有新的软硬件产品诞生,只有教師们用得上、用得顺手、有其不可替代性的产品才是最适合的。但现在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工程,有的是为装点门面,有的是要跟其他学校攀比。

这就造成了另一个问题:为用而用。既然买了,放在那里不用怎么成?现在,在各种参赛课、展示课中教师想方设法都要用上电脑和大屏幕,似乎没这些东西就不能上课了。我虽然从事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却相信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互动才是最主要的授课方式,因为中小学不只是在教知识,还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而任何新技术手段的加入或多或少都会降低人际直接沟通的频率,占用师生互动的时间,因此新技术手段在课堂上的运用要有所控制,更不能为技术而技术。30年前没有电脑与投影,胡适、钱伟长、钱学森、季羡林这些名家也是能培养出来的。

那么,信息技术是不是在中小学就无用武之地了呢?正相反,信息技术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更适合辅助教师对教情、学情做出精准的判断,却不是很适合在课堂上替代教师做人机互动。

比如,在教育资源检索上,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寻找、下载、比较各种资源,是否能开发一套为教师自动推送最适合他们目前需要的资源的系统呢?

再如,我国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十分普遍,教师要随时掌握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情是比较困难的。我曾教过小学三个年级的科学课,仅仅点名发言一件事就让我很苦恼,我很可能只点到了有限的一些同学,而个别学生甚至一学期也没有机会发言。其他的一些学情,包括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点等,其实都可以通过专用的大数据统计软件给予统计和总结,最终把每个学生的精准学情提供给教师作参考。

还有,我身边的老师,有的参加了国家培训,又参加省级的,再到市级,相似的内容培训过好几次。就某一个教师来说,他应该参加什么内容的培训?需要在什么方面有所提升?是不是有重复培训的情况?通过专门的大数据软件也可以做出判断。

信息技术更擅长帮助教师完成数据的采集、搜索、分析和统计方面的工作,而这往往都是一些“幕后”的工作,相对而言,在课堂上与中小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那部分工作,现阶段最好还是由教师来完成。但不幸的是,我们的电脑、大屏幕以及很多新技术都像是在作秀一样,被摆在了课堂的最中央,不断地侵蚀着师生交流的时间。

猜你喜欢
大屏幕学情电子白板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浅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宁夏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日本公布新年号:令和
浅谈LED大屏幕在县级春晚中的应用
神奇的“豆腐”
新标准出炉,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