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天下第一关”?

2015-08-06 01:20王文海
中国青年 2015年3期
关键词:居庸关雁门函谷关

文/王文海

这些要塞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与阵痛。

璀璨亮丽“关”文化

关,是往来必由之要处。“山川扼要,是设关津,以表封疆,以达道路,天险既呈,人力并济”。关可分为:关防,驻兵防守的要塞;关津,水陆交通的要道;关隘,关津要隘。关的名称,大都称之为关、口、渡、岭、隘,也有叫堡、塞、峪、寨、壁等。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在分分合合中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中创造出来的。因为中国的地形三分之二是高原和丘陵,在漫长的军事争斗中,依托地形地势形成了许多要塞堡垒。“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形容要塞的天险作用,可以说这些要塞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与阵痛。

中国的关隘大约形成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在自己的国土周围纷纷设关置卡,使得关卡从形制、规模、数量上都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北部边防大规模修筑长城,设关立卡,使得长城第一次横向连贯起来,也使得长城地位突显出来;汉代出入关,都需要木刻的通行证件;到了唐代,随着疆域的延展拓深,也迎来了屯垦戍边的高峰,一座座新的关隘相继出现;到了明朝,为抵御鞑靼、瓦剌人的侵扰,耗时100余年,再一次大规模整合并重建了部分长城,将长城的地位推向了最高峰。

这些关隘,在历史上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行旅转贩活跃的商路,又是古建筑、历史文物集中显现处,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对象,所以围绕着关口的传说、历史故事也非常多。可以说逐渐就形成了独特的“关隘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国古代战事最频繁的雁门关为例,关口的创建、著名的战役、出名的守将、流传的故事、赞颂的诗词数不胜数。形成于战国时期的这座天下闻名的关口,军防体系设计堪称万里长城沿线的典范,单从建筑学、美学、艺术学上讲,都是无双经典。赵国大将李牧驻守雁门,秦朝蒙恬出雁门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李广驻守雁门,王昭君出雁门和亲,唐薛仁贵镇守雁门,李克用任雁门节度使,北宋杨家将以雁门关为中心与契丹大辽抗衡,杨六郎、佘太君穆桂英等故事深入人心。西汉的张衡在2000年前就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唐朝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更是脍炙人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可以说,围绕着关口有许多出名的故事,如杀虎口靖边战役挽救唐王朝,剑门关果亲王题字,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平型关大捷竖起抗日必胜之旗帜等等。而关隘文化也必将随着各地对历史文化的逐步重视以及旅游业的推动,成为中华文化长廊中一盏耀眼的明灯。

谁是“天下第一关”?

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有史料记载的要塞有200多座,只可惜今天保存下来的已寥寥无几。在这些要塞中,有部分要塞特别出名,而且有多个要塞都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关”,比如:函谷关、潼关、剑门关、武胜关、雁门关、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等等。而另外一些关口虽然未被称之过“天下第一关”,但是在历史中也是声名显赫的,比如:紫荆关、张家口、杀虎口、井陉关、大散关、仙霞关、友谊关等。到底哪座关口能真正称得起天下第一呢?

今天,我们不妨从关隘的历史悠久度、战略地位、军事地位、战争次数、文化积淀,以及改变历史进程的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或许才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关口地位轮廓。

古函谷关——素有“万古为要枢,自古一战场”之称。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中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经历过大小战役数十次。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北周末年,杨坚在洛阳篡位,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西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反间计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直捣长安。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才迅速得到平定。从汉代到明代,潼关在关中到中原的要道上,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雁门关——在战国时就已形成。雁门关有中原北方最大、最科学、最完整的“双关十八隘”军防体系。这是一座古、险、要三绝的关口,古书《舆图志》中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长期以来被人称之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中华历史有文字记载的5000多次战争,有近半数发生在雁门关附近。也就是说,叩开了雁门关,也就同时打开了半部华夏史册:从早期的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都先后与中原王朝在此进行过许多次战争。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西汉前期,汉武帝曾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率兵北击匈奴。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乘机率部到达雁门,雁门山成为拓跋魏与西晋的边界,双方屡次发生冲突。隋代,北方的突厥渐见强大。公元615年,隋炀帝巡视北塞,在雁门被突厥兵包围,后募兵来救,始得脱险。到了北宋,雁门关的战事更为频繁。宋抗辽名将杨继业及其后代多年与辽作战,主要就在雁门关内外。陆游曾有诗云:“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夜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今日读来,心绪犹不禁为所震撼!

雁门关从其建成之日起,直到明朝前期,在近2000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原政权抵御北部少数民族最主要的关口,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也一直享誉着“天下第一关”的独尊。

武胜关——历史悠久,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是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左传》上称之为“大隧”,古人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自古以来,此关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著名军事家孙武曾于公元前506年率军一举攻战武胜关,随后占领郢都。南北朝时期,梁、魏曾在这里相峙,反复争夺数十年。宋代名将岳飞曾以这里作为收复中原的根据地。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赖文光部,也曾在武胜关地区与清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战败。

嘉峪关、居庸关——明代长城上有两座关城曾经挂过“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一处是嘉峪关,另一处则是居庸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在明朝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毛主席曾赞誉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便指的是居庸关。作为京畿第一险要关口,其军事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所处的八达岭险峻异常。

山海关——因位于山海之间而得名,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曾与潼关并称“天下第一关”。明朝《山海关志》记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综上所述,笔者不妨作一个梳理:古函谷关是从殷商到东汉阶段在中原腹地最重要的关口,可称得上当时的“天下第一关”;而潼关是继函谷关之后,从东汉到明朝在中原地区东西走向影响最大的关口;雁门关是从战国到明朝前期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关口,长期被世人视为“天下第一关”;居庸关是明朝京畿第一关;嘉峪关是明朝以后万里长城修建规模最大的第一雄关;山海关是明朝中期以后最重要的关口;武胜关是中原腹地南北走向最关键的关口。而从资料综合对比看,从影响中华历史进程分析,如果只选一个从各方面都被认可的“天下第一关”,那么笔者以为首推雁门关。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见。读者朋友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评出自己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关”。

猜你喜欢
居庸关雁门函谷关
破阵子 居庸关
八月十五雁门开
新莽时期“函谷关门”画像砖研究
元明时期居庸关方位考
从对话教学角度谈董一菲执教的《雁门太守行》
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以《李娀墓志》所见雁门李氏为例
萨都剌《雁门集》(十四卷本)辨误
睢宁九女墩汉墓“老子西出函谷关图”考
汉函谷关遗址考古 千年古关露真容
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