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为阵地,攻占人文高地

2015-08-07 05:49杨静华
教育界·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杨静华

【摘 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期教育目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可见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关键词】 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 创造性发展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创造性人才,需要能适应现在又适应未来的人才,为此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人文性的培养。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理念还普遍停留于工具性的层面,过少地去考虑或研究它“人文意义”的一面,语文教学也只重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忽视了人文道德修养的熏陶。面对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创设学习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1.提供最佳学习时机

语文是一门有灵性的学科,更多时候需要作者、师生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特别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最佳学习时机,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文本并提升自我素养。

例如教学《桂花雨》,可将原本十月中旬的课时调整到九月下旬,那时正值桂子飘香,教师在引领学生观桂花形、闻桂花味后,展开具体教学。这样,有了现实的实物对照,学生更容易品读文本,充分感受作者眼中那份独爱的桂花清香,领悟作者那挥之不去的思想情怀,同时也领会文本先抑后扬、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2.创设最宜学习环境

这份学习环境不只局限于民主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巧妙地整合,让学生乐在其中,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活,人文培养顺势而生。

例如指导学生学习《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实验小组,这样实验小组充满凝聚力,可有效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参与热情。然后让学生操作“彩球离瓶”实验,同时写下实验报告和实验心得,最后对照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在愉快的活动教学中,学生很自然地就领悟到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做好分内事,还应具有自我牺牲的高尚品质,人文素养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二、感悟文本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把握教材,挖掘其中人文思想的火花,并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指导学生去思考、学习并借鉴,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

1.把准握紧研教材

文学名著永远传达着人类有价值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精髓,最具人文教育功能,比如:英雄们的忠孝仁义、舍身报国;科学家的大胆实践、刻苦追求;诗人的淡泊明志、冰心一片……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因此,教师必须有通读学期、学年、学段教材的能力,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稳步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教学,促进人文思想培养。

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三顾茅庐》前,让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通过讲述“我是谁”的猜人物名游戏开启文本教学。在教学《孔子游春》《最大的麦穗》后,让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资料,通过“古代中西方教育之差异”的主题研讨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主人公,感受科学的教育思想,从而产生学习的新动力。教学《第一朵杏花》《轮椅上的霍金》《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夜晚的实验》前,让学生积极阅读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借助“我最崇拜的科学家”讲故事活动,让学生从小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科学家们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潜心研究、为民造福的科学精神。

由于教材编排的特殊性,语文教师的指导切不可随意性、间歇性,关键要坚持,时刻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螺旋式地传达并影响学生,使他们不间断地接受教材的引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精推细磨众美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具有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对此加以点化,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中,初步感受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教学难点之一。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感受樟树的外形以及香气拒虫的特点后,可利用课件,精简介绍有关宋庆龄的几个历史事件,让学生寻找樟树和宋庆龄的共同点,进而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正是宋庆龄的精神写照,由此产生由衷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3.千锤百炼关键句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重点句、关键词。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用反复推敲,使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眼眸,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不仅把握教材的总体,更要把握教材的细微之处,使学生对词句包含的深意能真正有所领悟。

如《泉城》文中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教学,一是先出示“白浪翻滚、晶莹剔透、洪大、低细”等词,让学生读正确词语,说说词面的意思;二是出示“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声音洪大,有的声音低细”,让学生读品,感受泉的多;三是出示课文原句,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引导学生感受泉不仅多而且美;四是出示影像资料,并鼓励学生仿写,让学生在练写中展开想象,把泉的多、美再次展现在脑海中;五是追问学生:“七十二泉”,各有特色,作者却只写了四种形态,为什么如此安排?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助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展现泉的形、声特点,语句凝练而气场十足;六是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泉城的喜爱赞美之情,进而教育学生关爱大自然,就能获得美的享受。

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思想,不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语言的积累以及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有效途径。

三、关注亲历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这就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探究、创造的机会,构建一个自由和谐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1.演一演更真实

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多重教育功能。对生活,对思想,对观念的认识,靠讲解所得的收获是单一的,而体验的收获却是多方面的。

一次教学《负荆请罪》时,大胆摒弃繁琐的文本理解和人物深究,而是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为了避免个别表演秀,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均需人人参与的形式进行。在具体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参差不齐,有朗读版的照本宣读,有小品似的七拼八凑,有电视版的拖沓无味,也有电影版的精致到位……待表演结束后,马上组织学生进行点评,要求学生既要评价每组表演的成与败,更要讲出自己表演的得与失。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既找到了表演的差距,又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古人的崇高品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领悟。

2.画一画更直接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大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呢?就是要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过程中,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重点内容,学生纯粹朗读将难以理解与体会,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在纸上尝试画出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的开凿设计图,然后用投影展示几幅“典型”的设计图,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并借助文本内容评选最佳设计图,这样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重点自然段的意思。关于“人字形”线路,则让学生单独设计,在小组内进行口头介绍,再派代表上台介绍,稍加口头表达的语言指导,学生就很容易地将教材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快学习的效率并保证了质量。在不断的小组协作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说一说更实在

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是他最感兴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鸣,受到影响,震动会最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同一文本,因每个人的经验、个性等不同,进行对话时,其价值取向也不同,它往往带有个人的某一种主观色彩,教师要给予理解。

例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组织学生讨论:“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让学生抓住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女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一段时间内,鼓励男女生共同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交流读后感,适时开展一些男女“对抗”性活动,从小激发学生独立意识,教育学生学习鲁滨孙顽强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这种励志教学可以很好地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构建发展评价,熏陶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在语文课堂现场生成的资源进行人文性的评价。在朗读课文后,毫不吝啬地加一句:“你读得真棒!将我们都带入到了那个境界中了”。在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是,竖起大拇指表扬:“这个看法,老师都没想到,你可真会思考”……时间久了,当同学们听到精彩的发言时,会自发地为这个学生鼓掌,由衷地祝贺。诸如此类的课堂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有意识地熏陶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才能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育原理[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2]赵东明.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教育,1998,(12).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