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改革 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2015-08-15 00:51赵玲玲
支部建设 2015年35期
关键词:内部监督国资国有资产

■赵玲玲

▸▸▸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及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普遍不够健全是腐败容易多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国有资产的问题始终是国企改革中的核心问题,而国资流失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16项措施,提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制度,并制定出台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条例。

深化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姜朋认为,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配套文件,此次《意见》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从机制体制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企改革健康持续发展。

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国资流失设多道防线

《意见》提出,应切实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监察、巡视监督及社会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与此同时,要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法律制度。

在国资专家李锦看来,“全面覆盖”意味着监督将不留死角,在全面覆盖的同时也将突出重点,而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将是监督重点。

“‘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则意味着,新的体系将清晰界定出资人、审计、纪检巡视、国企内部监督力量等各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工作合力。”李锦说,“制约有力则是对新的国资监督体系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意见》内容,下一步针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国资流失防范力度也将加大。《意见》提出,须加强企业境外国资监督,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经常性审计制度,对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异常、重大资产损失及风险隐患、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等开展专项审计,对重大决策部署和投资项目、重要专项资金等开展跟踪审计。事实上,自2009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就曾多次对央企的境外资产进行了一系列排查工作,并针对央企境外资产先后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清理规范境外投资中个人代持产权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及《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监管文件。

姜朋认为,国有企业在一些项目的投入、招标运作、采购经营、股权评比以及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漏洞。此前审计力量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境外业务的监督,力度有限,此次《意见》无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在操作层面,对于境外审计的复杂性还应有更充分的认识。

监管制度创新 “治外”更要“治内”

其实,此次《意见》的印发并不是高层对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第一次表态。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七项任务,其中就把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机制,作为2015年改革的重点。9月中旬,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已经明确提出,要强化国有企业的企业内部监督。

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重视监管体系,原因之一在于今年以来中纪委开展的首轮专项巡视中,发现26家央企不同程度存在监管不力、国资流失等问题。而国务院国资委巡视的18家央企情况也类似,巡视组发现的利益输送与权力寻租现象触目惊心,有9家央企被点名。种种问题显示,贪腐与监督不力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最大黑洞。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称,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及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普遍不够健全是腐败容易多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80%的资产已进入上市公司;积极推进董事会建设,已有62家中央企业建立了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央企业普遍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总的来看,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在有效遏制和减少腐败方面还存在相当差距,改革还处于进行时。”季晓南称。

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表示:“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内外兼修’——于外,要加强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不能有死角、空白点;于内,要建立国有企业权力激励约束机制,打破官商旋转门”。

猜你喜欢
内部监督国资国有资产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途径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超218万亿元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动人”又“动产” 山西国资改革按下快进键
构建我国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思考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及治理路径研究
发挥会计核算作用实现内部财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