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芦笋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5-08-15 00:51屈玉玲孟晓民
中国农业信息 2015年18期
关键词:永济芦笋基地

屈玉玲,孟晓民

(1.山西省永济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永济044500;2.山西省运城市土壤肥料工作站,运城044000)

永济芦笋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种植,2000年发展到6 667hm2,成为全国最大白芦笋产区,并先后建成中粮大宝、宝达等18个外向型规模加工企业,年加工生产能力超过6万t,产品销往西欧和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芦笋加工出口基地,在国际国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萎靡不振,如何优化存量,盘活资源,使芦笋企业重振雄风,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1 芦笋产业发展现状

永济市目前芦笋面积1 333hm2,主要集中在蒲州、韩阳、栲栳、张营4个镇,全市平均产400kg/667m2,按平均收购价8元/kg,平均产值3 200元/667m2,除去生产资料投资,纯收入2 500元/667m2。2014年永济芦笋加工企业开工6家,收购芦笋产品6 000t,完成加工芦笋罐头、速冻产品5 000t,出口额2 000万美元,出口企业实现利润1 200万元。由于受今年国际市场价格走高的影响,今年该市芦笋面积有所增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种植大户增多,今年涌现出一批种植面积在6.67hm2~113.3hm2的大户。面积最大达到26.7hm2。二是企业自建基地增多,以中远、福润德为龙头的芦笋加工企业,种植面积达266.7hm2以上。

2 芦笋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1 产业效益可观

芦笋被誉为 “蔬菜之王”,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创汇蔬菜品种,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对芦笋的营养保健价值更加认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大幅上升,零售均价不低于20元/kg,芦笋企业利润空间巨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后,农民种植芦笋平均产能达到800kg/667m2,即便按保底价8元/kg收购,剔除成本后笋农均纯收入也能达到5 000元/667m2;加之芦笋生长周期长达10~15年,一次栽植可连续采收8~12年,是难得的高效农业种植品种。

2.2 自然条件优越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南端,地处北纬 34′50″~35°04′20″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自然降水不足,日照年平均为2 263.7h,光照以6~8月份最充足,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5%,全年有光照的日数260天,气温适宜,无霜期长。被国际芦笋专家认为芦笋的最佳生长带,有适合芦笋生长的2万hm2黄河滩涂地,发展芦笋大面积种植条件充足。

2.3 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芦笋一度是永济市主要的农业支柱产业,现仍有6个芦笋加工企业,1 333hm2芦笋基地和20余家芦笋种植合作社,芦笋品种和芦笋种植技术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2014年该市芦笋又被国家出口检验检疫局评定为国家级出口芦笋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国际芦笋行情明显好转,芦笋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连年上涨,为该市芦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所以,要抛弃传统观念,树立信心,整合现有各种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循序渐进,以人为本,重振芦笋产业。

2.4 企业意愿强烈

永济曾经有18家芦笋加工企业,目前仅有6家芦笋企业,部分企业制定了发展芦笋产业的长远目标,在这一方面 “永西”公司当年自己在永济、河津建设的266.7hm2芦笋基地很有借鉴意义。2011年该市中远公司已着手建设66.7hm2企业芦笋基地,福润德、国强也都有建设自己芦笋基地愿望和想法。企业建立基地可带动农资、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将对该市发展芦笋产业恢复性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 发展芦笋产业面临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薄弱

适宜芦笋种植区域大都处于黄河滩涂区,滩涂地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部分地段尚无耕作道,耕种、施肥、采收不便,大面积推广使用农业机械较为困难,不利于培育芦笋种植大户或引进外来企业建设芦笋种植基地。

3.2 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缺乏镇 (街道)或区域性芦笋种植技术推广、培训、病虫害防治等公共服务机构;二是缺乏全市统一的芦笋协会或专业芦笋合作社,难以为笋农提供物资、信息、营销等服务;三是缺乏支持芦笋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未将芦笋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

3.3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该市芦笋产业发展虽有20多年,但全市芦笋种植至今仍处于自发性生产状态,农民盲目跟风现象还较普遍。具体表现在:一是种植 “散”,经过调查,目前该市种植的1 333.3hm2芦笋分布在全市4个镇,80个村,近8 000户农民种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给现代农业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题,导致整个产业管理受到限制;二是管理 “乱”,整个产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和专业的监管部门,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组织松散,笋农与合作社,笋农与笋农之间完全处于原始的自发性生产状态,农户之间不具备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三是销售 “滥”,以前该市芦笋产业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企业和基地之间,企业和笋农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多年来,芦笋基地和企业是 “两层皮”,完全是产销关系,所谓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实则是把经营风险转嫁到笋农头上,基地形同虚设,一旦遭受市场风险,首先危及的是笋农,最后导致两败俱伤,出现产业滑坡现象,导致整个产业效益得不到完全保障。全市上下从始至终一直缺乏宏观的组织管理政策,对农民种植芦笋没有制定有效的引导措施,对产业发展、协调、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也未加强,从而导致了现在产业的盲目发展和低水平生产,笋农的利益往往受到损害。

3.4 品种乱,市场监管不到位

品种科技在农业科技中占有绝对比重,永济的芦笋自从国外引进起,消费对象、市场、品质和品种有着绝对关联,由于芦笋种子之间有着从200多元1磅 (1磅=0.45kg)到20 000多元1磅的差价,永济、全国乃至国外到处芦笋种子都在作假。品种得不到保障,导致芦笋产品无论从品质还是产量都达不到芦笋种植的最高要求,进而导致芦笋产业始终在用最落后的种子走最高端的市场,从而影响该市芦笋产业发展的步伐。

4 发展芦笋产业的措施和建议

4.1 注重统筹协调,加强产业发展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农委等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芦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芦笋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解决芦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设立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分解任务、考核督查;镇 (街道)、村组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构建“三级”联动网络。二是迅速出台永济市加快芦笋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就芦笋产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就政策支持、资金扶助、发展措施、考核办法出台具体操作意见,为发展芦笋产业提供有效保障。

4.2 精心编制规划,引领芦笋产业健康发展

组织相关农业技术人员,迅速编制印发 《永济市芦笋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打造精品,提高效益,力争在5年内把该市芦笋面积发展到2 000hm2,平均产量达600kg/667m2,总产达1.8万t的战略目标。明确发展芦笋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芦笋产业面临的形势、发展基础、支撑条件,科学规划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仓储加工区,加大对农民和企业的宣传引导力度,5年内把永济芦笋产业做成山西省最大的外向型加工出口基地。

4.3 聚集生产要素,培育壮大芦笋主导产业

4.3.1 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发展芦笋产业信心

该市芦笋已经、应该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期,当年的千家万户,千军万马产业格区将永远成为历史。按照食品安全可追溯规定要求,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合作社农民参与,建设企业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供、销一体化芦笋产业基地,实施订单农业是永济芦笋未来发展的唯一选择。在这一方面,中远等一些企业已建立了自己的芦笋基地,国强等也有建设自己芦笋基地愿望和想法。政府应该紧紧抓住这一苗头,制定企业自建芦笋基地的鼓励、引导措施和政策,促进该市芦笋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芦笋加工作为一项季节性很强的产业,部分芦笋企业面对现实,为弥补芦笋产量不足,利用现有芦笋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更新,开始扩大经营品种,有的加工水果 (黄桃)罐头,有的加工速冻蔬菜,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时段,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政府应该紧紧抓住这一苗头,对企业自建基地及扩大经营规模的方式,制定引导措施和扶持政策,促进该市芦笋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3.2 整合政府资源,改善芦笋种植基础条件

建议市政府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在该市黄河滩涂地等适宜芦笋种植的区域内流转一定范围土地建立芦笋种植示范区,示范区内严格控制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实行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的种植模式,规范芦笋示范区化肥、农药的使用标准,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芦笋种植基地,走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种植的芦笋种植新路子。在示范区内政府可以整合财政、农发、水利、交通、国土、扶贫等部门的涉农项目,通过兴修水利、改造道路、整理土地等方式,为芦笋种植提供示范性保障,从而进一步改善该市芦笋种植的基础条件。

4.3.3 科学引种优良品种,逐步规范芦笋栽培技术

一是因芦笋品种多,种子价格差别较大,该市芦笋要再度崛起,推进芦笋品种更新换代是关键。目前该市芦笋品种都没有经过引种筛选,农技部门和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选择最适宜我区大面积种植的芦笋优良品种。在这方面政府必须掌控种子市场,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鼓励芦笋新优品种的引进,保证新建芦笋基地的品种优良化。二是农业部门要通过专家培训芦笋技术员,技术员到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的办法,逐步规范芦笋种植技术。三是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要求,由农技部门和企业统一组织无公害的化肥农药、统一销售价格、统一施用时间、统一施用方式,提高芦笋品质,为该市芦笋产业的再度崛起奠定基础。

4.3.4 积极招商引资,加快芦笋产业园区建设

当前该市芦笋产业的再度发展,需要更多的芦笋企业带动。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及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芦笋加工企业在我市租赁流转土地,建立芦笋种植基地,建设不同规模的芦笋产业园区,以若干小园区叠加为巨大的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户种植芦笋,从而放大规模效应。

4.3.5 推广先进技术,扶植芦笋种植基地发展

芦笋在全世界种植已有100多年历史,西方和中国同样都会遇到 “轮作倒茬”、 “病虫害增多”、 “劳动力价格上涨”、 “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困惑,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这些难题都被一一化解。早在2 000年荷兰科学家就发明了 “白芦笋双色膜覆盖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在沙地之外不能种芦笋的难题,同时提高了芦笋产量30%,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采笋效率10倍,从跟本上解决了芦笋产量不高、病虫害发生频繁、劳动力价格上涨的矛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进、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扶植、推动芦笋产业发展是该市芦笋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5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创新保障机制

5.1 做好宏观管理

当前芦笋产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引导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领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芦笋产业最困难的时期,抽调专门力量,制定措施,以服务芦笋产业的发展为宗旨,加大对产业发展的管理力度,促进该市芦笋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大力扶持芦笋产业发展,对重点户、重点村予以扶持,形成全社会重视芦笋产业的氛围。对于芦笋加工企业,要制定系列的保护政策,并付诸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让企业留得住,能留住,留的安心。

5.2 完善服务体系

一要建立永济市芦笋协会,充分发挥其整合笋农、协调笋农、管理笋农的组织优势,为笋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要培养、引进芦笋 “产+销”人才,健全芦笋技术员队伍和技术推广体系;三要争取将芦笋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金融对芦笋产业支持力度;四要组建专门的监督协调机构,明确企业、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为双方提供法律保障;五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5.3 强化激励措施

一是全力保障专抓芦笋产业的部门人员的工作经费和科研经费;二是加大对芦笋种植大户和芦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芦笋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的奖励力度;三是加大对乡镇和部门发展芦笋产业的考核力度,对发展较好、工作有力的乡镇和部门给予重奖;四是为落户永济发展芦笋产业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可对芦笋企业自建种植基地给予种子补贴、土地流转、协调贷款、项目等方面的扶持。

猜你喜欢
永济芦笋基地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山西“永济好面”成功入选《乡村振兴品牌强农》巡展活动
山西永济:9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正式投产
董旭光永济调研农牧产业项目
安徽郎溪:基地种芦笋 就业“家门口”
我的基地我的连
唐代诗人之“永济现象”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