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时代纸媒仍须坚持内容取胜——以《烟台日报》深耕本土新闻为例

2015-08-15 00:43韩文友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期
关键词:烟台日报报纸

□韩文友

(烟台日报社,山东 烟台 264001)

计算机的出现,没有取代写字的纸张;摩托车的诞生,自行车依然风行;电视的拥有,广播和电影“活”得很好;网络的发展,不会替代电视和报纸,触动笔者写下这段话,是源自近年来《烟台日报》以“引领守正出新 求索知行合一”为办报理念,坚持以内容为王,在本土新闻、深度报道和独家观点上显现出无以替代的独特魅力,发行量不断递增,广告收入以年30%的速度增长。

守正出新,内容才是王道

虽然新媒体,每时每刻更新海量的新闻信息,事件动态报道快,但其真假难以辨别,内容大多肤浅、来源渠道复杂。而报纸既是传递党和政府信息的平台,又是群众交流思想的阵地,作为读者的第一价值判定,侧重理性、思辨与引导,在与中央方针政策同频共振的基础上,又要与本地实践深度融合,关键时刻发出自己的声音。

登高望远,把握大局。报纸不仅要传达好党的意图,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发出权威声音,回应社会关切,更要结合本地实际,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度解读,对群众认知理性做好劝服,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凝魂聚气的思维、鲜明的态度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2014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支援西藏重大战略决策20周年,8月26日开始《烟台日报》推出“大海对高原的承诺——烟台援藏20周年巡礼”系列报道,全面介绍烟台援藏20年工作和聂拉木县的沧桑巨变。对改革中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报道,他们多视角、多侧面地结合本地发展大势进行报道。2014年《烟台日报》先后开辟《转型升级的“烟台力量”》、《改革进行时 烟台好声音》等专题,以独特视角,反映了各个领域在改革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新成就。

纵深挖掘,理性解读。“内容为王”不仅要敏锐地捕捉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还要抓住思考,抓住思想,生产出有真知灼见、有思想深度的新闻产品。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烟台市福山区福新街道办事处垆上居委会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复信,《烟台日报》当即派出记者奔赴福山当地进行采访,次日推出深度报道《扎根基层建设新农村》。春节后又相继推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精神系列评论、专版,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立意独到,耳目一新。报纸在事件报道中,要善于将重大事件本地化,增加与读者的亲和力,增强报纸与读者的黏性;要善于从众多的新闻素材里,挖掘和捕捉到读者关注、贴近生活的有价值、有深度、有影响的信息,深度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引发读者共鸣。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烟台日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为读者奉献上“烟台,闪耀的韩国元素”特别报道,一篇《朴槿惠自传忆烟台》,在烟台首次披露了韩国总统朴槿惠访问烟台时的情景,特别是其自传《绝望锻炼了我》在烟台的火爆销售场景。此报道将发生在一个远离烟台本地的重大新闻拉在了“自己”身边,角度新颖、行文活泼,通过朴槿惠与烟台情结的事实,敏锐地捕捉到新闻背后的新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知行合一,沾满泥土气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受众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增加,选择有用、有益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为增强吸引力,《烟台日报》以真正贴近读者的情怀,采编人员“沉下去,纵到底,横到边”,深耕烟台、心贴群众,力争让报纸上的每一篇稿件都最新鲜,每一行文字都沾满泥土的气息。

潜察乡土,走进田间。新闻采写只有离现场近一点,才能挖深一点;只有面对面交流,方可摸透一些。《烟台日报》刊发的《烟台大樱桃 包机飞南方》、《荷兰乳业 烟台触电》、《大半电商成“僵尸店”》……这些报道是记者走进乡土田间,做了细致采访和大量调研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多视角的采访和思考写成的一批活色生香的稿件。走马观花、应景式的采访不可能采写出如此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情系民生,蹲点一线。常言道:“只有贴心、才有心心相融;只有用心,才有心心相印。”要掌握群众情感、心理和认知需求,捕捉他们平凡而令人感动的故事,与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接轨合拍,才能够写出真心关注群众衣食住行的作品。《烟台日报》设置的“蹲点”和“我在现场”栏目刊发的反映修鞋匠孝老模范王永安照顾母亲和师傅、自己身患尿毒症却欲放弃治疗的新闻《母亲怎么办?师傅怎么办》及后续报道《春天里,王永安并不孤独》等鲜活的新闻,以百姓情怀和细腻笔触真实记录下了王永安的生活状态,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解疑释惑,监督指导。报纸除了传达信息、转达观点,当好群众解决问题的“参谋”,更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因此必须针对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视、群众关注度高、基层工作中的热点问题,从解决群众普遍存在又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入手,为群众解疑释惑,加强监督指导。一份售价3万元的“保健品”竟然能够治疗癌症?《烟台日报》重磅推出《聚焦保健品市场乱象》,就是记者深入到专门盯紧老年人的“保健品专卖店”采访后,将保健品行业的欺骗市民真相直接公布于众,报道抓住了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解答了群众的疑虑和困惑。

用心用情,让报纸活起来

报纸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文字的应用,用润物无声打动人心,用心用情,让报纸活起来,增强可读性。

行文:增加色香味和人情味

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除了细节特别要多增加稿件的“色香味”和人情味,通过鲜活的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现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烟台日报》刊发的《大海对高原的承诺系列报道之一“奔向香巴拉”》一文这样开头:为了推开那扇香巴拉大门,20年来,来自遥远大海边的一批批“烟台康巴汉子”,带着沉甸甸的承诺来到这里,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拿起“开山的斧子”,扶起“深耕的犁杖”……这篇通讯的特点是,将西藏高原的地域情况和地方语言,通过有特征的描写,介绍给了居住在大海边的烟台市民,一下拉近了烟台与西藏的距离,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形式:多样化吸引不同读者

新闻报道仅有精彩的内容还不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且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目前在《烟台日报》的版面上,就非常注重运用多样化手段,比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加了评论文章;文体宣传侧重利用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图文并茂方式;市委和政府工作的重大决策或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焦点或者热点问题,提前策划构思稿件……“世界版图上的烟台符号”、“蹲点”、“96110党报热线”、“好人在身边”等栏目缤彩纷呈,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记者见闻、短评等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跃然纸上,各种新闻写法的借鉴和融合也屡见不鲜。内容的新鲜、形式的新颖,使《烟台日报》为更多读者所关注,所喜爱。

故事: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报纸上讲故事可以使人物有血有肉,态度立场寓于故事中,有人有事有思想,趣味性强,不需要耗费读者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读完。同时故事可让事件新闻生动活泼,比讲道理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烟台日报》大型互动平台“爱心驿站”,将充满“爱、责任与温暖”的正能量不间断地传递给千家万户。这一品牌栏目就是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彰显报纸的人文情怀,搭建爱的平台,让读者参与,让城市感动。最初由《烟台日报》发现和以故事形式报道的烟台市招远蚕庄镇柳杭村的九旬老人刘盛兰成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之一。2014年2月10日“感动中国2013年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烟台日报》又以此为切入点,采写系列报道“透过刘盛兰感动中国看烟台好人现象——上篇《烟台好人感动中国》,下篇《闪耀群星凸显烟台精气神》,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新媒体不会替代报纸,并非假设也非质疑。作为报纸,只要坚守内容为王,读者至上,坚持好自己的本色,以严谨、深刻的本来模样,就一定活得很好。《烟台日报》的做法,就是最好的例证。■

猜你喜欢
烟台日报报纸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报纸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