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鲜活生动的新闻留足空间——地市级党报留住读者的路径探索

2015-08-15 00:43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期
关键词:辽源时政版面

□ 汪 琳

(辽源日报社,吉林 辽源 136200)

相比国家、省级党报,地市级党报的报道范围多受地域限制,稿件题材常现同质化,报道手法公式化、套路化,有损权威性的树立;相比地方都市报,地市级党报内容单调、“文山会海”云集,过于严肃呆板的面孔使党报与普通群众渐行渐远。

要想让地市级党报重新“活”起来、拥有更多读者的关注,就必须深入基层“找源头”、“抓活鱼”,创新报道手段,保证新闻内容“真材实料”、题材形式更“接地气”,站在群众的立场强化报纸的必读性、易读性和“悦”读性;党报编辑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加强自身的认知和审美,让整个版面设计简洁明快、“眉清目秀”,使读者“愿意看”、“看得懂”、“喜欢看”。

报道选题要“把准脉”——走群众路线

“与己无关”、“看不进去”是一些党报时政新闻给读者留下的“第一感觉”和固有印象,偏离百姓视角、报道选题和内容与读者的关系不大,也是大多数党报新闻所犯的通病。如今,大多数百姓看报常带有一种求知欲、好奇心和实用性,如果新闻太硬、官话太多、领导曝光率太高,群众就会与党报越来越疏离。作为地市级党报,只有把准读者心思,将“群众路线”融入到政策宣传、时政大事中,才能使党报更“亲民”、拴牢读者的心。

要多将镜头对准百姓,用平民视角软化新闻。时政新闻报道不是事件发展的“流水账”,而是要挖掘与群众相关、有价值的信息;除了重大会议、领导会见外,重要的社会民生新闻更应该见诸于头版头条位置,突出“为民服务”功能。

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一直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之一,但内容生动、语言轻快的报道较少。2014年8月初,《辽源日报》一名记者跳出报道的传统思维框架,采访了参加过数次吉林省“两会”、向沈阳铁路局提过4次建议的人大代表,从其提出的如何解决辽源至北京卧铺票紧张、火车夜间鸣笛和火车道口语音提示扰民、进关入京的客运火车少等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议案入手,报道了有关部门对民众实际需求的积极回应与解决,采写了题为《四份人大代表建议背后的故事》的报道,引起市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关注。

对于部分地市级党报来说,棚改拆迁、征地补偿问题素来是官民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难事,也是不愿、不敢触碰的敏感“深水区”,即使刊登也不会放在头版头条位置,而且内容隐晦、生硬。2014年7月21日,《辽源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刊发了一篇题为《拆迁“蛀牙”,咋拔才能不犯难?》的记者调查,通过多次踏查拆迁地块,深入接触被征收户、普通百姓、动迁工作人员等采访对象,从拆迁难题、政策宣讲、公正执法等方面还原事实真相,解开百姓心中的疑虑和困惑。事后,不少市民和读者打来电话、约谈记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故此,有了后续报道《〈拆迁“蛀牙”咋“拔”才能不犯难?〉一文引发社会反响》。

要学会换位思考,开设百姓专栏、讲百姓故事。党报记者要想写出契合百姓心思的新闻报道,就要善用百姓思维,寻找时政新闻与群众需求的共同点。只有找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共同话题”,进行平衡报道,才会使党报成为百姓“愿意读、喜欢看”的报纸。

在这方面,《辽源日报》不断改进创新,将更多的版面、更突出的位置留给《1500公里的“爱心接力”》、《驼腰村的“直腰记”》、《“双十一”为我们带来了什么?》等来自基层的稿件,既贴近时下话题,又贴近群众生活;开设的专题专刊和民生专栏“国庆专稿之辽源零点行动”、“国庆专稿之感受幸福”、“走进社区点赞辽源”、“记者讲述惠民故事”等均得到市民、读者的良好反馈。

表现手法要“软着陆”——发挥解读功能

时政新闻是党报的重要内容,有的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是读者关注的内容。可党报的报道手法、表现形式通常为传统的程序化、呆板的流水账式,内容不够“和蔼可亲”、版式比较“沉闷枯燥”,导致读者“难消化、难理解”,不愿关注。此时,地方党报就要当好“转化器”、发挥信息解读功能,在自己吃透精神、准确理解、正确把握的基础上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

行文细化,图表点缀。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时政新闻要想吸引读者“眼球”就要准确、真实地把读者感兴趣的信息作为新闻切入点,突出重点、舍弃冗余,将新闻更直观、更立体地呈现给读者,使其有一种“与己有关”的感觉。可以适时利用新闻图片、图表等新闻信息传播载体,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所谓“一图胜过千言万语”。

版面平衡简化,醒目悦目。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同样一篇报道,通过不同的版面处理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传播效果。如果编排形式处理得当,报纸阅读率就会提高,也会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反之亦然。

在版面设计、稿件选择编排方面,要遵循重点突出、编排有序、方便易读的原则,精练时政新闻、会议报道的内容,腾出版面空间留给鲜活、生动、典型的社会民生新闻,平衡各类别、各地区的新闻报道,让报道主题既醒目又悦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有深度的长篇报道,要在适当位置增加可读性的小标题,使版面“舒服透气”。

语言风格要“有嚼头”——通俗易懂有内涵

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在于其面临着既要保持严肃性又不能忽视通俗性、可读性的“两难”局面。要想突破这一瓶颈,地市级党报新闻工作者就要在写稿、编稿过程中淘汰“领导指出”、“会议强调”等会议报道“套用模式”,多挖掘和采用生动活泼、通俗耐读的语言,让党报新闻有看头、有嚼头。

把“官方腔”转变为“百姓嗑”。当下,新媒体的出现给地方党报带来了巨大冲击,党报新闻要不断创新、转变语言风格,运用顺耳的百姓语言、故事化的情节,清晰明确地表达报道的主题和意图,才能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比如,在会议报道的导语中,可以以会议的重点问题、百姓关心的重要话题作引导,将场景描写和人物刻画融入其中,突出文章的鲜明个性和核心思想。

突出地域特色,发挥本土化优势。新闻圈内流行一句话:“因为本土,所以亲近。”运用群众熟知的语言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才能发挥“本地信息超市”的功能,使地市级党报成为广大读者了解本地新闻的首选。比如,《辽源日报》刊登的一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改变当地农民精神面貌的文章中提到,“原先村里的两个小卖店是不少村民‘耍小钱’的场所,而且村里有9户人家有麻将机,每天搓麻将的哗哗声不绝于耳。而现在,赌博的没了,东家出西家串、说闲话扯老婆舌的没了,现在是锣鼓声一响,麻将机‘撂荒’。”文章利用当地方言和俗语,生动形象地传达核心主题,使文章更具亲和力。

一份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党报需要找准定位,发挥自身地域优势,调动记者沉入基层抓典型,大刀阔斧革新版面,留给鲜活生动的新闻更多的“生存机会”,做精做好党报的各类新闻,从思想、情感和认知上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重获读者青睐。■

猜你喜欢
辽源时政版面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辽源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
辽源市优势主导产业分析
吉林辽源地区土温室建造技术
版面撷英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