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如何增强人文性教育

2015-08-15 00:51李晓杭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教材

◆李晓杭

(辽宁省朝阳市第四中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它必须将人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现状非常不乐观,虽然说教育在不断的改革,然而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依然左右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依然处于在重智育、重视知识的传授、重点培养记忆概括等抽象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包括情感、兴趣等的非智力因素,忽略了作为人的个性化发发展的要求。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要通过语文教育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等因素,因为这是一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根本。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体现人文性,增强人文教育。

一、要了解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通过具体的文本体现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很多是经过时间淘洗积淀下来的人类文化精华,它历久弥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处处以适合孩子的方式展现在教材的每一个角落,都充分地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材大量选编名家名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关注人生、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展现文化的多样性,符合中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

所选编文本渗透的人文精神也比比皆是,如《信客》中对地位卑微的信客的尊重与赞赏等都体现了博爱平等的思想;《再塑生命》中沙利文老师崇高无私的师爱;《藤野先生》中鲁迅为民族大义弃医从文,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怡然;《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陈太丘与友期》中体现的诚信等,无不渗透着人文的内涵,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启发和教育的源泉。

二、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始终不曾改变,永远是那么具有权威性。这就说明教师的个人素养、智能、文化素养等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同样的文本,不同的教师会教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大量汲取知识,打开自己知识的外延,就得多去读些传统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等。同时还要大量的读书,读自己喜欢的,就是不喜欢的也要去浏览涉猎,让读书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进而真正做到对知识的不断追求。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学工作的“人文性”特点,强调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强调教育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

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并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给学生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机会;才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做到“以生为本”。中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他们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起步阶段,他们单纯的心灵需要正确的引导。而语文教材的人文性特点恰好符合了他们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理解人生的心理,也为开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都有一定的作用。因而在设计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时要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之根本,充分做到尊重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有力地发挥语文教材“人文性”的特点,并积极活化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实际的需要,联系生活,将学生带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学习、训练和培养。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改掉高高在上的架子,俯下身去,微笑着、倾听着,做到与学生地位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受拘束的畅所欲言。

四、要注重在写作中培养人文精神

语文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听说读写”等模式化的语文知识层面上,更多地是要去挖掘学生内在纯洁美好的心灵,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为他们的一生去服务。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阶段,思想的不成熟性意味着他们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上,学生的思维表现比较活跃,情感日益丰富,而且这个阶段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他们的一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要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在写作训练中,打开学生的思路,从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感出发,关注生命、热爱自由等。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更多体现亲情、感恩、爱心。所以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要先从这方面练习开始,从写身边的亲人开始,接着写身边的朋友、同学、邻居等,让他们明白,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友情,在此基础上学会感恩、尊重,关爱社会,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写实感,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人文性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大课题,更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核心任务。要想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开拓创新,以“为了学生的明天”为宗旨,积极努力,培养出有尊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当代新人。

[1]邓龙增.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J].南方论刊,2010,(S1).

[2]陈红.如何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7).

[3]郑维会.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育[J].考试周刊,2013,(21).

[4]刘纯赟.人文性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7).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