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的引入策略研究

2015-08-15 00:51秦绍华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化学课化学情境

◆秦绍华

(山东省鱼台县清河镇中心中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在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过来,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好的保障,良好的学习兴趣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意识倾向。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学生能对某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感,或者对这种活动有一定的倾向,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最为活跃的求知内驱力,在这种驱动力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学习。在化学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置身于情绪高昂与兴趣浓厚的学习情境之中,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自由的、轻松的、也是自然的,他们会把全身心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中。所以,我们教学要在课的开始就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是学生易于学习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所以,引入新课的技巧是值得研究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的内容等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设计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引入方法,做到方法要新颖别致,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一、提问法导入

很多知识的起点是问题,有了问题就会有研究问题的动机。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这些问题好比是化学学习的指导者。比如,在化学课的一次课中,让学生了解什么时化学,学生对化学有了个明确的了解才会有兴趣学习。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菜刀生锈的原理是什么?氧气容易使物体发生什么样的现象?为什么火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中不能继续燃烧?氢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火药是怎么一回事?苹果咬一口后不久会变色?酒是怎样酿造的?这些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见过,但是我们没有注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接下来,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做一些实验,让学生开一开眼界,把学生引入一个变幻无穷的化学世界中,用这些事例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要探索这些奥秘的心理,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二、实验到提问导入法

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是在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化学课上,如果有实验的引领,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掌握知识,以便促进智力的提高。初中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时间,开始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直观的实验较感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要尽可能多的做一些实验来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内容教学时,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中,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第一个演示:将CO2气体倒入燃烧着的两个不同高度的蜡烛的烧杯中;第二个演示:把CO2气体分别通过紫色石蕊试液与澄清石灰水中。之后,学生可以进行仔细的观察其中变化,发现第一个演示中,烧杯内低一点的蜡烛先熄灭,而高一点的蜡烛后熄灭;第二个实验中,石蕊试液从以前的紫色变成红色,而澄清的石灰水则变得浑浊起来。教师再提问学生想知道原理是什么吗,由此进入新课,学生听课时就会格外认真,并在听中解决问题。

三、由问题到实验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学生都会看到,但是很少与化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没有去了解其中的本质。化学教学的新授课时,教师要提出问题,再利用实验进行点拔与启发,则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在过春节的时候见过放鞭炮吗?你见过铁生锈吗,这两种情况有什么相同点呢?爆炸是一种燃烧现象,有氧气的参与,快速的反应而产生强大的能量,而铁生锈则是氧气的参与下缓慢的反应。教师可以做一些实验加以证明这种现象。所以,有了提问再加上实验的演示,学生对氧气参与化学反应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四、巧设“陷井”法

初中学生思想还是很单纯,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的知识储备还很少,判断事物没有更多的思考,对一些问题不可能全面地分析思考,往往是仅凭主观臆断就轻易地下一些版面的结论,甚至是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陷井法教学。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特别是难点教学时,教师知道学生很难一时理解教学内容,故意在这些知识的薄弱环节设置适当的“陷井”,当学生急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如果出错,则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真的正确,通过再次思考,学生才发现上当,此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比如,在讲《溶解度》这一节内容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常温下将把40 克糖溶入80 克水中,充分溶化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所有的同学都感觉这道题很简单,他们都能快速地写出一个自认为正确的列式与答案:C%=40g ÷(80g +40g)×100%=33.3%。教师接着问:你们学得做得对还是错?学生很有把握地说:“对!”“你们再好好想一想,到底对不对?”学生被老师的提问惊住了,当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时,他们都目瞪口呆。“要想正确计算这道题,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接下来的学习,当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后,大家就会都明白了。”这样,就会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新课中来。

此外,新课的引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一个故事,一句诗,或者一张图片,都可以成为化学新课的引入法。比如,在《原子》学习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古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就会想,化学课怎么会学古诗呢?教师就把这节课的内容慢慢讲给学生听。故事是初中生喜欢的,而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化学知识,比如,介绍有关科学家的化学情结,历史上化学家有哪些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是什么。某些元素被化学家发明的故事,使学生不仅了解化学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为国立功的精神。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化学课上,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中来,如果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昂、兴趣浓厚,那么,他们的心理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既轻松又不易忘记,从心理上满足了他们,从而产生新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也提高了,以更为认真的要求对待自己,这种良性的循环,让学生受益匪浅。

[1]王彩芳.化学新课导入方法研究[J].化学教育,2001,(01).

[2]高义荣.化学新课导入方法小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3]罗令.简析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3).

[4]熊有太.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育职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

[5]丁冬前.浅谈初中化学练习[J].学周刊,2011,(06).

猜你喜欢
化学课化学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奇妙的化学
有毒
奇妙的化学
那是什么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