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公平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5-08-15 00:55张艳芬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层面公平

张艳芬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随着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教育公平的理念在不断地深化和延展,同时,人们追求教育公平的愿望也愈发强烈。课堂教学公平,由于属于教育公平的微观领域,因此,实现课堂教学公平业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操作机制的惯性冲击,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还普遍存在,比如,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机会的不平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课堂教学中教师优势地位太过凸显等等。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公平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前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孔子,这位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各言尔志”的教育主张,并率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践行,这些教育公平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借鉴价值。

一、弘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实现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最基本层面的公平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孔家私学中实行的教育方针。其原意是: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有教无类”思想的实质是,摒弃少数人享有的受教育特权,实现所有人在受教育权利上的平等。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有教无类”意味着,不分学生的成绩、智力、相貌、个性和家庭背景,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同样规格和质量的教育。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进步的教育主张,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受教育意愿。课堂教学公平有三个层面,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机会与质量的平等,也就是说,学生不会因其成绩、智力、相貌、个性和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而增加或减少其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抑或提升或降低其参与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中不会有被遗忘的角落。可见,课堂教学最基本层次的公平就是在呼唤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有教无类”。然而,审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际,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最基本层次的不公平现象,学生的成绩、智力、相貌、个性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其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与质量。以成绩为例,不同成绩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各种课堂活动的机会存在差异,表现为:很多、很少和没有三个层次;并且,不同成绩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质量存在差异,表现为:被重视、被忽视、被排斥三种状态。其结果是,课堂教学中自动生成了两类群体,一类是“优势群体”,一类是“弱势群体”,前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享有各种学习权利,占有一切学习资源,他们得到教师的欣赏、理解、宽容、接纳,并被教师热切关注和赋予高期望;后者在课堂教学中被人为地剥夺学习权利,被拿走了学习资源,他们得到的是被忽视、被冷落甚至被排斥。因此,唯有弘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才可以用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建构并筑牢课堂教学公平的信念,使得每一个教育者深信,课堂教学公平是每个学生拥有的最基本的教育权利之一,这种权利必须公平的被每一个学生所享有。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实际状况,实现课堂教学最基本层次的公平。

二、秉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现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间层面的公平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施行并建立起来的教育主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个教育能力,更是一种教学策略。“因材施教”的本意是,从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以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因材施教”思想的实质是,摒弃千篇一律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包括学习的智力特征和非智力特征,实现所有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平等。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以及对学生进行持续、全面的观察,来透彻、准确地了解并把握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适宜的教学措施,给每个学生提供一种适合其特点的教育,以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学生的不足,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教育思想,能够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获得最大发展。课堂教学公平的中间层面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实行有差别的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发展。可见,课堂教学公平的中间层面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同样,审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现状,在班额过大的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中间层面的不公平现象更为普遍的存在着。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并不能够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征没能被教师充分关注,只有一部分学生会在其已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因此,在不能改变课堂教学外在条件的情况下,秉承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无疑是实现课堂教学中间层面公平的一个有效途径。这就要求,首先要树立并强化教师“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意识,并把无条件关注每一个学生作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要求教师磨练“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能力,可以采取专题培训、案例学习、模拟锻炼、专项考核等方式进行。最后要求教师善于使用“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教学的内容、方式、要求、态度等方面开展适应学生特点的差异化教学。只有这样,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个性等学习特征才会被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才会得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特征的教育,课堂教学才会成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的平台,课堂教学中间层面公平的实现才会成为现实。

三、借鉴孔子“各言尔志”的教育策略,实现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最高层面的公平

“各言尔志”是孔子教育公平思想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教师要放下为师者的威严,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展开坦诚的交流,在彼此的互动与沟通中,实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建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各言尔志”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而课堂教学公平的第三个层面,也就是课堂教学公平的最高境界,正是建构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可见,孔子的“各言尔志”,其实是在隐喻这种层面的课堂教学公平。而达成这一层面的课堂教学公平,孔子的“各言尔志”应该是最佳途径。或者说,在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下,唯有秉承“各言尔志”,才会建构起民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因为,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三方面的转变,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就是说教师要由原先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支配者、管控者、评价者,转变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咨询者、促进者、支持者甚至学生的学习伙伴,二是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要少一些讲解,多一些倾听,少一些独白,多一些对话,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诱导,以唤醒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三是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转变,要建立如孔子般“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真诚、平等和尊重。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要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平等意味着是师生之间经由思想的碰撞实现各自的成长;尊重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学生观,那就是: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个体,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包容、接纳、理解,少一些苛责、挑剔甚至讥讽。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转变,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民主化教学模式随之生成,课堂教学最高层面的公平相继实现。

四、结束语

综上,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三个内容对于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三个层面具有现实借鉴价值。但是,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更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借鉴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各言尔志”的教育主张,可以建立起一种厚重的信念,可以形成一种朴素的认知,可以找到一种有效的策略,从而有力地推进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进程。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91.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91.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4]吴康宁等.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黄济、劳凯声等.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2.

[6]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1.

[7]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21.

[8]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02.

[9]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66:第九章

[10][苏]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张定璋等译[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03.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第八章.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02.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层面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笨柴兄弟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公平比较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