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015-08-15 00:55王伟霞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心理健康

王伟霞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新乡市453000)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的挑战与残酷,梦想与磨砺同在,希望与痛苦并存,于是焦虑、抑郁、悲观、烦恼等各种心理疾病时时处处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生活。正如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每个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都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培养的责任,为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大学语文课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尤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塑造健康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文精神当然离不开人文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以其内容的特殊性承载了太多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程所内隐的人文精神意在反复追问和考究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会拓宽人的眼界、开阔人的胸怀,会发现人文精神的动人之处、闪光之点,造就学生的大爱境界。简言之,人文精神可以激发一个人的灵感,点燃一个人的灵魂,成就一个人的人生,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这就把居里夫人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归功于她的品格力量。大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当代文学大家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等文就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大家的生活、治学和人生态度,对当下大学生缺失的人文理想生活是一个重重的鞭策。而古代文《礼记·大学》则以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古代高级学校的人才所需具备的人文素养与精神,对当下大学生的生活依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当下大学生指明了成才之路,避免了当下大学生一心寻求远大抱负而不得之后的严重心理失落。通过对《礼记·大学》的学习,可以挖掘出很多大学校风、校训的出处,进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范围。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切身感受到贤人的豁达胸怀,高尚情操,人格魅力以及价值取向,它拂绿了心灵的荒原,梳理了纷乱的头脑,矫正了人生的航向,使自己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并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动力。

二、引导大学生感恩美好生活,避免其极避世

《诗经·秦风·蒹葭》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元稹的《离思》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爱情与真情的可贵,一篇《兰亭集序》让我们看到放下一切烦扰,惬意享受生活、快意江湖的豪放情怀。语文课本犹如“细细的春雨”滋润着大学生干涸的心灵,让他们在一篇篇美文的陶冶中不断得到升华。

翻开大学语文课本,我们看到一个个仁人志士,一片片智慧的火花,一句句至理名言,一座座理想的灯塔迎面走来,让人心旷神怡。孔子以“仁义”为指导思想的人生理念;屈原追求真理与真善美“虽九死而未悔”;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的道义;朱自清一步一个脚印踏在土地上的执着人生;诗人北岛虽遇艰难,依旧铿锵有力地写出了“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用黑色的眼睛执着地去追求光明……他们强烈的入世精神与炙热的爱国情怀,使我们在读到相关作品时禁不住热血沸腾,格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古人,感恩父母,拒绝消极避世的低端行为。语文作品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当下大学生珍惜生命、珍惜现在的健康心态。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非常热爱文学与艺术,并且非常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高斯还要多。这“东西”就是文学的艺术想象力与书本中呈现的生活状态。它使他在烦闷时、苦恼时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中国知名数学家苏步青也说“我觉得,搞数学的人,整天和数学公式打交道,大脑容易疲劳,生活比较枯燥。搞点形象思维,对打开思路,活跃思想很有好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养成一个习惯,研究数学疲倦了,就拿出《唐诗选》、《陆游诗选》等翻阅诵读一阵,顿时觉得心旷神怡,再接着写数学论文,思路就开阔多了,写起来也顺手。”从侧面点出了文学作品对他生活的巨大影响作用,即使其心理健康,生活幸福,工作愉快。

精神家园的缺失,是大学生消极颓废的直接原因。大学语文课优美的语言、深厚的思想内涵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与涵养有着强大的正能量作用。它博大的传统文化,至高的伦理道德,丰富的人文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幽默睿智的辩论对话,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取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为心灵奉上一顿营养全面的大餐。

[1]贺淑曼、蔺桎瑞主编.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8.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A].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C].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3]苏步青.理工科学生与文学[N].人民日报,1982-09-28.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