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5-08-15 00:55陆志丹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精神课堂

陆志丹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太仓市215400)

一、利用历史故事“催化”学生创新精神

在初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就明确指出历史教育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以,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和达到这个“时代精神”,是每一个老师所要思考的。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催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创新思维的激发上面。

1.引燃创新意识

生本教育倡导者郭思乐教授强调过: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慧根”,这是人的本能所在。而创新精神,正是学生的“慧根”的体现之一。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是引燃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他们的创新意识又来源于对事物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一些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面对初一新生,笔者讲述第1课的“开篇故事”:老师小时候在乡下,每到暑假,吃过晚饭在阳台上放一张躺椅,睡在上面看着满天的星星,听长辈们讲着牛郎织女的古老故事,脑中几个问题总是油然而生: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在宇宙中孤独吗?通过这个故事,把学生拉入历史情境中,使他们感觉历史就在身边,由于对历史的好奇而转化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以后的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将会引领他们主动探索历史,思考人类的过去,从而变课堂历史为生活历史。学生一旦对历史产生兴趣之后,他们就会不断深入阅读和思考。在解决问题和产生新问题过程中,创新意识也会不断积累。由此可见,历史故事作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点,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榜样的作用可以激励他们去探究和创新。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时,为了体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创新精神,笔者给学生们提供了几个小故事:其一,欧洲“中世纪”流行“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运行。但是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观察,大胆质疑提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其二,意大利学者布鲁诺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宇宙中的一个系统,由于“异端”学说而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其三,荷兰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哥白尼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认为太阳系的行星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绕太阳旋转。这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打下基础。在这些故事的结尾处,我总是附上几个小问题:(1)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你认为推动这个过程的动力室什么?(2)如果创新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怎样发挥这种才能(以历史学习为例)?通过故事和问题,不断激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创新动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日常学习中,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创新大门之后,如何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是需要老师们重点研究和尝试的。笔者以为,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利用历史故事,增加学生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形成质疑和批判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0课《大一统的汉朝》时,笔者会给学生拓展名为《另一面的汉武帝》的历史故事:汉武帝由于痴迷长生不死之法和奇异事物,因此被许多骗子骗的很惨。有一个叫李少君的人,自称可以招来精灵,用丹砂(矿石金属混合物)化作黄金,制成饮食器具,让汉武帝用了后增寿。另有一个人叫栾大,他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做成小棋子来骗汉武帝,结果汉武帝不仅封栾大做将军,还把自己的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他。汉武帝在诸如此类事情上花了很大的精力、人力、物力,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得到,终是驾鹤西去。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客观、理性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懂得用已有观点进行质疑并且批判吸收课本知识,不唯书、不唯上。因此,历史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本着客观的态度,积极、全面地寻找相关史料,扬弃原有观点,得出有自己的创新性历史观点。

二、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1.创设探究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他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利用历史故事,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的时候。我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新课:在战国时代,一个齐国商人和秦国商人做买卖。齐人对秦人说:“朕家的海鱼很新鲜,要不要来两斤?”秦人回答:“朕的皮货质量上乘,你用20斤鲜鱼来换我一斤皮货怎么样?”最后两人商量成交,但齐人和秦人之间又产生了分歧,因为齐国的“斤”和秦国的“斤”单位重量不一样。大家又都不肯相让,最后这笔买卖也没做成。在故事后面我附上一个问题:你可以为他们想想办法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种故事最能激起他们的思考。有些学生说要统一重量单位;有些学生反问老师:这两个都是国王吗?为何用“朕”?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一些学生忙着帮助他们设计重量单位;一些学生干脆说:“国家还是要先统一”。那些关注于“朕”的学生觉得这个词在战国时期是不是都可以用?在这样氛围中继续学习秦王统一中国的时候,他们的创新力量将会进一步发挥。

2.寻找历史故事,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课外活动是对历史教学的延伸和发展。”除了在课堂上用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以外,教师也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知道学生积极寻找历史资料,编写故事。在学习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的时候,可以利用太仓地区有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资料、传说、儿歌、遗迹等,编写历史故事。我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乡土历史,编写《戚继光抗倭》小故事。学生们本身对地方历史很感兴趣,于是他们积极去图书馆、博物馆查询资料,上网研究等等。有一个小组编成故事《镇寇台》,讲了本地著名历史遗迹“云山塔”的来历: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侵入陆公村,烧杀抢掠,当地居民配合官兵,大败倭寇。之后把倭寇尸体掩埋,累土成丘,在上面造一塔,来镇压倭寇的鬼魂,遂名“镇寇台”,后改名为云山塔。学生在编写历史故事的时候,通过探索、设计、合作、解决等一系列过程,“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生活。”2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历史故事展现爱心和激情的时候,学生自然会被此种氛围所激励,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已有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打造高效的创新课堂。在课堂之外的更广阔空间里,历史故事不仅作为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环,更应该是学校整个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除了鼓励自己和学生的阅读之外,同时也应该把历史故事更好地融入创新之中,不仅是创新的“催化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让我们用历史故事来激扬教育的生命,使教育走向生本,使创新精神成为一个传统。

[1]李维主编,《认知心理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

[2]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Z].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2011

[5]李宏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7.11(下旬刊):117—118

猜你喜欢
历史精神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拿出精神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