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作文的新趋向

2015-08-15 00:55崔华玲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思辨性高考作文作文题

崔华玲

(福建省浦城县浦城一中南平市353000)

每年高考语文科一结束,作文题就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已是一种惯例了。纵观近二十年高考的作文命题实际上一直在摇摆反复中寻找新的方向,从近十多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经历了一个给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多元化并存的发展轨迹。其中为区别1999年以前的给材料作文,我们将2006年高考以来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它提供的材料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我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吸收了传统意义上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是一种全新的作文形式。而近五年来,新材料作文又呈现一种新趋向,就是普遍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今年高考结束后,我认真地阅读并思考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命题,无论是全国卷的“山羊过独木桥”,浙江卷的“门与路”,上海卷的“从穿越沙漠说自由”,湖北卷的“山顶上的风景”,辽宁卷的“霓虹灯与漫天繁星哪个是美景”,还是我们福建卷的“悬崖峭壁和栈道桥梁”……都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标准答案”,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可见高考作文题已经越来越指向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理性思考,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了。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课堂教育里,从来没有思辨课。语文课沉迷于归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那究竟什么是思辨能力呢?又该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能力呢?

一、思辨即一种思维活动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写议论文就是学习思考,学习辨析,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看问题,学习运用逻辑的思维来想问题,学习运用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反向思维等冲破思维定势的藩篱。

1.思辨——议论文写作思维活动的第一步

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可见,只要是说理,都以思想性见长,要进入高分区,就要在论证问题时,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如2009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熟悉”,在立意时,运用反向思维,寻找它的反义词,使之构成矛盾。“熟悉”反义词“陌生”,构成“熟悉与陌生”这组矛盾;形成了矛盾,议论文写作就有了明确的思辨对象,“熟悉与陌生”什么关系?二者在什么条件下转化?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应当强调哪一方面?……通过这样一番思考,从发散到聚敛,从而树立自己的观点。因此,对题意进行思考、分析,是确定好一个立意的基础。

2.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造成思辨性差,使文章缺乏深度,如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又如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以顾城的《忧天》作为材料,这道作文题也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诗意和思辨的融合,也是体现高考能力区分度的一个关键。运用“由果朔因”,抓住关键词分析:失去引力,成为流星,无依无附,拒绝这种“自由”,愿变成树根,深深扎进地层,写作时应当点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写作就会有深度。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二、如何加强学生思辨能力

胡适先生早就说过,标示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就是“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地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高考作文应该承担起那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从高中甚至更早开始,就不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学会思辨学会判断,去更早涉猎那些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成为“对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更为胜任的评论者”,而不是“无意识的两脚机器”。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1.课内训练

第一,口头训练让学生自己找有时代性的热门话题,组织辩论赛,训练学生正、反面思维。如正方:ECFA的签订更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发展反方:ECFA的签订更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等。

第二,写作训练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2.课外阅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早该翻篇了。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这些是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这是法国“高考”的作文题。显然,这些题目的思想性都很强,侧重考查思辨能力。通过某一社会、人生问题,直接考查认识水平和分析论述能力。为了“应付”这样的作文题,考生必然会去看很多有价值的名著,而不是抱着“知识点大全”、“满分作文选”之类的东西死啃。

三、如何提高作文的思辨性

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要写好此类思辨性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和思想、文化积累是不行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思辨性呢?

1.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首先,这类的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里,在材料内容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都处在一定的关系中,我们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确立论点。如有这么一则材料: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就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我只是一颗尘埃”说明自己的渺小,要求以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万事万物;“世界为我而造”说明自己的自信与伟大,我能够主宰世界。可立意为“自信与谦卑”重点论述一个人既要有自信,又要具有谦卑的精神;还可立意为“渺小与伟大”重点论述在短暂而渺小的人生过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还能立意为“心态与人生”重点论述良好的心态是人生与事业成功的保障,消极的心态却往往造成自己失败的人生。其次、这类的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努力思考材料的思辨性,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2.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第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

第二、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已然成为一种趋向,这也是十分正确的方向。新材料作文往往其立意可以有许多种,只是,无论哪一种理解和立意,都需要有缜密的思辨、优美的语言才能够胜出。从这一点而言,高考如果说是一根指挥棒的话,那么其作文题已经越来越指向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写作功底的夯实。2014的高考题,让我们看到:中学语文,正在努力从终身发展的思维构建中语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思辨性高考作文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与学术性:史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取向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