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防洪抗旱预警存在问题与措施

2015-08-15 00:45秦延安
陕西水利 2015年4期
关键词:墒情抗旱水文

秦延安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 西安 710068)

1 概况

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陕西省,总面积20.6万km2,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秦岭以北约占全省面积的2/3,其中陕北黄土高原主要是塬、梁、峁、沟壑等黄土地貌,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是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高发区。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河横贯而过。秦岭以南两山夹一川的地貌结构,使得陕南也是山洪灾害高发区,局地暴雨较多,汉江横贯而过。在季风环流和地理地形地势的综合作用下,全省又分为陕北温带干旱区、关中暖温带干旱区和陕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区。受此影响,陕西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6.2mm。径流季节性变化很大,全省旱涝灾害频繁,加之人类活动影响,使得极端天气频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愈来愈严酷。

2 陕西防洪抗旱预警发展情况

陕西省境内流域面积在10 km2以上的河流共有4296条,其中1000 km2以上的有64条。受地质、地形和降雨等自然因素影响,其旱涝灾害的基本规律与特点:一是风调雨顺年份少,水旱灾害年份多,前者与后者的比例为1:1.5;二是灾害性洪水频率为25%,平均4年发生一次,干旱年年都有,中旱3~5年一次,大旱10年一次;三是区域差异大,陕南水灾年多于关中,关中又多于陕北,关中旱灾年多于陕北,陕北又多于陕南;四是水灾往往伴发滑坡、泥石流、瘟疫,旱灾往往伴发病虫灾害、火灾,为灾害链现象。

水文预警是防汛抗旱减灾的重要环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赋予水文部门的重要职责。为了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1947年陕西省就成立水文管理机构,为陕西水利厅下属事业单位。目前,共辖6个分局、83处水文站、114处水位站、41处墒情站、1920处雨量站,形成了包括水位、流量、雨量、泥沙、蒸发、水质、墒情等项目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水文站网,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黄委等省、市150余单位的水情报汛任务。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减灾中,水文情报预报发挥了极重要的耳目和参谋作用。据测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5年56年间,陕西水文情报预报在防汛抗洪斗争中产生的减灾效益总计达33亿元,超过同期国家对陕西水文投入的10倍以上。

3 陕西旱涝灾害预警存在问题

虽然水文预警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效益,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因素改变,以及新时期防汛抗旱、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水文预警工作提出了新需求、高要求,水文预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

3.1 水文抗旱预警能力还不足,旱情综合评估能力有待提高

十年九旱是陕西的基本省情,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旱灾在全省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2010年,陕西省水文局先后在全省11个市(区)9大灌区初步建成土壤墒情监测网点41处,但是由于墒情监测工作起步晚,使得一些监测点位置设置缺乏代表性,土壤特征和墒情不能很好代表当地农田实际情况。其主要原因是一些水文测站为了每旬取样方便和避免与当地群众发生矛盾,就近选择本测站院落内土地作为监测取样地点,而水文站内由于基建和所处位置多依山傍河,土壤成分和特性与当地农田实际土壤成分和特性差异很大,所采集的含水量指标不能代表当地农田土壤实际含水量。部分墒情实时信息和土壤含水量等特征值不准确,旱情信息有时失真。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尚未建立,旱情预测和综合分析手段还比较落后。

3.2 城市旱涝凸显,水文预警急需填充空白

长久以来,陕西水文预警重点一直为江河,而城市水文却是空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区面积不断增大,高楼占地、地面硬化面积快速增长,地面、地下、地上立体交通设施加快建设,天然降雨径流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的旱涝问题也日益突出。2009年6月19日凌晨3时左右,西安城区突降大雨。暴雨导致西安市42处积水严重,部分居民家中进水。2013年,延安市暴雨,造成城区出现多处出现泥石流、滑坡,伤亡惨重。而因为干旱,2014年丹凤县、三原县城先后出现水荒现象,这些问题都暴露出城市水文工作的重要性,急需启动城市水文建设,为城市防洪抗旱提供支撑。

3.3 水环境日益严峻,江河水生态监测预警还不完善

受自然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河流污染形势日益严峻,江河来水持续减少。陕西江河特别是关中地区,许多河流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尤其是渭河,不得不通过水量调度,以保持其在枯水季节不断流。随着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加剧,特别是陕西省启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以后,江河生态监测预警工作也日益紧迫。目前,陕西省水文局只有23个断面旱警水位流量值投入使用,远不能满足生态河流建设。同时,对河流水质染污预警也有待加强。

3.4 流域洪水预警体系还没有建立,综合预警能力还有待提高

目前,洪水资源化利用已成为陕西省破解全省水资源瓶颈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防洪安全下的洪水资源利用预警体系还没有建立,陕西省渭河、汉江上游来水预报与水库联调系统也没有开发,在出现大洪水、特大洪水情况下,由于预报手段和能力不足,还不能充分发挥大型水库应有的削峰错峰作用,洪水资源有效利用缺乏科学支撑。

4 新时期水文防汛抗旱预警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洪涝干旱台风灾害防御能力。作为防汛抗旱预警的责任主体,针对目前水文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陕西水文局必须采取措施,拓宽领域,加大建设,增强预警技能,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4.1 科学布设墒情站点,加大旱情评估,提高抗旱预警效果

针对城市抗旱和农业抗旱的需求,要科学合理地布设监测站点;要不断核查各墒情监测站点取样的位置,对那些选点缺乏代表性的测站,要及时纠正,认真督查,力求每个监测站点位置都能从土壤性质和含水量指标方面,代表当地农田土壤实际旱情;要加大墒情站点建设,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完成规划的167处墒情监测站点建设任务,促使全省墒情站点达到208处。

同时,要组织力量对当地土壤田间持水量指标,按有关要求进行实地试验。组织人员结合相关规范,编制土壤田间持水量试验技术手册,以填补目前全省土壤田间持水量指标的空白,加大墒情信息的准确性。要加强土壤墒情、地面水体监测分析。开展枯季径流、土壤增(退)墒预测,充分利用降雨、河道来水、水库蓄水、地下水以及作物农时等信息,对旱情发生、发展进行全程监控,有效评估受旱区干旱程度和影响效果,增强抗旱预警的社会利用效果。

4.2 建立城市水文站点,启动城市水文预警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水文监测、预警、预报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陕西省水文局要紧跟时代,拓宽服务领域,尽快开展城市水文站网布设和暴雨内涝监测预警工作。要根据城市旱涝的特殊性,建立起适应需求、集约高效、科技支撑、因地制宜的防洪抗旱减灾预警体系;要加强城市水文预报和暴雨洪水预警,特别是对城市低洼地区、路桥涵洞暴雨洪水开展监测和预警,确保在暴雨灾害来临之前,能够利用预警系统和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各方;要加大城市供水和用水状况分析,加强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城市水体的水质污染状况的分析,做好城市用水安全预警,在干旱年份或枯水季节,通过预警让供水部门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水资源筹备和调度工作,确保城市供水不受影响。

4.3 加大旱警水位研究,为生态河流建设提供支撑

河流的生态建设不仅影响到河流生物的生存,也关系到沿河的社会经济发展。要保障一条健康的河流,就要加强区域水资源、水质和河流基流、旱限水位的研究,为健康河流提供保障。因此,陕西省水文局要加强江河水情研究,为引汉济渭等江河调水工程作好预警预报;要开展渭河生态基流研究,为渭河水量调度和生态河流建设提供预警;要加大取水断面的监测和水质分析,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提供支撑;要加快第二批34个断面旱警水位流量审查工作,为后期江河枯水预警奠定好基础。

4.4 启动水库联防调度下的洪水预警工作,为洪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

洪水资源利用下的预警工作是指水文部门通过预警预报,预测出多少洪水可以利用、怎样利用、洪水什么时间来,使得防汛指挥部门通过水库科学调度,实现洪水资源利用,做到调蓄结合,科学利用。水文部门要做好此项预警工作,就要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下不同流域、区域产汇流演变规律的研究,积极应用新模型、新方法、不断修订完善江河水库洪水预报文案;要加强重大天气过程监视,强化防洪关键期的洪水预测预报和水库调度预报,确保重要预报预测及时、准确、可靠;要加强应急雨水情监测、来水预测分析等技术方案及预案的编制,积极开展受影响区域的评估分析和三维展现,为应急处置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要安排渭河咸阳、华县站,汉江安康、白河站洪水预报系统项目,以解决在大型水库调度模式下的洪水预报问题,建成渭河汉江流域洪水调度预报系统,为洪水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

4.5 加强信息共享,对水文数据进行深加工,以便更好地做好预警工作

目前,陕西水文部门与水库管理单位和各市县山洪灾害监测点实现了信息共享,但与气象、国土等部门的灾害监测还没有实现共享。所以,要提高防灾减灾预警能力,需要省防总加强协调,使得水文与气象、国土等部门的信息实现联网共享,以提高突发自然灾害的数据分析能力。同时,要对水文数据进行深加工,提高对旱涝灾害规律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积极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涉水交通旅游等方面的监测预警工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及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水文信息服务需求。

5 结语

作为防汛抗旱的耳目和尖兵,陕西水文局一直将防汛抗旱预警的重点放在江河上。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陕西省旱涝灾害出现了新的特点和新的领域,这就要求水文部门拓宽领域,强化技术,提高能力,以满足社会新需求。文章通过分析陕西目前旱涝灾害预警中存在的站点不足、监测空白、预警不足和综合预警不高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加强水文预警能力,以保障整个社会的防洪抗旱效果。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墒情抗旱水文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墒情会商,助力备耕春播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水文
防汛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