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协同创新: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2015-08-15 00:49
山东纺织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要素协同主体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发布执行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明确了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06月颁布执行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提出:“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逐步从外延扩张的“发展期”转入内涵提升的“建设期”,“2011计划”的实施开启了以科技协同创新引领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创新本已不易,协同起来创新更难”,高职教育如何利用科技协同创新促进其转型发展?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科技协同创新?

一、科技协同创新理念

美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1]“协同”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1972年在联邦德国召开第一届国际协同学会议,1976年赫尔曼·哈肯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并发表了均衡教科书《协同学导论》。安德鲁·坎贝尔等在2000年出版的《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 目前国内学者对“协同创新”有着不同的定义,陈光(2005)将协同创新定义为:“企业要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就必须通过核心要素和若干支撑要素的协同作用”[2]。金林(2007)将协同创新定义为:“利用科技中介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发挥桥梁、传递、纽带作用,为创新主体提供各类服务,从而促进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进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关系”[3]。程荣(2008)将协同创新定义为:“以提高协同度为核心,将各项创新相关要素有机配合(如技术、市场等),将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实现整体协同效应”[4]。孙长青(2009)则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不同创新主体以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合理分工,通过创新要素有机配合,经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5]。目前,采用孙长青的协同创新定义比较多。科技协同创新是创新要素的深层次重构,从而实现“1+1>2”效应。

二、模式: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关键

现代科技创新已呈现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高职院校要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克服现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弊端,实施跨学科、跨单位、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实质性合作,构建多样化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汇聚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建立有利于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的新机制新体制。

(一)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企业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核心,通过与高职院校紧密协同,有利于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协同合力,提高创新水平和效果,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问题,使得企业能通过协同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以政府为核心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政府对科技资源具有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应积极发挥政府功能,整合高职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单位的创新要素和资源,从而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果,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增强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担负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重担。

随着国家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主体的积极参与,科技协同创新的模式必将更为多样。高职院校也必将突破内外部体制、机制的壁垒,整合各类创新要素。

三、路径:提高科技协同创新效益的保障

(1)构建科技协同创新组织

科技协同创新组织是提高创新效益的保障。然而,构建科技协同创新组织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以“协同创新”核心,以“体制机制”支撑,加快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打破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仪器设备平台共享制度、科学研究协同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及知识产权处置制度等壁垒,深化主体协同、组织协同与环境协同,确保科技协同创新取得预期效果。

(2)完善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资源汇聚和共享机制,包括共享组织机制、共享有偿服务机制、增量投入统筹规划机制、共享软环境建设机制、长效的决策机制与人才选拔体制、健全的组织文化机制与激励机制、完善的资源协同机制与信息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整合利用各协同创新主体的各类有效资源,集中分散的建设经费完善科技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3)凝练项目

凝练项目是科技协同创新的抓手,也是科技协同创新的突破口。[6]各协同创新主体应发挥优势,凝练项目,为提高科技协同创新效益提供科技支撑。各协同创新主体只有凝练项目,才能使技术、资金、项目和社会资源向协同主体聚集,才能运用项目,筹措资金,盘活人才,畅通信息,帮助决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引领各协同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提高核心竞争力。

(4)组建科技协同创新团队

高水平的团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科技协同创新主体,是围绕行业、产业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的核心力量。从高职院校发展的角度看,只有拥有了高水平的科技协同创新团队,才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造就高水平的人才。要组建高水平的团队,必须围绕研究目标、任务等,结合各协同创新主体的实际情况,领军人才需具备良好的“学术眼力、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胆识魄力”等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形成核心、凝聚力量,避免团队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搞内耗、分散精力;另外,要打破协同创新主体、区域的限制,按研究目标、任务,选拔精英人组成研究团队;最后是遴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团队的辅助力量。

(5)搭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是建立在高职院校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广泛汇聚各协同创新主体资源,以协同创新为手段,瞄准行业、产业前沿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作为科技和人才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搭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要以需求导向,全面开放;创新引领,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机制保障等为原则。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5.

[3]金林.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7.

[4]程蓉.基于产品设计链的企业协同创新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8.

[5]孙长青.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马顺彬,吉利梅.高职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3):30-31,40.

猜你喜欢
要素协同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也谈做人的要素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