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I类基础油在C F-4级别的应用研究

2015-08-16 01:39赵心怡中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北京100089
化工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极压安定性分散性

赵心怡(中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API基础油分类为I类的150号基础油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油。为了考察不同来源的基础油性能差异,选取两种基础油“油1”及“油2”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各项性能指标。

1 基础油性能比对

表1 油1及油2油品数据及对比

从饱和烃和硫含量的数据上来看,两基础油的均为I类基础油,油1的各项指标在中石化规定的HVI I 125范围内,而油2除了黏度略低,其余指标也在HVI I 125范围内,初步考虑将两基础油均替代现用I类基础油。

选取目前常用于油品生产的“HVI I 150”作为参考对象,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油1与油2基础油的黏度小于HVI I 150,油1的倾点略高于其它二者,其余三者相差不大。

2 调和方案

根据API基础油互换规则,CF-4质量级别以上的产品进行基础油替代,需要进行相应台架试验的验证,而CF-4级别油品配方中I类油的互换没有台架试验要求,因此初步考虑在使用I类基础油调配的CF-4发动机油中进行基础油性能的考察。

调和样品试验方案见表2,调和所选取的黏指剂均为黏A。

由于油2的100℃运动黏度与对比考察的HVI I 150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CF-415W-40样品调配中调整了黏指剂的加入比例。

由于CF-420W-50样品要求的黏度较高,仅调整黏指剂的比例不足以弥补基础油替换时样品的黏度差异,因此在调配此级别样品时,相应调整了另外两基础油“油A”和“油B”的加入比例。其中油A为I类基础油,油B为II类基础油,三种样品中,油A油B的变化比例不超过3%。

表2 调和方案汇总

3 试验结果评价方法

实验室内的内燃机油性能的考察,应包括黏度和黏温性能、极压抗磨性能、清净分散性、抗氧化性能几个方面。

3.1 黏度及黏温性能

100 ℃运动黏度

采用GB/T 265《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法和动力黏度计算法》标准方法。在100℃恒定温度下,测定一定体积液体在重力下流过标定的玻璃毛细管黏度计的时间。黏度计的毛细管常数与流动时间的乘积,即为100℃下测定液体的运动黏度。

低温动力黏度

采用GB/T 6538《发动机油表观黏度的测定冷启动模拟机法》标准方法。一电子马达驱动一个与定子紧密配合的转子,在转子和定子的空隙间充满试样,将试验温度维持在某特定值,校正转子的转速使之作为黏度的函数。通过校正结果和转子转速确定试验黏度。考察这一指标有助于了解基础油的低温性能。

3.2 极压性能

采用GB/T 3142《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标准方法,将四球机中四个钢球按等边四面体排列,钢球间接触点都被润滑剂覆盖,上球在1400-1500r/min下旋转,下面三个球用油盒固定在一起,通过杠杆或液压系统加压,测量钢球磨斑直径,直到磨斑直径到达不大于相应补偿线上磨痕直径的5%范围内,测出PB值。

3.3 抗磨性能

采用SH/T0189《润滑油抗磨损性能测定法(四球机法)》标准方法。将四球机中三个钢球固定在油盒中,并被试油覆盖,另外一个同一直径钢球置于三球顶部,受392N力作用,成为三点接触,加热试油至75℃后,顶球在1200r/min转速下旋转60min±1min,,测量油盒中三个球的磨斑直径平均值。

3.4 清净分散性

两成焦板试验(间歇和连续)均采用SH/T 0300《曲轴箱模拟试验方法(QZX法)》标准方法。将试油及试验铝板加热到一定温度(间歇试验板温为320℃,连续试验板温为330℃),使油飞溅到铝片表面形成漆膜,间歇试验试油飞溅30s,停顿30s,交替进行,试验时长12h,连续试验不停顿,连续飞溅6h,试验结束后测定金属板的漆膜评级及胶重。

3.5 氧化安定性

采用SH/T 0074《汽油机油薄层吸氧氧化安定性测量法》。将试验油及两种催化剂及蒸馏水混合后放入装油压力表的氧弹中,氧弹在室温下充入620kPa(94psig)氧气,放置于160℃油浴,与水平呈30°,以100r/min速度轴向旋转。当试验达到规定压力降时,记录时间。根据时间来评定高温氧化安定性。

油品试验数据汇总

4 数据分析

4.1 油1的性能分析

4.1.1 低温性能

样品1和样品4的低温动力黏度均小于对比样品。可判断油1的低温性能较好。

4.1.2 极压性能

样品1的试验数据与样品3相同,但样品4比样品6试验数据差,且结果相差较多,这可能与样品4运动黏度较低有关。考虑到样品1与样品4配方基础油比例一致,油1的极压性能应与HVI I 150相当。

4.1.3 抗磨性能

在磨斑直径试验中,样品1数据小于样品3,而样品4数据大于样品6,但相差很少。考虑到样品4运动黏度较低,且样品1与样品4基础油比例一致,油1的抗磨性能应与HVI I 150相当。

4.1.4 清净分散性

图1图2为CF-415W-40的三个样品所取得的成焦板试验漆膜评级对比图,图3图4为CF-420W-50的三个样品所取得的成焦板试验漆膜评级对比图。

从实验结果上看,样品1的两成焦板试验,不论是成漆情况还是胶重,均与样品6结果相近。样品4与样品6相比,使用油1调配的样品4的成漆情况略好于样品6,两样品胶重结果相近,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因此可判断,油1与HVI I 150清净分散性能相近。

图1 CF-415W-40成焦板(间歇)成漆情况示意图

图2 CF-415W-40成焦板(连续)成漆情况示意图

图3 CF-420W-50成焦板(间歇)成漆情况示意图

4.1.5 氧化安定性

从试验结果上可以看出,样品1和样品4的试验数据均明显好于同级别使用HVI I 150调配的样品,因此可以判断,油1的氧化安定性较好,明显好于HVI I 150。

4.2 油2的性能分析

4.2.1 低温性能

使用油2调配的样品2及样品5的试验数据均小于使用HVI I 150调配的样品,因此可以判断油2的低温性能较好,优于HVI I 150。

4.2.2 极压性能

15W-40级别的样品2与样品3试验结果一致,但20W-50级别的样品5的数据明显高于样品6。因此可判断油2的极压性能应不次于样品3。

4.2.3 抗磨性能

样品2的试验结果小于样品3,而样品5的试验结果比样品6差,但结果相差都很小,因此油2的抗磨性能应与HVI I 150相近。

4.2.3 清净分散性

从试验结果上看,15W-40级别的样品2在两次成焦板试验中,成漆情况与使用HVI I 150调配的样品3一致,但在胶重的结果中,样品2在成焦板(间歇)试验中的胶重小于样品3,在成焦板(连续)试验中胶重大于样品5,但胶重相差并不大。

20W-50级别样品5的两次试验的成漆情况和胶重均好于样品6,但差别均不明显。

综上所述,可认为油2清净分散性与HVI I 150相当。

4.2.4 在两种不同的黏度级别样品中,使用油2调配的样品的试验数据均高于使用HVI I 150样品,因此可以判断油2的氧化安定性较好。

5 结语

5.1 油1在低温性能、氧化安定性方面均表现出比参比基础油HVI I 150优秀的性能,在极压性能、抗磨性能和清净分散性方面与参比基础油相近。

5.2 油2在低温性能、氧化安定性方面优于参比基础油HVI I 150,在清净分散性与抗磨性能方面与参比基础油相当,极压性能不次于参比基础油。

猜你喜欢
极压安定性分散性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土体分散性综合判别方法探讨*
基于Android系统的汽油氧化安定性测定仪的设计
烃族组成对柴油储存安定性影响研究
基础油中芳烃对冷冻机油抗磨损性能的影响
钻井液用极压润滑剂JM-1的制备与应用
sPS/PBA-aP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分散性研究
一种高分散性的废旧氟橡胶胶粉的制备方法
关于水泥检验中安定性的时效问题
存放龄期和湿度对水泥安定性检测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