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特征及调适

2015-08-18 05:56聂洪辉上饶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虚拟空间现实

聂洪辉(上饶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特征及调适

聂洪辉
(上饶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来回切换的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距离常常较大 ,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在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具有规定性和分裂型的特征 ,弥漫着权力规训之压抑;在虚拟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具有开创性和统一性的特征,体验着权力虚增之快感。大学生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有:逃避现实角色,沉溺虚拟角色;接纳现实角色,拒斥虚拟角色;混淆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调适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必须从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入手 ,弥合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价值裂痕,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撷取能力,提升大学生闲暇时间的调控能力。

虚拟空间;现实空间;大学生;角色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不再包分配工作以后,大学生角色发生了巨大变迁。网络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织部分,网络空间扩大了大学生的角色集,延展了大学生角色扮演和角色体验的范围。大学生在急剧的社会变迁和跨越现实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角色冲突。就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而言,鲜有研究关注大学生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来回切换中产生的角色冲突。本研究在实地调查和访谈基础上 ,探讨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穿梭产生的角色内冲突。在社会学中角色冲突既包括角色内冲突,也包括角色间冲突。限于研究主题,本研究只讨论角色内冲突(下文中的角色冲突只指角色内冲突),分析大学生角色冲突的特点和现实表现。

一、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研究

对大学生的角色冲突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视角,一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角色的变迁;二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角色定位研究;三是网络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失调(包括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问题。

学者最早关注的是大学生角色的时代变迁。有学者认为,随着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 ,隔离社会与融入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经历了接班人到创业者、天之骄子到平民、稀缺到过剩和准官员到社会职员的角色变迁,角色距离较大,角色变迁是非常艰巨的。[1](P6自序)大学生适应新的角色规范 ,整个社会和大学生家长的认同也要有个转变过程。也有学者深入探讨了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由社会精英到普通劳动者角色转变的冲突,认为精英意识是大学生社会化不完全的表现。[2]也就是说,大学生要以普通的劳动者平等参与职场的竞争。还有学者指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应正确处理大学生角色扮演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3]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变迁,实现社会角色的有效转换,大学生应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缓解角色冲突。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学者提出了大学生角色社会化的途径,[4]大学生要全面发展以解决角色失调问题的方式,[5]大学生角色定位的具体方法 ,[6]大学生确立角色意识的措施[7]。从学校教育角度,学者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角色社会化教育的建议,[8]对“90后”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以缓解大学生角色冲突[9]。还有的学者从大学生角色期待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行为失范问题并提出了对策。[10]网络社会到来后,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网络角色失调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在虚拟空间中大学生的人格异化问题,针对大学生的人格异化,应该从高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构建三位一体的预防体系。[11]大量学者则分析了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12]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13]。也有学者讨论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导致的角色冲突。[14]还有学者分析了大学生的网恋问题。[15]以上研究都只关注虚拟空间或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问题,并且只注重思想教育和强调规范的重要性。在网络深深嵌入现实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仅仅从一维空间研究大学生角色冲突显然难以揭示大学生角色冲突的全貌,也会影响对大学生相关问题的解释力。

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比如,有学者分析了大学生现实与虚拟空间背景下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16]还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新的生存环境,网络社会是多元交互主体平台,虚拟与真实形成了一种交互场景的生存状况,要在虚拟空间实现自己创造自己的情景必须超越私人理性实现社会公共理性。[17]虽然这些研究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进行了探索,但是只关注了网络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挑战,以及与现实空间相比大学生在网络中应该遵从哪些规范,没有从大学生角色扮演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关联给大学生角色扮演造成的“共震”现象缺少刻画。

在网络日益“嵌入”现实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虚拟与现实空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对大学生带来的角色冲突进行探讨,这不但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在二维空间中行为的认识,也有助于解决由此带来的大学生越轨等相关问题。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两个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的特点是什么,在现实中有哪些表现以及如何应对。

二、虚拟与现实空间大学生角色规范的特点对大学生角色扮演的影响

现实空间具有客观性、可视性、规范确定与实名性特性,虚拟空间具有主观性、不可见性、规范模糊与拟真性等特征。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不同角色规范的相互作用下,大学生产生角色冲突难以避免。

(一)现实角色的规定性与虚拟角色的开创性

在现实空间中,角色规范比较明确,大学生扮演的是规范性角色。所谓规范性角色是指各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即应该做什么和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18](P111)即使社会转型期时代变迁较快,人们对角色的理解和领悟会产生一些困惑导致角色不清,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角色的规范总体而言是明确和稳定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扮演基本上一致,如果谁扮演了与其社会地位不相符的角色就容易引发非议和招致污名甚至惩罚。在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规范虽然随时代变迁发生了变化,但基本规范仍然相对明晰,如学生角色、子女角色和公民角色的规范并没有出现太大偏差,大学生角色集也基本限于这些角色。

相反,虚拟空间具有主观建构特性 ,可供大学生选择的角色集大大增加 ,既可以通过游戏扮演偷菜的小偷,也可以扮演杀人狂,还可以体验不同性别角色。有的还在网上与他人结婚生子,打理自己的“家”。大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意置换任何想扮演的角色。角色扮演不但具有开放性,还具有创造性。由于角色距离大和性质各异,当大学生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相遇时,产生角色冲突自然不可避免。

(二)现实角色的分裂性与虚拟角色的统一性

所谓角色分裂性是指一个人成功地扮演了被社会赋予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角色 ,但在此过程中却可能丧失自我的主体选择性,社会规定的角色与人们自身角色定位出现不协调的状态。在现实空间中,社会对大学生期待的角色与他们自己领悟的角色常常出现偏差,社会认同与个人认同不一致。也许是社会对大学生角色期待过高,也可能是大学生自身定位有问题。比如,社会期待大学生勤俭节约等,大学生可能就不太认同;社会要求大学生穿衣要中规中矩,大学生却喜欢奇装异服追求另类。

在虚拟空间中,大学生扮演的角色无论好坏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个人认同非常高,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有时,大学生在网络中通过虚拟社区构建出来的角色还会颠覆社会赋予的大学生角色形象,从而实现戈夫曼所说的角色拥有,即被角色所占有,使自己彻底消失而成为情境中的虚拟自我,依据特定的形象而充分地展现,并通过表现角色确保他们接受这一角色形象[19](P90),比如,布波族、奔奔族等。大学生对自己在网络空间中创制的角色认同度高,从而标示与其他群体的区别,但这种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会与现实空间中社会化产生对立与冲突,导致角色冲突的产生。

(三)现实中的权力规训与网络中的权力虚增

大学生作为还没有步入社会的“未成年人”,无处不在成人的监控之中。父母的呵护式养育、学校的呵护式教育、社会的呵护式引导无不体现着背后的权力规训,就是日常生活中话语的运用都体现着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大学生不符合成人社会规范很可能被污名化,社会上“垮掉的一代”的称呼从“80后”一直叫到“90后”就是明显例证。可以说,成年人的权力无处不弥散于大学生的各种关系之中。福柯阐述的全景敞式监狱普遍化机制建立起来的校园是用来规训人,产生一种新的被训服的主体。权力与知识是直接而隐含的,贯穿于“权力 -知识”生产过程之中,构成“权力-知识”的那些过程和斗争决定了知识的形式及其可能的领域。[20](P75)大学生处于这种权力体系之中,整个的权力体系和话语权都掌握在成人手中,大学生无疑是被规训者。

在虚拟空间中,大学生为了摆脱成人社会控制,他们创造了许多新的用语,有的词语还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戏谑与颠覆;为了摆脱成人社会的监控,他们还发明了所谓的火星文。在参与权上,大学生通过微博、论坛等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 ,对国家的大事小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表明自己的主张。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对权力的“争夺”在现实空间中也可以取得较大成效,但在虚拟空间中的权力只能是虚幻的权力。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创制的语言、词汇、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在网络空间中产生巨大影响;但从深层次上看,他们的权力也只能从现实空间中退守到虚拟空间中,现实空间仍然是成人世界。另外,虚拟空间中大学生角色集扩大 ,通过游戏体验不同角色,特别是现实中很多无法实现的角色 ,给大学生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因此,网络空间中的权力只能是大学生权力的一种虚增,一种自我满足的幻像。当现实权力与虚拟权力相遇时 ,大学生产生角色冲突实属必然。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不同规范或要求引起大学生角色冲突的对比可见附表:

附表: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不同角色要求

三、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

当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时,大学生如果能有效协调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实现线上线下有效互动,就容易达到自己诉求。比如,有人为争取男女平等,在网络上先炒作,然后在现实中搞行为艺术 ,就起到了社会关注的良好效果。[21]但是,如果大学生无法协调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迥异的两个空间时,就会导致角色冲突与行为失范。

(一)逃避现实角色 ,沉溺虚拟角色

由于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存在以上的张力,而虚拟角色又是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 ,因此,很多大学生常常对虚拟角色认同度高 ,对社会强加的角色认同度低,尤其是对现实角色不满时,就会沉溺于虚拟角色。沉溺于虚拟角色最突出的现实表现就是网络成瘾。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历年调查均显示,大学生在全国网络用户中一直占50%以上,我国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大约在5% —10% 。[22](P173)网络成瘾又具体表现为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以及网络技术成瘾。这些成瘾均是由于虚拟角色的创造性、统一性和权力虚增所引起,导致角色扮演失当。大学生如果长期沉迷于虚拟角色,就会形成虚拟人格,固定下来后就会与现实格格不入,而问题在于,大学生发现自己与现实不相容时,又会退回到虚拟空间中去。

在权力虚增的情形下,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到了自己认同的角色越强大威武 ,与现实角色冲突就会越大,产生的角色冲突和角色震撼就越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所说的“现实退缩,网上雷锋”或“现实狗熊,网上英雄”的矛盾行为。在虚拟空间大学生常常对怕遭讹诈而不扶老人的行为进行严厉谴责,而现实空间却仍然少有人敢扶摔倒老人;在虚拟空间大学生常常对见义勇为会点赞,在现实空间却可能会袖手旁观甚至退缩。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都是由人组成的,线上线下的这些矛盾行为本是由同一群人表现出来 ,甚至是同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一个人也许刚刚在网络中谴责不扶老人的行为,在现实中对摔倒的老人却唯恐避之不及;刚刚在网上对社会不平行为义愤填膺,现实中看到小偷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呢?值得思考的是,一方面是现实中做好人确实很难,成本确实很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还是有是非之心和正义之心的。但是,如果只限于虚拟空间的“雷锋”和“英雄”,对推动现实空间的进步意义显然有限。

(二)接纳现实角色 ,拒斥虚拟角色

就积极意义而言,大学生接纳现实角色有助于其实现社会化和个人成长,就消极意义而言,会形成钱里群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创造性等。但在网络生活日益与现实生活互嵌背景下 ,如果拒斥虚拟角色,认为网络都是虚拟的,那么大学生就会在虚拟空间中不负责任和不受约束 ,导致在虚拟空间中角色越轨行为,使虚拟角色扮演失败,有的还会连带引起现实角色扮演中断。比如,配名状态下的网络犯罪,受法律制裁后现实角色就会中断。大学生认为网络都是虚拟的时候,就会以游戏心态对待虚拟空间的所有事情,有的在网上扮演各种角色欺骗他人,扮演黑客进入不应该进入的网络空间。有的在网络上偷窃他人游戏装备,有的在网络上曝光他人隐私以及网络炫富,结果遭到谴责和法律制裁等。近年来各种无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联系而犯罪的大学生有增多趋势。只承认现实角色,拒斥虚拟角色的表现以在网络上制造谣言最为典型。2012 年4月,《人民日报》盘点出来的十大网络谣言中就有重庆交通大学本科生皮某某在网上散布针刺谣言被拘的案例。[23]同年8月,江苏某高校学生孙某在网上造谣“城管打死人”造成恶劣的影响。[24]

(三)混淆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

大学生将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混同的表现,一是将现实角色完全真实地带入虚拟空间,忽视虚拟空间的虚拟性,在虚拟空间中不设防从而导致上当受骗,或者不质疑他人在虚拟空间中信息的真实性。盲信的结果常常是受害,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大学生因为网恋或在网上被人蒙蔽而上当受骗 ,损失钱物,或者相信网上的假新闻而以讹传讹;二是将虚拟角色带入现实空间。由于虚拟角色是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加上长期的网络生活,大学生容易将虚拟角色带入现实空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火星文也许在同龄人当中能得到追捧,但在成人社会则会遭到禁止,各种考试不能用火星文,正式用语和行文中不能用网络词汇等。特别是将虚拟角色权力的虚增性和创造性带入生活,负面效应更加明显。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可以扮成土豪和白富美进行“高消费”,“购买”各种奢侈品,这些角色常常与现实角色距离非常大,就容易出现污名化现象。“ 丝”一词就是社会对这种行为的评价。大学生将虚拟角色带入现实,还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大学生常常用变换速度极快的虚拟空间要求变迁缓慢的现实空间,一旦对社会消极现象不满时,就容易表现非理性,与大学生理性角色规范不相符。对现实求全责备之余又希望所有问题能毕其功于一役,这是近年来大学生参与群体性事件增多的原因之一。

四、虚拟与现实空间中大学生角色冲突的调适

本文采取综合性视角将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着重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提升内在能力,以调适大学生在二维空间中的角色冲突。

(一)弥合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价值裂痕

虚拟空间也不完全是虚假的,而是具有拟真性,是现实空间各种关系的反映和投射。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一部分时 ,如何将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对接,缩小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价值距离是当务之急。由于各种原因,现实空间也并不一定真实,人们在互动中说假话,行为表现上也有虚伪性,虚拟空间也不一定虚假,人们在网络中常常表现真实自我和表达真实想法。从某种角度来说,两个空间很难说哪个更真实。显然,要使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不产生角色冲突 ,弥合两个空间距离是重要的,特别是价值观上应该一致。在现实空间中,一方面,有些价值观大学生并不认可,但又不得不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价值观又得不到社会认可而退守网络。只有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中的大学生可以真实地表达自我、自由地选择和广泛地参与,而不用担心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社会对大学生的“奇异”行为等一些无害的亚文化持包容态度,大学生在二维空间中的角色冲突才能大为减少。

(二)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撷取能力

目前的教育过分注重了价值观和知识的灌输,大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呵护式教育、幼童式教育,而到大学以后这种痕迹仍然存在。由于大学生活的自由特征,大学教育方式突然转变为放任式教育。不管是呵护式教育还是放任式教育,最终后果都是使大学生缺乏信息的撷取能力 ,以致在虚拟空间的海量信息和多元价值面前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现实空间的教育与虚拟空间传递的信息发生交锋时,大学生发生角色冲突在所避免。更为严重的是,虚拟空间的信息传递比课堂教育更吸引人,如果大学生判断力不强,就容易偏向虚拟空间 ,使课堂教育和正统教育失去竞争力。一味地在课堂或传统媒体灌输一种教育内容,显然在网络社会已经很难取得成效。因此,在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的今天,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撷取能力才是关键。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判断能力。应该从整个教育过程着手,在小学阶段,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众多信息面前学会如何判断有用信息和有害信息。大学阶段应该在此方面作更多的努力,以引导式教育弥补中学阶段呵护式教育到放任式教育的断裂。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在信息社会中要培养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学会如何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在信息面前迷失方向。最后,要强化大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改变应试教育的做法,实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使其学会如何利用对己有用的信息。

(三)提升大学生闲暇时间的调控能力

由于大学生信息撷取能力不足,在处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关系时,很容易偏向虚拟空间。许多研究证明,大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花在了手机或电脑上网上面,上网时间大多又是购物、游戏、发微博和发微信等,很少用于学习目的。很多中学已经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了 ,手机上网也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堂的一大公害。因此,一定要提高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能力,正确处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关系。虚拟空间只能是现实空间的补充,虚拟空间只能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和闲暇消遣方式之一,只能是大学生更好地生活于现实空间的手段。让大学生在现实空间中找到更有效、更丰富的途径度过闲暇时光,而不仅仅在虚拟空间消耗时间。整个社会和高校要改变放任式教育为引导式、主体式教育,将提高大学生判断力放在首位,严格考核和动态监测相关教学效果。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组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组织读书会等形式让大学生阅读有深度有内涵的专业著作和文学作品。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自己课余时间,丰富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从而提升大学生闲暇时间调控能力,真正自由自主地来回于虚拟与现实空间,消除在二维空间中的角色冲突。

[1]张秋山.大学生社会角色时代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鹏 .从社会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由大学生社会角色转变引发的思考[J].理论界,2006,(11):103-104.

[3]杨鑫 ,姜浩,徐雁红.大学生社会角色扮演与人生价值实现[J].前沿,2009,(9):175-177.

[4]张居盛,谢华,唐强.论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141-144.

[5]章诚 .论社会角色理论视域中的大学生全面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62-66.

[6]张维满.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64-67.

[7]王光星.大学生如何确立社会角色意识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93-94.

[8]赵树江.大学生的角色社会化教育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3-166.

[9]高雪梅,王华.基于角色冲突的“90后”大学生责任教育[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7-20.

[10]李飞.大学生角色期待与行为引导——基于角色扮演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3,(4):111-115.

[11]盛婉玉 ,李辽 .网络虚拟社区中大学生人格异化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7-121.

[12]段兴利 ,刘敏 .关注“新社会病”: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4):25-30.

[13]孟宪涛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研究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6-147.

[14]王天德 .网络状态下的大学生价值观[J].学术界,2005,(4):175-180.

[15]伍志燕.虚拟与现实:当代大学生网恋现象探究——基于贵州六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8-21.

[16]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课题组.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穿梭——从辅导员角度思考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0):107-110.

[17]袁祖社,高扬.虚拟与实在二重景观下多元交互主体价值存在的探讨——网络生活场景的公共性价值理想的反思与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11,(3):59-63.

[18]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9]邓伟志 .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0]乔治·瑞泽尔 .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21]魏伟.街头·行为·艺术——性别权利倡导和抗争行动形式库的创新[J].社会 ,2014,(2):94-117.

[22]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3]《人民日报》盘点十大网络谣言[EB/OL].http://news.163.com/12/0417/05/7V9607G300014AED.html.

[24]唐样样.网传城管打死准大学生官方回应:有冲突无人死[EB/OL].http://www.chinanews.com/fz/2012/08-06/4086436.shtml.

[责任编辑 邱忠善]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Role Conflict Between the Virtual Space and the Real Space

NIE Hong-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real role and virtual role respectively in the real space and the virtual space,and this tends to lead to the role conflict.In the real space,college students'role is characterized by prescriptive nature and disruptive nature,which suffer the pressure from power,authority,disciplines and admonition;in the virtual space,college students'role is characterized by unity and pioneering nature,which enjoy the delight of exaggerated power.College students'role conflict expresses itself in the following forms:the role of escaping the reality and indulging in the virtual world;the role of accepting the reality and refusing the virtual world;the role of confusing oneself between the real space and the virtual space.The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role conflict between the real space and the virtual space has to begin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own ability;bridging the gap of values between the real space and virtual space;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ability to obtain information;bettering their ability to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ir spare time.

virtual space;real space;college students;role conflict

C913.4

A

1004-2237(2015)02-0091-06

10.3969/j.issn .1004-2237.2015.02.020

2014-11-10

2013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3YB080)

聂洪辉(1973-),男,江西丰城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转型时期社会阶层问题和农村问题。E-mail:3120074567@qq.com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虚拟空间现实
虚拟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基于虚拟化的相向行驶车辆间通信机制的研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奇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