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阶段权力腐败成因及预防对策

2015-08-19 21:30高进超
人间 2015年10期
关键词:腐败权力行政

摘要:反对权力腐败问题,是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充分肯定这些年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反对权力腐败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对此,本文拟从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如何防范等方面,作一下简单探讨。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01-02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但是,权力腐败却成了我国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制约因素。

我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进程迈进的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一定时期内权力腐败在所难免。然而,反腐倡廉却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贯决心,人民的根本要求。因此,探求权力腐败的成因及防范机制,遏制权力腐败,对我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权力腐败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全面总结古今中外执政治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全面总结新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和巨大成果得出的科学结论。

自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反腐败战略部署,在继续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惩处腐败分子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反腐治本的工作力度,推行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指标拍卖、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制度,建立从体制机制上预防权力腐败的长效机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侧重遏制,转向标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始终保持了平稳健康、持续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显著成绩,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正在逐步得到遏制,一些诱发权力腐败的深层次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满意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现阶段同权力腐败的斗争是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条件下进行的,权力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一些主、客观因素依然存在,重大的违法违纪、不法行政案件还在发生,有的行政不正之风还会死而复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得不力的政府和部门,权力腐败现象甚至还会发展蔓延,这些都说明,权力腐败与反腐败将呈波浪式发展的走势,同权力腐败作斗争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因此,各级政府部门既要充分认识同权力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同权力腐败作斗争深入进行下去。

二、权力腐败的成因

权力腐败现象,作为前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为我们国家和人民深恶痛疾,但它为何屡禁难止,因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和历史原因。

(一)经济体制转变方面的原因。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权力腐败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政治现象,在新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基本确立,为新时期我国从根本上进行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市场机制主要解决效率问题,微观经济运行不再需要政府干预和参与。政府的职责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包括分配公平、规则公平、竞争环境公平以及程序公平等宏观问题,政府只对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调节,基本职能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社会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这样就使我国原来在计划经济时代设立的许多行政部门失去了原有的权力,而使行政干部一下子有一种失落感。当然同时,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资源的垄断权,拥有一些广泛而实际的权力,对社会经济事务的某些方面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过于深入、具体的干预,从而为权力与私人经济利益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尚在转型过程中,难免出现体制上的“漏洞”,客观上也为权力腐败提供了机会。

(二) 毛泽东同志所告诫我们:“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他们经不起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这些观点,构成了新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即“反资”、“反修”,但却忽视了封建主义对腐败的影响。直到“文

(转下页)

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才开始认识到封建主义对行政过程中产生的重大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总结历史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占主导的决策层未能充分认识到脱胎于半殖半封建主义残余对行政的深刻影响,从而使其成为影响权力腐败的重要因素,使权力腐败表现为浓厚的“封建现象”。

可见,中国社会是封建主义制度曾经沿袭了2000余年的社会;社会主义新中国是脱胎于半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国情、社情中,封建主义作为一种滞留于现阶段的落后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当它与行政权力融为一体的时候,其消极破坏作用更加突出,必然导致权力腐败。正如邓小平同志分析现阶段社会弊病时指出的那样: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的种种弊病,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封建主义思想对现行的行政体制的影响与破坏是存在的,而且某些方面表现得相当严重。因此,应该正视权力腐败中的“封建现象”,深层思考肃清封建主义遗毒、遏制权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对策问题。

三、权力腐败的防范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我们必须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队伍的纯洁。各级政府既要充分认识到反对权力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将反腐败斗争贯彻下去。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实际、新情况,不断探讨预防、遏制权力腐败的各种防范途径。

(一)预防和治理权力腐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行政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从源头上预防权力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立足端正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三观”,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一个人,高尚的理想追求可以使其高尚,低下的理想追求可使其卑劣,以往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在刽子手的绞刑架下,在敌人的监牢里,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之所以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科学、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一切革命志士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是他们最高的思想境界和最大的精神支柱。在今天,只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每个行政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们就会自觉地抵制各种私心杂念,就会时时刻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权力腐败也就失去了滋生的“种子”。

2.加强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与实践,使各级行政人员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弄清为谁掌权,如何用权。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被写进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员和各级行政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新的世纪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各级行政干部进行“三个代表”思想教育,就要使他们牢记宗旨和优良传统,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工作,终身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弄清为谁掌权,如何用权。权力是滋生腐政的温床,又是遏制腐败的工具。我们的各级各类公职人员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造福的。如何运用这种权力,导致的后果也截然不同。为人民利益去用权,不会产生权力腐败,老百姓满意;为个人利益去用权,就会滋生腐败,老百姓就多深恶痛绝;目前,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个别行政领导干部,竟把这种权力变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成为谋取钱财的资本。因此,江泽民同志曾鲜明指出:“我们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个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所以,我们应强化教育行政公职人员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为人民利益掌好权,用好权,严于律已,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8],为国家、为政府、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培养这样的精神境界和气节,我们的行政队伍才能在思想源头上筑起一道拒腐抗蚀的坚强防线,才能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

3.加强对行政队伍特别是队伍中党员干部进行优良传统与学风的教育。我们的行政队伍中绝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并且很多还是行政领导干部。因此,在行政队伍中进行优良传统与学风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能因为有时坚持实事求是对人民全局长远利益有利,但对个人局部的暂时利益并不一定有好处,或者有时不实事求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却对单位、个人倒暂时有利,就不做到实事求是或不愿实事求是。如果老是这样,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正确对待,不敢勇于剖析、改正,只报喜不报忧,对存在的问题遮掩、推卸,等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能很好地解决了,没法向国家和人民交待时,就往往动歪脑筋,也就往往产生了权力腐败。

(二)加强完善行政监督体制。这些年来,从总体上讲中国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但是监督不力,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十分严重,主要原因就是监督形式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因此,行政监督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第一,健全制度性监督。充分发挥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政党机构和行政机构等规范性权力主体的监督作用。监督机制要从单纯的自上而下监督转变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平行监督三者的结合,从而形成对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的制约机制;监督主体要实现权力的相对独立性,以免使行政监督有名无实。行政监督机构必须拥有相对独立的权限,才能独立地进行监督工作,这需要通过制度加以明确和规范。监督的具体制度还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如各级人大对本级政府实施的监督,就需要通过具体制度的完善来加以细底落实。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社会舆论监督并不是制度性监督,缺乏强制性,但由于社会舆论主要以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为手段,容易在社会中造成广泛的反响,这种反响本身作为政治资源输入政治系统又会对政府及其官员构成一定压力,从而影响政府行为,因此社会舆论往往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监督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制度性监督的不足。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一方面政府对社会舆论要加以足够重视,把它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和进一步鼓励新闻媒体与公民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合法权力。

第三,加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即领导干部既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又要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对于反腐败工作而言,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因为只有在头脑中杜绝以权谋私的观念,才能有效地根除腐败现象。

(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对权力腐败深恶痛疾,因此,应该说,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来同权力腐败作斗争,是我们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生命力所在。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我们反腐败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是腐败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对腐败危害的感受最真切,反腐败愿望最强烈;他们又是反腐败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也最高。我们只要坚决惩治腐败,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能增强人民群众反腐败的信心和斗志,就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能维护社会稳定局面,就能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反腐败的重点,把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全力宣传反腐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保证作用,宣传国家政府关于反腐败的方针、政策,宣传反腐败各项工作的动态和成效。

总之,权力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虽然它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我们党和国家,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齐抓共管,集体防范,定会避免那种所谓的因权力整体腐败而导致的“其兴也勃焉,共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我们的行政队伍定会更加廉洁,从而为我们现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提供更加纯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腐败权力行政
关注《行政与法》方式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米其林行政主厨的GENTLEL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此种腐败何时休
民营金融权力榜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