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的德育精髓

2015-08-19 03:36席颉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7期
关键词:流俗诸君宗旨

近日,给学生讲授蔡孑民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备课讲授之余,有感于先生对时弊认识之深刻,对学子热切之关注,走马上任,对北大革新之期待,时隔近百年,这篇用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古朴典雅的演讲,字字珠玑,仍振聋发聩,充满着文化智慧和道德力量。不仅没有过时,更需我们重拾其中的教诲,挖掘这篇演讲对当时现实的意义,甚至于当今教育的意义,都将大有裨益。

这篇演讲中心突出,结构明晰,脉络清楚。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引出话题,正文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如何进行内心道德构建,明确的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三点看似简易,但并非泛泛而谈,而直接就当时社会风气和北大疴疾提出,针对性很强,事关北大的未来,学子思想的纯正,社会民风的向善。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

当时的北大封建思想严重、官僚习气浓厚,毫无学术氛围,如一潭死水,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未消,上课时,官僚子弟带有听差,进教室行礼口称“请大人上课”,生发出一些诸如此类的有趣故事。北大学生选科学习多抱做官发财梦想,蔡先生劝告青年学子,如果倍加珍惜求学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就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就会敷衍塞责,将来必误己误国。

如今又何尝不是这样?求学功利化,学校行政化,办学保守化,文凭贬低化。现今“高富帅”们的读书学习生活和当时的纨绔子弟何其相似,读大学被戏称为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知识改变命运的命题已大打折扣,这种负面效应已经映射到中学教育,近年来,在商业大潮的影响下,多地出现高三学子拒绝参加高考的情况,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实际参考人数比报考人数少近百万,创历史新高,新的读书无用论正悄然抬头。《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阿诺·汤恩比曾在《文明受审》中写道:“物质力量俞强大,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洞察力与美德的需求也就愈迫切。”有人说“教育是诗意的栖息地”,套用一句广告语“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而今宗旨既乖,教育怎能培养出经世之才?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当能束身自爱,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混乱和无序。辛亥革命不彻底,革命果实被窃取,历次军阀割据、混战,致使当时的北京动荡不安。人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底线,令蔡元培痛心疾首。因此,他希冀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可谓语重心长。他力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意即进步修德,树立新道德新风尚。约定不赌博、不饮酒、不纳妾,成立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正当科学的消遣娱乐方式,培养他们的有益趣味。

反观今天的社会,有人直言,当下是一个人格严重萎缩,精神严重缺失的社会。人们只在乎自己,不关心他人;只追求物质刺激,不寻求精神慰藉;只关心当代,不关心未来;人们不讲诚信,不讲道德,只讲名利;面对正常的娱乐,缺乏热情;面对时代楷模、道德榜样,缺乏共鸣与珍惜。砥砺德行着眼于品行,呼吁当代学子为人光明正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抛弃“低俗、庸俗和媚俗”,忠诚于使命,不辜负美好时代,今日旧事重提,仍然意味深长。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

在此,他希望北大学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相互勉励,维护个人形象和北大的荣誉,共同进步。

席颉龙,教师,现居甘肃庄浪。

猜你喜欢
流俗诸君宗旨
略论汉语流俗词源
牢记宗旨 永葆初心 再铸辉煌
悼童老
晤橘
崔适《五经释要》的思想宗旨
文学作品中英国19世纪的社会流俗
恪守为民宗旨 忠实履职尽责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流俗词源的研究范围和意义
推陈出新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