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面对网络媒介的媒介素养研究

2015-08-22 12:05刘书生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青少年

刘书生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

网络媒介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而迅速发展。它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它自身的特征使得与传统的媒介有着巨大的差别。据CNNIC最新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达6.32亿,普及率为46.9%,10到19岁比例占24.5%。[1]而青少年正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的发展,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面对网络媒介的冲击时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判断力,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迷途。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其自身的思辨能力、鉴赏能力,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青少年误入歧途。

1 网络媒介

网络媒介是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文化,在网民和专业网络媒体机构的不断创造之中不断的发展。网络媒介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网络媒介的影响力正不断加大,使得网络虚拟世界开始成为人们的生存环境之一。网络媒介开始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

网络媒介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此讨论的网络媒介,即在虚拟世界中呈现的一切网络内容。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促使各种信息在网络中云集。主要包括:第一,把已有的信息通过网络技术传播;比如,电视新闻、报纸等。第二,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创造的新传播,网民也可以自传播;比如微博、网络术语等。第三,经由现实事件引发的网络潮流;比如“木子美”事件、“周老虎”事件等。

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以往信息由制作者向接受者单一方向的传播向接受者与制作者互动的转变,每个网民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从图1可以看出,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金字塔式的由上而下的层级传播,由金字塔变成了扁平的方式。在以往的媒介传播中,媒介掌握了重要的权限;而网络媒介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可以自由的几乎不受媒介的影响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的交流性远远大于以往的任何传播方式。

网络媒介成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在信息社会中,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各类信息组成人类的基本生活环境”[3]。传递信息的媒介成为人们周围的重要环境。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由于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和交流。虚拟世界呈现的媒介信息因此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接触网络媒介而认识世界已经成为普遍的认知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上网时间的增长,网络媒介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在网络媒介的影响下,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出现了虚拟世界的特征。

2 网络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在充分享受网络媒介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网络媒介 “双刃剑”的刺伤。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辨别能力不足时期,在网络媒介的冲击下,青少年容易误入歧途,对其生理、心理、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对其身体健康产生伤害。青少年接触网络媒介的主要途径是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长时间的上网运用这些设备,一方面直接导致视力下降;另一方面,缺乏户外运动容易产生抵抗力下降、肥胖等不良现象。部分青少年为了得到上网的机会,不惜从生活费中拿出钱来买手机、电脑等设备;处于长身体时期的青少年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身体素质受到影响。同时,有的青少年长期处于网吧里,在污秽的环境中身体受到极大的损害。

产生网瘾、网恋、网络犯罪等现象。面对虚拟的网络媒介,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时就产生了错误的行为方式。长期处于虚拟世界中的青少年缺乏自控能力,青少年过度依赖于网络。当青少年离开网络就表现出躁动不安、抑郁的现象,开始出现减少人际交往、甚至交往困难等情况,已经表现为过度依赖网络的情况。根据雷雳的调查显示网瘾青少年比例高达5.40%[4]。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成人世界的向往,现实世界受到父母、老师的阻碍导致他们在网络中出现网恋等这种畸形的产物。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犯罪场面给他们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青少年不自觉的模仿而导致自身走上犯罪的道路。

导致社会化不足。社会化是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一个过程。首先,青少年长时间游离于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角色不断发展,适应虚拟社会化;而同时,在现实社会的时间则会减少,对现实世界的角色领悟不充足,不能够实现现实世界的社会化。过度沉浸于网络中,青少年不能适应现实世界,现在出现的“宅男”、“宅女”就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其次,在虚拟世界中的角色由青少年自身喜好而定,并且变动性很强;而在现实世界,青少年的角色是由社会期待而定,一经确定不容易改变。长期处于虚拟世界的青少年在面对现实世界时容易产生角色混乱。“角色混乱和角色冲突导致人无法回答‘我是谁’‘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网络和现实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实行双重甚至多重标准,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交替出现不同性格特征”,“这些都影响建立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性。”[5]最后,社会化方向不确定。在以往的社会化过程中,施化者对于受化者具有过滤性作用,强有力的社会控制能够将不利于社会化的因素过滤掉保证受化者沿着符合社会需求的方面进行社会化。青少年处于网络之中时,网络的开放性和无中心性导致这种过滤不存在,各种因素都扑面而来,施化者在网络中不计其数、良莠不齐。虚拟世界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控制力降低,青少年社会化的方向不明确。

3 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分析

青少年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时期,判断能力不强,不能够分辨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当前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与媒介素养教育缓慢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还没有全面展开,在中小学阶段缺乏特别的媒介素养课程,与发达国家有加大的差距。

中小学媒介素养的缺失。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知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的缺失就少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在师范类院校缺乏专门的媒介素养类专业,直接导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缺失。当前中小学主要开展的“信息课”主要是学习网络和计算机相关的操作知识,没有媒介文化、网络伦理等,更没有教授相关的媒介素养理论。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材、教学大纲都导致青少年无法接受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在我国发展晚。在我国第一篇媒介素养教育论文是卜卫在1997年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当前主要是对西方各国的理论研究以及经验借鉴。虽然对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网络论坛等均有实证研究。没有形成具有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理论。不管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还是作为一个学科的一个课程目前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在大学的课程主要涉及的是传播学、新闻类等,没有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各个大学中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相关课程开展也不普遍。因此,目前应加快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创新。

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同度低。当前,社会对我国青少年教育仍然持有“以考试为目的”的态度,对于非考试科目则基本忽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里,考试都是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其他能力则放在了很低的位置。同时媒介素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广泛的传播开,有的人都未曾听说过媒介素养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即使“很多人肯定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因此拒绝接受媒介素养教育。”[6]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

4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媒介环境已广泛存在人们周围,在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增强其自身抵抗力是防止不良媒介信息对青少年侵害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对媒介环境的认识、辨别、参与能力,充分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减少因自身的不成熟而陷入媒介误导的现象发生。

让青少年理解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与联系。青少年不能明确的区别媒介世界不等于现实世界。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让青少年明白媒介虽是客观传播信息,但也是有目的的传播现实世界的信息;媒介世界的建构是出于意识形态、商业等目的而建构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得青少年避免被媒介世界所误导,特别是西方媒体根据青少年心理特征而制作的意识形态作品,从而使青少年保持清醒的头脑免受媒介的负面影响。

提升青少年辨别媒介具体内容的能力。青少年对变化万千的网络媒介内容必须拥有必要的辨别能力。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深入青少年内心,让其明白什么是权威消息、什么是高尚的文化等等。通过“强调对青少年价值观和信仰指导”“共享网络价值观,网络态度来表达网络生活”[7]。在网络中,青少年不被网络谣言、低俗网络文化导向所误导;青少年在吸收网络信息、文化时具有免疫力,免受不良文化的侵蚀。

提升青少年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充分使用媒介,而不是因为媒介的弊端而与媒介彻底隔绝。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高,在面对海量网络文化时能够拾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和文化。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一方面可以对媒介有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明白媒体的运作原理充分吸收对自身有利的文化与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获取、制作、传播信息与文化,培养相关的媒体人才。

5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网络的日新月异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不断提出要求。我们应当循序渐进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快速的展开。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可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几个方面展开;媒介素养教育不能用过去的呆板的填鸭式教育进行,充分发挥媒介自身的优势调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性。

5.1 校园内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最主要场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对青少年有直接影响。在学校内,学校采用权威的教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进行渐进式的培养,青少年逐步掌握媒介素养知识;聘任专业的媒介素养老师对青少年授课,通过老师的权威和方法使得媒介素养进入青少年内心;安排科学的课时,既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时学习了媒介素养知识;科学的授课方式,采用媒介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得青少年在课堂之中明白哪些行为是可取和不可取;等等。

彻底推行素质教育,提升青少年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是以提升人的基本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8]。教育行政部门改变学校唯“分数”、“升学率”的现状,要求学校把媒介素养教育真正的重视起来。通过推行素质教育,从重考试到重能力转变。一方面,避免学校将为了“升学率”把媒介素养课程占用,坚决反对把媒介素养课程的时间用在其他科目上。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媒介素养的作用。青少年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以充足的知识文化为后盾,就能充分发挥媒介素养的作用。

5.2 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深入研究

科研机构深入研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国情。从介绍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到形成我国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经验,形成一整套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制定媒介素养教育规则,完善教育手册;编纂适合我国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适用的媒介素养教材;培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所有转变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唯有观念转变,实践才有到位的可能”[9]。探索网络时代的教育指导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教育方式。研究机构对中西部媒介发展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对不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案,做到因地制宜。

5.3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加大宣传

对青少年家长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增加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力度,在家庭中形成媒介素养的习惯。通过家长会、社区宣传等方式,让家长明白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力度。一方面,家长在家里对青少年接触网络文化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不管在入学前还是入学后家长都可以把自身的媒介素养知识传授给青少年。家长懂的媒介素养知识保证青少年在家里的时候所接触的网络、媒介素养知识均是正确的。

大力宣传引起全社会对媒介素养教育都重视。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手段,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风气,社会中的大多人都掌握一定的媒介素养知识。一方面,通过宣传让人们懂得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不仅减少成年人传播不正确的文化而且也抵抗境外不良媒介对普通大众的诱导;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都形成重视媒介素养的风气,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下也能够更容易的学习、掌握媒介素养知识。

[1]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Z].2014,7.

[2]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12(2).

[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4]雷雳.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心里发展与教育,2010(5).

[5]曹清燕,任晓蛟.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德育关切[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5.

[6]王倩.媒介素养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

[7]张茂聪.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1).

[8]段宝霞,赵呈琛.也谈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人本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

[9]徐文松.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学月刊,2008,2.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