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酿造“甜蜜”产业

2015-08-23 06:17陈荣景
当代陕西 2015年6期
关键词:黄龙蜂箱养蜂

文、图/陈荣景(本刊记者)

黄龙酿造“甜蜜”产业

文、图/陈荣景(本刊记者)

培育蜂农1200余人,实现年产值3700万元,黄龙蜂蜜正“甜美”着老区群众的好日子。

5月13日,在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蜂槐庄园”办公室,90后大男孩李玉亭正忙着回复手机微信上一笔笔商业订单,他“朋友圈”中热销的产品,是父亲李海成饲养的300箱蜜蜂所产的土蜂蜜。

因腿疾不能打工、种地,嚷嚷着让儿子考出山沟谋生的李海成,2012年初,依托家门口的山林资源发展养蜂,短短3年,从一个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特困户成为年赚30万元的产业大户,忙不过来,他只好喊回儿子一同经营这项“甜蜜事业”。

近年来,黄龙县把蜂蜜产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精准扶贫到户的一项重要抓手,培育蜂农1200余人,实现年产值3700万元,黄龙蜂蜜正“甜美”着老区群众的日子。

扶贫酿出“甜蜜事业”

家住海拔1800米的黄土高原山区,李海成从没想到过,他能依靠大山盖起农庄,开上别克轿车。

一方面,作为全国八大防护林区之一,黄龙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0%,是黄土高原上山清水秀的“陕北明珠”;另一方面,山大沟深、工业薄弱、资源匮乏也使黄龙陷入生态强县与经济弱县并存的窘境。

“作为防护林区,黄龙县不能招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地广人稀的高原也不具备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条件。”黄龙县县长任高飞认为,想要挖断穷根,带领老区群众脱贫致富,需要着眼于绿色产业,将良好生态变为可利用资源。

然而从何做起呢?以马蹄掌村为例,55岁的李海成在村中已算年轻,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青壮劳力流失使得一些农业产业在某些乡镇无法大规模推广,产业不具备规模,价格无法提升,扶贫增收遭遇尴尬。

县上组织调研,发现不少贫困户家中有养蜂习惯。黄龙山中野花繁多,腿脚不便的李海成20年前起就在房前屋后养育土蜂取蜜食用,这让县里找到扶贫致富的突破口。

2011年起,黄龙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提出发展蜜蜂养殖产业,相继出台实施意见和五年规划,在畜牧局下设养蜂试验站统筹技术和推广工作,县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100万元采购蜂箱免费发放给养殖户,为养蜂困难户提供小额贴息贷款。

扶持资金量看似不大,却真正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63岁的王淑杰是崾崄乡旗杆庙村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她和丈夫靠吃低保度日。养蜂产业在全县推广后,养蜂试验站工作人员拉着一车蜂箱免费向王淑杰发放,通过培训让老人逐渐掌握养蜂技术。

“一个蜂箱折合资金200块,每户发放100箱,政府的硬件投入不超过2万元,蜂农照看得好,一箱的平均产蜜量在30斤,一斤市场价格40元,一年下来少说也有数万元收入。”养蜂试验站站长张冯斌介绍,养蜂占地面积小,劳动强度低,通常一个40岁左右的壮年劳力可以看护300余箱蜜蜂,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都能够饲养,蜜蜂采食花粉,不用饲料、不用打药,每年会自我繁殖,政府扶植,蜂农养蜂成本低微,群众饲养意愿高涨。

自2012年试养30箱土蜂后,王淑杰摸到门道,夫妻二人把蜂箱增至100箱。去年10月花期结束后,收割的土蜂蜜由于营养价值高,被县城人抢购一空,年收入一跃达6万元,不仅摘掉了特困帽子,也不用为念大学的女儿学费发愁。

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坚持科学规划,项目带动,推进养蜂示范户培育,发展土蜂养殖50230箱,建成标准化养殖场21个,合作社5家,年产蜂蜜753吨,实现养蜂农户人均增收近1万元。

“土专家”吸收洋经验

66岁的吴桐礼是三岔乡申家塬村一户蜂农,2011年开始养蜂时,他兴致勃勃一口气从试验站要来100箱蜜蜂,打算搭上这趟致富“快车”。

“陕北冬天太冷,蜜蜂死了大半。”吴桐礼备受打击,开始怀疑家乡是否合适养蜂。他查阅资料,发现全国蜂业发达的地区都在南方,海南、福建、湖南、湖北,高纬度地区由于只有一季花期导致产蜜量不如南方,市场对陕北蜂蜜的认知度几乎为零。老吴打算把蜂箱退回养蜂站,老老实实种地。

“海南、福建地区大多饲养的是意大利进口蜜蜂,虽然它个头大,产量高,但病害率也高。黄龙推广的是本地土蜂,好饲养,营养价值高,土蜂蜜市场价远高于意蜂蜜。”张冯斌介绍,黄龙县境内雨量充沛,三季有花,采蜜期可从4月一直持续到9月中旬,全县林区面积2000余平方公里,适宜大规模饲养土蜂。

为帮助蜂农坚定养殖信心,县里提出“走出去、迎进来、多交流”的发展思路。一方面派遣畜牧局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全国蜂产业技术交流会及产品高峰论坛,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先后邀请中国蜜蜂研究所专家李建科、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会会长周冰峰等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到黄龙现场指导蜂农养蜂。

“一周最多能听三堂课,专家下地手把手教我怎么查看病虫害、怎么照看新蜂王。”老吴终于弄明白,不是陕北冬季蜜蜂无法越冬,是因为自己防潮保暖措施不够。在专家指导下,他边学习边摸索,重新养殖起土蜂,2014年,吴桐礼收割蜂蜜2000余斤,销售收入超10万元。

很快,黄龙县一批“土专家”应运而生。圪台乡64岁的王昌银老人从20岁起就开始饲养土蜂,自从大规模养殖后,他成了远近驰名的“蜂王”。

除了懂得防治病虫害,王昌银对土蜂养殖的规模化也有独特见解。他认为县里推广后,整村人一哄而上的饲养方式会损害蜂农利益。“动物都有地盘观念,这个地点的花只够一群蜜蜂采蜜,非养上两群,蜜蜂会斗得两败俱伤。”

结合“土专家”和洋经验,黄龙县养蜂站人员最终规划出一套合理的产业布局。

“根据县内蜜源分布,县里规定每个饲养基地需相隔三平方公里范围,同村同一地点不允许过度放蜂,避免蜜源紧缺。”王昌银介绍,虽然不能同一地点放蜂,但同村蜂农可以把蜂箱拉到相应区域,不影响饲养。据悉,黄龙全县林业资源能够容纳8万箱土蜂养殖,目前发展远未达到饱和量,产业的壮大还需培育更多懂蜂、爱蜂的“专家”型产业户。

多产融合增效益

养蜂喜获丰收的吴桐礼怎么也没想到,小小土蜂带给他的财运远不止是一桶桶清香的蜂蜜。与洛川县紧邻的黄龙县也是苹果产业十分适宜的种植区域,虽不如洛川苹果驰名,但黄龙苹果正紧追慢赶在市场上打响名头。

由于养蜂业劳动强度较低,吴桐礼和老伴在饲养100箱土蜂的同时,还种植有十亩果园。以往每到4月份苹果花开,老吴需要请工人来人工授粉,这是一笔不低的费用。

“现在可省下这笔钱,蜜蜂采蜜的同时也给苹果授粉。”通过专家指导,老吴认识到苹果是一种典型的虫媒花,需要由昆虫授粉,昆虫授粉的果树产量能提高15%以上。在进行果园养蜂试验后,2014年10月,老吴家的苹果比往年多收了近千斤,苹果的个头也明显增大。

这一试验的成功,给老吴招来了后续收益。由于临近洛川,不少洛川果农慕名登门求租蜂箱为自家苹果授粉,蜂箱租赁一时供不应求。一个蜂箱以每月300元到500元不等的价格租出,既增加收益,又为本地农业做出贡献。

“蜜蜂作为‘农业之翼’,它授粉的农作物会大幅度提高产量,在欧美国家许多蜂农租赁蜂箱的收入远远高于收割蜂蜜的收入。”张冯斌介绍,由于我国蜜蜂养殖产业还处在低级阶段,授粉没有作为衍生行业单独成型,但可以预料,这是黄龙县蜜蜂养殖产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养蜂不仅为全县农业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也为旅游业增添了亮点。

5月15日,记者来到石宝镇郑家沟村看到,山坡前富有陕北风情的民居排成一排,不少游客前来踏青,一些游客正围绕着手提蜂箱的蜂农抢拍照片。对来自城市的游客来说,养蜂是个稀罕事儿。

这家农家乐的创办人王联合告诉记者,由于村子靠近县城交通相对便利,去年起萌生了开办养蜂主题农家乐的想法。为此,他找来三户村民合作,一起经营这一排农家乐。

“屋里吃农家饭,基地看养土蜂,商店里可以购买蜂产品,游客有吃有玩非常高兴。”凭借这门生意,王联合和村里开起农家乐的村民赚了个盆满钵满,去年旺季,他的几千斤蜂蜜被游客抢购一空。

赏黄龙生态美景,品正宗土蜂甜蜜成为黄龙县旅游的一张新牌。2015年5月1日当天,黄龙县老窝子蜂场、油坊窑蜂场成了旅游热点。

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黄龙县开始筹备建设一座投资500万元的蜂蜜加工厂,并积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加快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让黄龙土蜂蜜形成品牌赢得更大市场,实现“十二五”规划6400万元年产值目标。

黄龙县蜂农展示中华蜜蜂蜂箱饲养技术

猜你喜欢
黄龙蜂箱养蜂
养蜂振兴待后生—拜读张莉代表建议有感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等价转化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蜂箱设计
雪舞黄龙
一罐蜂蜜
悬崖上的蜂箱
黄龙河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