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指引抗战胜利的光辉著作

2015-08-25 11:40李角榆
群众 2015年7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毛泽东

李角榆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回想70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多数中国人想到的可能是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刘老庄激战、“密苏里号”受降等许多历史场景和事件。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那篇指引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光辉著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关于抗日战争,很多人急于有个结论性解释,国民党亲日派“亡国论”和亲英美派“速胜论”很有市场,甚至共产党内也存在许多模糊认识。而对于打一场持久战,绝大多数人既没有深入地论证分析,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手握毛笔,在延安的窑洞里奋笔疾书,写下了这篇17000余字的《论持久战》。

77年后的今天,对照八年抗战的历史轨迹,再来细细研读《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历史事实和毛泽东的预言是多么惊人的相似!决定一次战斗胜负的基本要素是敌情、我情、战场环境,如果是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还要考虑它的正义性。毛泽东就是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的,他指出,从战争的力量来看,当时的日本虽然是一个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强国,但是它是建立在先天不足的国力基础上的,发动的是一场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虽然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是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中国当时虽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方面都不如敌人,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而且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随着战争持续进行,还可以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正义力量的支持。从战争的进程来看,由于日本军力超强,在开始阶段战场形势将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对于中国来讲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随着战场扩大,日本后续力量投入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而中国抗日力量逐步被广泛发动与组织起来,力量此消彼长将达到暂时的平衡,即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争持续推进,日本的优势逐步被消耗而劣势开始扩大,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再加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抗日战争将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最后以日本战败而告终。

《论持久战》一经发表,立即引起高度关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时,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将《论持久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1939年,《论持久战》英文版发表后,它的影响迅速扩大到国外,被许多军事专家评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历史已经证明,《论持久战》的主要价值在于指明了抗战的正确道路,增强了胜利的信心,是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论持久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解决战争问题的经典著作,不仅对世界军事领域如何解决以弱胜强问题有着深刻的启示,而且对于指导人类科学地探究未知领域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启示之一:深刻揭示了分析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论持久战》像教科书一般,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典范。首先,要注重正义性。分析研究任何事情,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去考量,确保它是正义的。具体来讲,就是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一般规律,符合基本的伦理道德,要合理合法。否则,方法再正确,从长远来讲都将以失败而告终。就像文中提到的那样,尽管当时日本的军力非常强大,但是其发动的是一场反人类的侵略战争,因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必然失败的结局。其次,要注重系统性。在分析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的原因时,毛泽东先把国内情况看作一个大的系统,指出是组成这个系统的多个因素即全国人民、各个党派、所有军队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又把国内情况看作一个子系统,从国际方面和敌国方面分析对抗日战争有利的积极因素,从而得出可以打持久战的结论。因此,分析研究问题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准确地考察相关联的各个要素,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考虑,搞清楚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盲人摸象、顾此失彼。再次,要注重动态性。从《论持久战》关于作战力量和战争阶段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系统要素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分析研究问题必须客观地看待各个要素的动态变化和主、次要矛盾的对比转化,善于运动地、联系地看待问题,时刻抓住主要矛盾,而不忽视次要矛盾。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

启示之二: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可知论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认为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即世界是可知的。马克思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提出可知论,从理论上解决了世界可知性问题。毛泽东以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为素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对战争进程及其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预判,得出了与历史事实完全一致的正确结论,用鲜活的社会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可知论的正确性。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社会发展或者个人成长中的一些重大事情,都可以提前进行预测分析,然后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避免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这一启示的重大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大到对宇宙未知领域的探索,小到一次科学实验;大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小到投资项目实施;大到人生成长计划,小到一次竞选或比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实现路径和结果进行分析预判,那将会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少走弯路。

启示之三:大大增强了人类探究未知领域的信心。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不够充分,辩证思维发展的不够深刻,也没有找到沟通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因此不可能真正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从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到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等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都是典型的不可知论者,应该说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不可知论一直占居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可知论的问世,尽管让人类看到了探究未知领域的曙光,但是也没有让这种格局发生根本改变。随着《论持久战》横空出世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毛泽东用铁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世界是可知的,彻底批判了不可知论的错误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持久战》为人类指明了认识客观世界的正确道路,极大地增强了探究未知领域奥秘的信心。

道可道,非常道。尽管《论持久战》为我们揭示了分析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生搬硬套或者纸上谈兵,必须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宇宙的变化有其内在规律,社会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人的成长也有其内在规律,只要我们按照《论持久战》提供的一般方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然后再用来指导实践,就可以把握其中的基本规律,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毛泽东
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