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缘何越扶越贫?

2015-08-25 17:56伊一芳
群众 2015年7期
关键词:贫困县管理机制贫困地区

伊一芳

近年来,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前所未有,但在一些地方,投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一些扶贫项目不接地气、不做周密的计划,只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有农民甚至反映:扶贫项目,搞啥亏啥,农民都怕了。

应当说,随着国家和各地扶贫济困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种各样的扶贫项目越来越多,惠民政策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一些扶贫项目让农民感到害怕,一些贫困地区走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甚至一些地方出现越扶越贫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其实,早在2014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就提出了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等,这对解决当前扶贫领域的各种问题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有助于消解一些地方的“戴帽炫富”怪象。现实中,一些贫困县脱贫以后不愿意摘帽,或者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究其原因,就是为了背后的利益,这也暴露出官员考核机制亟须“补漏”。因此,只有从制度上加以完善,不断健全贫困县的考核机制,严格按照程序申报、审批,并实施动态管理,同时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从源头堵住漏洞,才能让“贫困县”找回制度初衷,造福它本应造福的贫困群体。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可以让扶贫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以往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大都是政策一出台,覆盖的是整个贫困地区,缺乏具体针对性。这就导致了评估扶贫效果时,从整体上看,貌似很有效率,成效喜人,涌现出许多产业甚至大户,按人头一平均,每人都平均增收了不少。但若细究,那些最贫困的、最需要扶的,往往没有得到多少益处。而精准扶贫的思路,就是杜绝花架子,避免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就是为了集中有限的资金,用到最该扶持的人群身上,实现政策的初衷,做到“扶真贫”。

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能够防止扶贫资金沦为“唐僧肉”现象。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如何用好管好,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扶贫资金在一些地方被“揩油”和“打劫”,个别干部甚至将“扶贫助困”变为“劫贫济私”,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防止扶贫资金被乱用,就必须从完善制度和加强监督两个方面发力,建立扶贫助困资金流入流出的透明化机制,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公示制度,引入第三方加强监督,增加动态审计、随机审计,及时曝光和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扶贫专项资金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贫困县管理机制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山西省58个贫困县产品将陆续走进84所高校
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山西已实现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