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于明星

2015-08-28 17:50于明星
群众 2015年5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教育

于明星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事关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方面探索突破,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走出一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先后成为全省首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全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并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认定,其教育改革成果和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探索教育新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淮安区全力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命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校有特色、校长有思想、教师有风格、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愿景引领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四个方面加大重视程度,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更加注重提升管理效能。开展“互学互教、共进共赢”活动,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倾心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增强广大校长“在工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工作”的协作意识、主动意识、卓越意识,最大限度释放全体教师“我要工作,我要干好工作”的内在潜能。二是更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为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坚持以国家级和省、市级专业培训为基础,以区级、乡级和校内培训为补充,强师德,增师能,挖师潜,展师艺,引导广大教师像于漪那样更有责任,像李叔同那样更具智慧,像李吉林那样更爱革新。三是更加注重构建“四声”校园。深入打造“四声”校园:让学校铃声响亮,开齐、开足、上好各类课程;让学校书声朗朗,为孩子营造善学乐学的氛围;让孩子们笑声多多,每天高高兴兴上学;让孩子们运动声高昂,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真正把健康快乐还给孩子、把兴趣爱好还给孩子、把自主合作探究还给孩子,实现“全面解放”。四是更加注重培育特色学校。目前有59所学校获得省、市级特色学校荣誉称号,泾口第二中心小学还跻身全国诗教工作先进单位之列。

近几年来,该区着力整体提升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创新实施教育教学协作片模式;构建“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和“经验课堂”模式,课改成果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打造“学总理、学新旅、学红军”红色德育品牌,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从四个方面着力,强化校长队伍建设

如何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如何真正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如何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人生出彩,就一所学校而言,关键取决于一校之长。近年来,淮安区针对本地区教育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校长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重点围绕“培、选、带、帮”四字着力,不断探索中小学校长培养、选拔与任用的长效机制。

“培”,即抓好日常培养。大力营造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的宽松氛围,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千方百计为教师成长指路子、压担子、授招子、搭台子,“逼”他们从队伍中脱颖而出。“选”,即组织选拔考试。定期开展中小学校长公开选拔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试与面试相结合、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筛选方式,从基层教师队伍中选拔出好干部、真人才,不断充实后备干部人才库。“带”,即培训带动提高。通过名校挂职锻炼、专家跟陪指导、业务进修培训等渠道,多平台、多方式、全方位提升人才库中“准校长”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为其插上“隐形的翅膀”。“帮”,即跟踪帮扶指导。对“准校长”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定期考核,择优任用。“准校长”转正后,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扶上马,不松缰,护全程”。

目前,该区有90%以上的乡镇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校长来自后备干部人才库,推动了全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大面积大幅度提升,这一经验做法曾被《中国教育报》头版推介。

用好现代教育手段,推进教育信息化,缩小教育服务差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在办学条件“硬实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要提升办学水平“软实力”,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由此,才能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淮安区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后,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一是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紧扣教育部义务教育“改薄”新要求,按照全省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统筹兼顾,整合资源,以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为重点,加快建好“三通两平台”,建成学校视频教室(会议室),全面完善相关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二是开设“直播课堂”。依托教育信息网络平台,借助区域内名校优质资源,打造“直播课堂”,常态化组织区域内外名师开课,面向全区中小学校现场直播,让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名师讲学授课,实现与名师面对面。三是组织视频研讨。根据各年级、各学科教学进度,适时组织校际之间开展教育教学同步视频研讨活动,打造互学共进共同体,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四是建立教学资源库。建立区域教学资源库,通过教育信息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存共享,让不同年级、不同级段、不同学科教师随时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常态课的“含金量”。

目前,该区借助教育区域网平台,已建成区级教学科研基地、师资培训基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城乡教育迈上“管理水平一样高、师资素质一样优、教育质量一样好”的均衡发展快车道。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破解择校热难题,提升教育共建水平

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全国大多数地区而言,“上学难”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矛盾依然突出。在基本实现校际之间“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的情况下,师资不均衡现象成为当前“择校热”的第一推手。为此,淮安区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推行校长流动、实行教师支教等方式,促进优质资源流动,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一是推进教育发展集团化。集团的组建原则、发展方向、人员管理、经费保证、资源配置等均有长期规划和具体措施,运作过程中力求做到“三个一致”,即:办学方向一致,人员权责一致,绩效考核方式一致。目前以名校为核心层,先后组建了3个学前教育集团、3个小学教育集团和4个初中教育集团。二是建立校长流动任职制。通过落实任期目标责任制,规范评估校长流动任职行为,避免“打和牌”,做到符合条件的流动,不称职的或降或免,决不“挪窝”平调,真正把“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任用机制落到实处,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提高校长与任职学校的匹配度,避免“拉郎配”,统筹兼顾,推动校长到合适的学校流动任职。三是实行教师支教制度化。打破传统的教师校属身份的管理模式,所有教师在全区范围内统一管理。根据薄弱学校的实际需要,开展“补教”、“智教”、“资教”等多形式支教,努力让受援校受益最大化。同时,以支教教师为纽带,支援校和受援校结成“友好学校”,支援校定期组织业务骨干到受援校开专题讲座、上示范课、搞学术沙龙,促进受援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近年来,该区不断加大交流互学力度,仅2014年参加交流任职的校长、支教教师就达522名,带动了薄弱学校和名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淮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学校推介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