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课堂”共出精彩

2015-09-02 18:50叶再新何裕贵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思源导学共生

叶再新+何裕贵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理论。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从微观层面讲,教育生态包括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还包括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红安思源实验学校以此为基础,创建出以“四三三四”为载体的“共生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积弊。

“共生课堂”是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的课堂教学主张。它认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现课堂教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共生境界。红安思源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思源学校”)的“共生课堂”以“四三三四”教学模式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共生。

一、基本构架

“四三三四”具体指坚持“四个原则”,运用“三个工具”,把握“三大板块”,落实“四大环节”。

“四个原则”指知识技能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知行合一的课堂;生生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师生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教师能得到专业成长的课堂;课堂内外共生原则——共生课堂必须是有延伸性的课堂。

“三个工具”是共生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载体,具体指导学案、小组建设和管理评价。导学案是共生课堂教学的路线图,小组建设是共生课堂的基本实施单位,管理评价是共生课堂的助推器。

“三大板块”是就教学结构而言,具体指课前师师共生完善导学,课中多维共生促进练学,课后生生共生巩固延学。第一个板块基于导学思维下的师师共生,关注课堂内外的教师学习共生;第二个板块指课堂学习中师生(生生)之间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三个板块基于课内与课外共生,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的课后拓展延伸。

“四大环节”是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具体指预习存疑、交流质疑、展示释疑、巩固拓展。

预习存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围绕导学案的要求自学文本,理解文本中最基础、最显性和最能消化的知识,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做记号。这一阶段要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交流质疑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疑问。首先,学习对子之间互相汇报自学成果,提交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如果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准备提交给小组讨论。小组内的合作学习,一是集体讨论导学案上预设的问题,二是组员提出生成的问题并讨论。本组解决不了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提交给教师。

展示释疑时,教师整合收集的共性问题,让各小组领取展示任务。小组长依据组员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展示时,教师要注重倾听,不到关键时刻不干预。

巩固拓展既是对当堂知识的检测反馈,又是在学生认知起点上的拓展延伸。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内外共生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策略

2012年,思源学校采取整体联动、强势推进的策略推行共生课堂模式。

1.更新理念强势推行

暑期集训时,思源学校召开了课改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共生课堂必须全面推行,教师必须全员参与。会上还印发了《红安思源实验学校“共生课堂”实施方案》,明确了共生课堂的实施步骤。

集训期间,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共生课堂的基本理论,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介绍课改名校的经验,组织教师观看课改示范课。两天的操作体验式培训,让教师了解了共生课堂的核心理念、美好愿景以及基本的操作方法及流程,打消了部分教师不想改、不愿改的念头。

2.建立模式稳步推进

开学前两周,围绕小组建设工作,学校对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了三次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课堂流程与操作。学校要求各年级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编制导学案,统一课堂操作流程。

两周下来,师生慢慢适应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个别教师迫于课改压力,表面上支持课改,背地里仍然“满堂灌”;二是大多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无所适从。

针对教师出现的问题,课改领导小组决定采用示范引领的方式解决:选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骨干教师上共生课堂研讨课,课后组织教师集中研讨,弄清共生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开展。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校一方面请做得好的班主任介绍经验;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做得好的班级参观学习,亲身感受。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师对共生课堂的教学环节更加明晰了,逐渐能轻松熟练地操作;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热烈,但太多太乱,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教师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导学案设计程式化,质量不高,容量失当,不能真正起到导学作用。课题组再次深入课堂调研,发现症结在于教师的导学案设计不科学,掌控课堂的能力不强。于是,课题组认真总结、提炼出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即集体讨论,分解任务→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初案细化,形成定案→实践反思,形成补案。同时,引导学生在交流展示时多倾听,有选择,不重复;要求教师要宏观地驾驭课堂,不能置身事外。

经过半年的实验,课改的效果初步显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面对部分学生新鲜感的消退,不少教师束手无策。

课题组通过调查,很快找到了原因: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缺乏激励性。课题组及时引导教师对前期的做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发现了许多好“点子”。同时,学校和班级也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每班每月评选一个“优胜学习小组”,颁发流动红旗,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每班每月评选一个“展示之星”,学校在每月第一次升旗仪式时集中表彰。

除加大对学生的评价力度外,思源学校还加大了对教师的评价力度。学校结合期中测试情况,召开共生课堂推进会,分析、总结工作推进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邀请六位不同学科的课改名校一线教师对课堂进行诊断,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制定了《红安思源实验学校共生课堂评价标准》等,用于指导课堂教学行为。

3.完善体系快速提升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共生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思源学校的教学新常态。又一个问题凸显出来:长期印发导学案成本高,学校经济负担很重。

课题组经过反复研讨,认为导学案作为一个载体,在课改初期对转变师生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的最大价值不是作为实体的纸张,而是其背后的导学思维。所谓导学思维,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始终以如何学为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用问题串联的方式,配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分层设计,形成最终的导学案。导学思维包含几个基本要素:基于学,分层设计,问题串联,学习方法指导。在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件,把导学要求传递给学生,达到导学目的,而不必完全依赖于纸质稿。于是,从本学期开始,基于导学思维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替代了纸质导学案。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并未影响导学功能,却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成本。

随后,学校又陆续出台了《教学评价体系及奖励办法》《课堂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等,促使共生课堂日趋成熟,课堂操作更加规范。

共生课堂,让思源学校充满活力,让师生在这里收获成长的喜悦。

(作者单位:红安思源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思源导学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My Dreams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