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独走向坚强

2015-09-02 19:07黎江涛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芦苇荡鸭子小康

黎江涛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草房子》。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境败落,被迫与父亲到遥远的地方牧鸭的故事。杜小康是独生子女的代表,理解这个人物形象对于语文学习和学生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杜小康的四句话,揣摩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情境,体会人物的无奈和茫然

“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作为“红门”里的独生子、油麻地小学的班长,杜小康不仅学习好,生活一直也很优越。然而,船一翻,爸爸一病,杜家家道中落,杜小康失学了。为了走出家庭困境,他被迫陪爸爸去芦苇荡养鸭还债。船离开岸边不久,杜小康说了这句话。这句话暴露出他内心的“无奈和茫然”。

赏析人物语言,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原著,让他们了解杜小康生活状况的前后变化。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默读一、二两段,弄清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原著,谈谈放鸭前的杜小康生活情况怎样?学生有的介绍说,他家开着杂货铺,不愁吃穿;有的讲述他有一年四季的衣服穿,有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有的补充说他娇贵到冬天戴口罩保护白嫩的皮肤,他小学一年级就有了一根皮带,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他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从中看出杜小康怎样的性格特征?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杜小康的无奈和茫然。

二、比较语言,揣摩人物的孤独和理性

“我要回家……”

在茫茫的芦苇荡,杜小康和爸爸的语言交流越来越少。他没有朋友,只能和鸭子们作伴;他没有书读,常会想起红门以及那里的一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要回家……”这句梦话释放了他心中深埋很久的“孤独和胆怯”。

这是杜小康第二次说“我要回家”,但其中包含的情感与第一次有所不同。如果说第一次这样说表达出杜小康的无奈和茫然,那么这次释放出的是孤独和胆怯,然而这种孤独和胆怯中多了一份在经受生活磨难后的理性,少了出发时的那份任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这两句话,同中求异,披文入情,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师先让学生找到描写杜小康孤独的段落,画出描写杜小康孤独的句子。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些句子:“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教师让学生把句中的“杜小康”“他”改成“我”,把“他们”改成“我们”,置换角色进行朗读,思考父亲就在身边,杜小康为什么还如此想家,为什么还会感到孤独。通过朗读分析,学生逐步认识到,失学后的孤独寂寞、陌生的环境、离家想家和无人交流的孤独痛苦等无情地折磨着杜小康,他承受了同龄孩子不应该承受的生命之重;产生这样的心理,不是因为他软弱,而是压力过于强大,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接着,教师用PPT展示想家的两句话,让学生比较两句话的文字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了两点:一是第二次没有说“不去放鸭”,要“上岸”;二是这一次不是清醒时带着哭腔说的,而是梦中“哇哇大哭”出来的。把这两点放在一起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杜小康此时想家的程度比离岸时更深了,但经过了生活的磨难,他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得理性了。

三、品读关键词,感悟人物的从容与镇定

“还是分头去找吧。”

天有不测风云。当鸭子一天天长大,父子俩一天天看到希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几乎破灭了他们的梦想。那天午后,暴风雨吹开了鸭栏,吹散了鸭子。父子俩东追西赶,临近天黑时,虽伤痕累累,精疲力尽,却还有十几只鸭子没找回来。父亲让杜小康“进窝棚里歇一会儿”,他自己去找。杜小康说出了这句话。这句话显示出一份责任,一种担当,说明杜小康完成了心理的剧变,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引导学生体悟出这种情感,需要抓住“分头找”这个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分头找”意味着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想到:在茫茫的芦苇荡,人很容易迷失方向;芦苇丛中可能有蛇,或者其他容易伤害人的动物;芦苇中有很多沼泽地,人有可能陷进去,等等。学生进一步想到,杜小康已在芦苇荡里生活了很久,这些危险他都知道,但他仍然主动提出分头去找,可见他的心智已趋于坚强。

接着,教师配乐范读第38-48自然段,让学生画出相关句段,印证阅读猜想。大部分学生关注到了第48自然段:迷路后的杜小康没有惊慌,他平静地以地为床,以鸭为伴,以“白嫩的芦苇根”为食,思念着母亲,想着伙伴,倦极而眠。此时的杜小康没有恐惧,没有眼泪,显得镇定而坚强。“此情此景,可用什么词语来描述杜小康的形象?”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学生思维极其活跃,找到了“从容、处乱不惊、镇定自若”等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含义,确实是提升学生品读能力的好方法。

四、诵读关键句,品味成长的骄傲和自豪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经过辛勤的劳动,漫长的等待,鸭子终于下蛋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啊!杜小康这几句语无伦次的话,包含着骄傲,包含着极大的幸福和喜悦。这是饱经磨难又满怀希望的人,在希望达成后情感的自然流露。

个性化的语言是捕捉人物心理的重要抓手。教学中,教师通过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杜小康自豪喜悦的心情,感受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师:说这句话时,杜小康是什么心情?

生1(朗读之后):喜悦,高兴。

师:他为什么这么激动?

生2:这是杜小康养的鸭子下的第一枚蛋,他很自豪,很骄傲。

师:手捧着蛋,杜小康最想说什么?

生3:可以回家了。

师:这次想回家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4:这次想回家是一种快乐的情绪,是成长的骄傲和自豪。

师:当想家变成了一种甜蜜又温馨的盼望,想家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文中的四句话由表及里地揭示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我”是杜小康,杜小康即是“我”。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磨难,只有勇于面对,才能获得成长的愉悦与自豪。

感受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要任务。《孤独之旅》中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给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造成了困难。教学中,教师独辟蹊径,用主人公杜小康的四句话为抓手进行分析,水到渠成地突破了教学重点,让杜小康的形象鲜明地立在了学生心中,感染着学生,启迪着学生。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芦苇荡鸭子小康
芦苇荡里的鸟儿
我家的小康
芦苇荡
我家的小康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三回 柳宝怡精修致和堂 阿庆嫂送药芦苇荡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