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的应用研究

2015-09-03 10:46吴本春于妍邵明亮
中国疗养医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评量神经内科入院

吴本春 于妍 邵明亮

心理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的应用研究

吴本春 于妍 邵明亮

目的 分析讨论心理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人民医院2013-09—2014-02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4-03—09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0例,设为护理干预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入院介绍、饮食护理等;护理干预组自患者入院以来全程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即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提供相关资讯信息、重视患者的情感和社会支持、合理地处理患者消极情绪以及加强健康知识学习等。应用症状自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分别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进行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存在轻微的焦虑心理,通过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神经内科患者的焦虑症状、有效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神经内科;心理状况

心理护理干预现已成为医院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并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得到发展。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病人的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这种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础上,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志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神经内科患者大多有焦虑、抑郁、失望等悲观情绪,加上需要长期治疗,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以前在神经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较为缺乏,临床上基本是靠习惯或者经验性地开展,不能有效地提供相关情感和社会的支持。2014-03—09对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心理护理指南》采取心理护理干预[1],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2013-09—2014-02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4-03—09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80例,设为护理干预组。纳入标准:①无严重的心脏、肝、肾疾病。②无肝炎、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皮肤病。③无严重的听力理解障碍和语言沟通障碍。④无严重的并发症。对照组男41例,女39例,平均年龄(45±11.47)岁;护理干预组男37例,女43例,平均年龄(49±13.23)岁。对照组与护理干预组患者在人数、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疾病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包括为患者监测生命体征,建立患者心理健康档案,对患者日常生活和饮食进行干预指导,制定明确的护理计划等。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神经内科护理站成立心理护理小组,全程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小组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在院内开展知识讲座;同时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使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出现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治疗计划。②据报道,神经内科患者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的频率高于正常人群[2],尤其住院时间过长(>5周)的患者会对健康的恢复和医护人员失去信心,对周围环境和生活爱好失去兴趣。因此积极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和特点,积极做好个体化的心理沟通,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心理护理小组通过了解患者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等方面,采取一对一交流、集体沟通讨论等方式,让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层次了解自身所患疾病,适应客观环境从而树立信心[3]。同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情感沟通,增加患者的信心。③根据患者喜好适宜地在病房播放轻音乐,通过音乐治疗改善患者的住院环境,让患者精神放松,积极接受治疗[4]。④在患者住院期间,在不同的时期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促进患者痊愈。

1.3 效果评定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两组患者入院前后的总分值,症状自评量表包含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和其他),每个因子按5级评分,症状的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5(极严重)级,总分反映病情严重程度[5]。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其焦虑、抑郁状况[6]。患者痊愈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1.4 统计方法 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数据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比较多个组间的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前后SCL-90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组患者干预后SCL-90评分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1)。

2.2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改善情况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前后SAS、SDS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的SAS、SDS评分干预后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统计 护理干预组的患者满意率为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满意率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的SCL-90评分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n)

3 讨论

心理护理是当今现代优质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之一。目前在临床上心理护理日益普及和深入,主要体现于:心理护理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心理评估手段更加客观,涉及心理、生理、治疗等方面;心理护理的措施表述得更加具体、明确,更强调其针对性和科学性[7]。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必须建立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并且护理人员应转变自身观念,用心地与患者沟通,耐心地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准确的心理评估是制定心理护理方案的前提,通过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确定其具体症状(如焦虑、抑郁、恐惧等)、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才能有效地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8]。

在心理护理指南的指导下护理人员通过有效沟通、心理开导、健康教育等途径,积极正向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而患者稳定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能够直接影响神经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能够加强其对健康宣教的认知与掌握。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护理人员重视与患者的有效沟通、重视及时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关注患者的情感和社会支持等。因此,合理地运用心理干预在神经内科患者的优质护理中,既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消极、担心、焦虑及对疾病的恐惧等心理,亦能全面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1]Nichols K.临床心理护理指南[M].刘晓虹,吴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应宗友,黄晓英.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53-54.

[3]申校燕,阳丽.综合心理护理对神经内科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1):64-65.

[4]刘坤.人性化护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广州医药,2013,44(2):79-80.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31-135.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5-42.

[7]杨晖霞.心理护理的研究新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0(7):9-11.

[8]胡军,王琪钰,王雅琴.对入院患者心理状态评估方法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38-340.

2014-12-02)

1005-619X(2015)06-0630-02

10.13517/j.cnki.ccm.2015.06.042

266300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评量神经内科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融合式适应体育评量调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