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呼唤深度报道

2015-09-03 09:04龚立堂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深度微信

□龚立堂

(信阳日报社,河南 信阳 464000)

新媒体在网络时代以碎片化信息填充人们的碎片化的时间,也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假如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你是愿意去看一篇数千字的时政解读,还是会刷会儿微博、微信?事实证明,更多人选择后者。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革,碎片化的阅读需求成了主流,长篇累牍的深度报道也正在遭遇着尴尬的现实。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迎来了全媒体时代。媒体报道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自媒体的受众改变了信息的接收方式,大众对新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微新闻(微新闻是微型新闻的简写,也称微博体新闻,是以微博为工具和平台,从组织、生产到发布、扩散人人可参与的新闻活动)与新旧媒体融合,能够把社会化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分享性和全民参与的优势,与传统媒体超强的新闻生产能力相对接,进而优化新闻报道的业务流程,在保证内容黏性的基础上增强新闻竞争力。

然而,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最大化利用新闻资源,而微新闻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环境下实现了新闻资源的最大化,全媒体平台要做的就是对新闻的深度报道。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新闻网站、电子杂志、博客、播客、网络电视、微信等,以其独具的互动式的、非线式的、无限链接的传播方式,催生了新闻报道方式革命性的创新,在与传统媒体的“拼杀”中占尽先机。但新媒体也有与生俱来的“破绽”,这在新闻报道的具体业务上尤为明显:一是虽然速度快,却往往浅尝辄止。新媒体的报道,最大优势是时效性,然而许多报道往往到“点到为止”,仅仅只是报道出来,缺少更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二是形式花哨,内容匮乏,只重噱头,不重内涵。三是过于迷信速度而导致假新闻不断出现。这几乎是新媒体的通病,也是最伤害新媒体公信力的地方,使得新媒体在传递和解读信息的深度上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甚至有永远沦为“第四”、“第五”媒体的危机。

在特性上,新媒体呼唤深度报道快速转型

媒体人郭光认为真正的深度报道应该具备七个特性:一是问题足够重要;二是选题要有想象力,而不是模式化的;三是结论要有颠覆性,让人能够重新认识一个公众事件;四是要展示复杂性,不再只跟两三个人聊聊甚至只跟一个采访对象聊一个小时就敢写;五是要建立与时代的关联,要在坐标系里表达,而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一件事;六是要有好故事,不要搞材料堆砌;七是要有靠谱的价值观。结合现实来看,深度报道的这七个特性,没有一个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可以说,新媒体有条件做深度报道。从技术层面看,大部分新闻网站做深度报道游刃有余。一些新媒体挂靠传统媒体而存在,在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常常会转载来自母报或其他报纸的深度报道;另外一些独立网站,因为有着比较成熟的报道经验,所以在遇到重大新闻题材时,也能比较成功地做出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两架重要“马车”。如果不重视渠道建设,再好的内容没有先进的渠道也传播不远,影响不大。因此,在坚持内容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技术和渠道的重要作用,内容、技术和渠道三者不可偏废。无界传媒有无界新闻、无界智库、无界大数据、无界基金平台。无界新闻客户端的上线,也标志着无界传媒要打造一个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辐射亚欧,面向移动互网联时代的政经类、多语种移动客户端,打造一个有分量的新媒体品牌和一个国家级外宣平台。

另外,博客、播客可使用超链接技术弥补自身传播信息的单薄,进行深度报道。美国传播学者弗里登认为:“超媒介比传统媒介的令人激动的优点是经常可以得到音频、视频、图表和文本信息,而网页之间的链接,比如链接一个新闻的相关新闻和其他信息则是超链接最根本的优点。”

在受众上,新媒体呼唤深度报道立即转向

新媒体时代,新闻已经由单向变成了双向互动,现在已经很少人直接从网站首页看新闻了,他们更多会在脸书、微信、微博上获取,如微信朋友圈互相的分享推荐,因此社群可以说是新闻传动的引擎。时下新媒体的受众群体如今仍然以年轻人为主,新闻也更多地呈现出了年轻化的特点,未来45岁以上的群体将会成为一股新兴力量,而他们的关注点将更多地在深度报道上。因此,新媒体除了求快,掌握“新、小、奇”的精髓外,更要加强品牌新闻,深耕深度报道。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深度新闻有两大特点:内容更好看,传播更精准。新媒体做深度报道没有版面限制,而纸媒的版面极大限制了深度报道的数量。新媒体是开放的平台,思想更多元。受众和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资源越聚越多,强者愈强,形成“马太效应”。同时,在深度报道内容生产、新闻传播过程、效果反馈等多个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精准、更科学。基于这些技术,博客和播客将更能发挥自身信息丰富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做出比传统媒体更“炫”的深度报道。《纽约时报》多媒体深度专题报道《雪崩》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发表6天收获了290万次访问量和350万次浏览量,足以说明深度报道能够可以充分发挥这样的作用。

在美学上,新媒体呼唤深度报道加快转轨

关注新闻研究的阮小玲认为,深度报道具有四个美学特征:即报道视角“以大观小”,新闻事件的时空领域适度拓展,挖掘潜藏在新闻事件中的底蕴,主观感情寓于客观、真实的新闻事件的叙述之中。相对新媒体来说,深度报道在采集、生成、传播中需要流程再造;在流程再造之中不断提升美的价值、给人美的享受、产生美的影响。因此,深度报道要结合新媒体的传播流程和美学的要求,只有加快转轨,才能求新、求深、求活。

应当看到,以深度报道作为主打产品的传统媒体并没有在历次“新媒体”的冲击下显示出明显的疲态,《南方周末》《财经》《新世纪周刊》等几家传统深度报道媒体依然很好地活着。这固然与这些媒体已有的品牌和用户传统有关,但他们主打深度报道的特征同样不容忽视。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一些媒体依然表现强劲。微信上NewMedia为《南方周末》和澎湃做了一番阅读量统计,结果显示:在时下热门的微信公众号中,《南方周末》每天的公众号头条,均非网络最热门题材,却基本上每两期中都会有一期都可以获得100000+以上的阅读量。

无论是传统的纸媒、门户网站,还是自媒体云集的微信公众平台、依靠算法抓取热点的今日头条,都将深度报道作为当下媒体竞争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度报道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层出不穷而陷入困境,反而有很多媒体已经将深度报道作为产品竞争的拳头产品。■

1.鞠靖、王欢.新媒体冲击下的深度报道.南方传媒研究,2015.6

2.郑智斌、张安然.“微新闻”时代传统媒体的问题与应对.南昌大学学报,2011年4月

3.李永、周子渊.全媒体时代微新闻深度报道的必要性.青年记者,2014年8月中

4.归欣.新媒体要强化深度报道.青年记者,2007年8月下

5.美约翰·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新华出版社,2005年1月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深度微信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微信
微信
微信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