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社区居民中药使用的应用分析

2015-09-03 06:24凌晶周敏华
上海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毒副作用被调查者中药饮片

凌晶 周敏华

(上海市宝山区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435)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区居民愈发注重养生保健,同时对于中医药的信任程度及需求也逐渐加深。本调查旨在了解社区居民的中药使用情况,为指导居民合理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从2014年11月至12月期间的患者1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①在本社区中医科就诊的患者;②正在服用或者曾经服用中药饮片、中成药、或者中西药合并服用的患者;③没有认知功能障碍;④知情同意,自愿填写。在调查之前均向患者解释选择方式,要求按照其平时的服药习惯和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情况来进行问卷填写,不计分数。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调查问卷法。问卷由两名研究者结合本社区中药使用情况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②涉及患者就诊习惯、中医药相关知识、对中药不良反应关注度、中药饮片煎煮常识。所有问题均为选择题,下设若干选项,包括单选和多选题目。在调查之前均向其解释选择方式,要求按照其平时就诊服药的习惯和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情况来进行选择,不计分数。

1.2.2 调查方法

所有问卷由笔者在日常门诊中发放给就诊患者。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然后逐一检查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试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为94.00%。

1.2.3 统计方法

采用手工录入和分析选项,采取百分比进行数据描述。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的一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的男性患者31人,女性63人;年龄20~30岁的2人,31~40岁的5人,41~50岁的6人,51~60岁的32人,61~70岁的42人,71岁以上的7人;大专和本科学历19人,高中学历34人,初中及中专学历39人,小学及文盲学历2人。

2.2 部分相关数据分析及结果

94名被调查者中,有80人(85.11%)采取了传统煎煮口服的使用方式,有35人(37.24%)兼或选用了其他(如煎汁外用、制作胶囊、制作药膳或代茶饮等)方式。由此可见,对社区居民来说,煎煮口服仍是中药饮片的主要服用方式。

94名被调查者中,有65人(69.15%)不认同输液(静脉滴注血塞通、丹参酮等中成药注射液)能够预防脑梗死这一观点,有29人(30.85%)认同这一观点。94名被调查者中,有12人(12.77%)认同中医术语中肝肾亏虚这一概念等同于西医检验报告的肝肾功能异常这一概念,有39人(41.49%)不认同上述观点,另外43人(45.74%)态度不明确。此外,94名被调查者中,有15人(15.96%)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54人(57.44%)认为中药有毒副作用,25人(26.60%)态度不明确。综上,社区部分居民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医疗保健理论和中药安全性知识。

94名被调查者中,有62人(65.95%)长期(6个月及以上)服用中成药,其中服用3~5种和5种以上中成药的各为13人(13.83%),这其中存在着滥用中成药的可能性,此现象需要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表1)。

94名被调查者中,有29人(30.84%)认为长期(6个月及以上)服用中药不会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因此没必要化验肝肾功能指标。65人(69.16%)认为有必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化验检查,但对于检查的频次有不同认知。其中17人(18.09%)认为服用中药3个月以上需要化验肝肾功能,20人(21.28%)认为这个时间为6个月以上,其余28人(29.79%)认为时间为1年及以上。

表1 社区居民服用中成药数量统计表[n(%)]

3 讨论

3.1 中药饮片的使用

由上述数据分析和结果可以看出,中药饮片在居民的日常诊疗中已经逐渐获得了接受与肯定,采用传统口服的人数为80人,超过被调查人数的80.00%以上。另外,从表2中可以看出,15.96%的被调查者对中药的安全性意识还有待提高。社区中相当部分居民认为中药毒副作用非常小,加之部分媒体错误的地宣传了中药饮片的天然性及安全性。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3.1.1 居民相关医学知识不够全面

社区居民不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究竟有哪些,例如他们对化验报告的解读能力不够。即使认识到中药饮片也会有毒副作用,也往往把这些毒副作用理解为胃肠道的不适反应及皮疹等。

3.1.2 医师因素

①处方医师未从患者的整体观念出发,而是只针对患者的症状,未考虑人与节气、地域等因素的相关性,最后导致用药无法起到效果;②部分处方医师不能遵循法定剂量,一方面造成中药的浪费,另一方面患者易出现毒副反应。

3.1.3 中药师因素

①盲目遵从中医医师处方剂量,对于处方中超剂量、配伍禁忌等问题没有认真审核;②对患者交代的服药方法不够认真细致。在配取结束前,中药师应主动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禁忌。

3.1.4 患者自身因素

居民通过各种媒体获知养生保健的资讯,在不懂得辨识自身体征和体质的情况以及对中医药养生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自行取配中药泡水代茶饮或烹调药膳。

3.2 中成药的应用

表1显示,长期服用的中成药超过3种以上的患者占调查人数的27.66%,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种原因。

3.2.1 媒体对中药,特别是中成药的宣传误导

例如“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自然疗法,安全有效”等造成居民的错误观念。另外,目前部分中成药说明书内容也不完善,大多数中药说明书在介绍功效一栏罗列得较为详细,但对其不良反应一栏多为尚不明确。

3.2.2 某些中成药配伍不合理

如按中医理论,长期使用活血类药物要配合使用补气和理气类药物,但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量使用的都是单方活血药物,如银杏叶片、丹参片、血塞通片等,迫使医生额外增加药品数量。

3.2.3 部分全科医生缺乏中医药基础知识

对待患者,中医医生往往采用辩证论治的原则进行诊疗[1],如常见的六味地黄丸系列药物由于其滋补肝肾作用在社区大量被使用,但是许多全科医生不知道在患者处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是不能使用六味地黄丸的,同时当患者为痰湿或阳虚体质时也不适合使用。

3.2.4 居民错误用药观念

个别居民认为中成药超量服用不会有毒副作用。例如牛黄解毒片(漳州片仔癀),药品说明书上规定每日服用2~3次,每次服用3片。但不少居民因为自觉火热内盛严重,为了迅速达到疗效,自行增加剂量,例如将剂量增加到每日两次,每次4片。殊不知药品本身含有牛黄、石膏等,其性质寒凉,多用有伤脾胃。另外,部分居民没有认识到中成药药效的延续性,不能按时按次坚持服用,使得病程延长甚至加重[2]。

3.3 某些错误的医学概念

有30.85%的被调查者认为输液可以预防脑梗,12.77%的被调查者认为肝肾亏虚与肝肾功能异常是同一概念,15.9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药无毒无害。这些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区居民对一些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还有所欠缺,一些错误的医药学观念一直很难得到纠正。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3.3.1 社区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向有待完善

无论是社区健康宣传海报或社区讲课,其主题多是针对某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很少单独涉及日常用药的有关方面及注意事项。居民们很少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对于服药期间出现可能的不良反应症状更是了解甚少。

3.3.2 受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体养生保健资讯影响

社区居民对于中药养生保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药特别是中药饮片中每味药的功效及注意事项了解甚少。另外,还有部分居民在就诊过程中交流自己的药物使用经验和治疗方法,听的居民在不了解自己体质等的情况下盲目使用中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3.3 部分全科医生的中医药基础知识不扎实

部分全科医师根据中药说明书中的功效来开具药方,而忽略了药物组方的不同、其适应人群也不同的理论。例如活血化瘀类药物,中医医师应考虑季节等因素和人体体质而调整使用药物的种类,而部分全科医师则往往对任何患者,在任何季节都开具同一种药物。

3.4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待完善

社区居民由于个人年龄、文化背景及教育程度的差异,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认知有所欠缺。有30.84%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备工作。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植物药、天然药以及中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临床医药学家们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陆续在各类医药学刊物中报告了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3],但专门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尚停留于零散报道,未能就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做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4]。之前的马兜铃事件,加之近年来的双黄连事件、鱼腥草事件一次次地把中药推向了风口浪尖。无论是社区的居民还是中医药从业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知晓都尚不完全明确,且目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工作更多体现在西药上,只有少数中医院开展了中药ADR监测工作。

面对每日不断增长的中医门诊量,笔者认为应该在基层的中医药使用机构进行中药ADR的监测工作,同时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按照地域、季节等因素进行划分;其次对于中药ADR还应注意是由于中药饮片自身的问题还是由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联合服用或者中西药联合使用导致的问题。对于门诊个别中医处方医师开具的中药大处方,特别是某些毒麻中药饮片的使用量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量,要特别加以监测,尽可能避免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1] 刘进先, 张晓萌, 张华, 等. 浅谈如何开展临床用药咨询服务工作[J]. 中国药事, 2003, 17(10): 623.

[2] 周毅. 合理使用中成药[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3(20): 84.

[3] 杜文民.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规范化之路[J]. 中国处方药,2012, 10(1): 4-7.

[4] 张冰, 徐刚. 中药不良反应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 4-5.

猜你喜欢
毒副作用被调查者中药饮片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氟苯尼考的毒副作用及其在猪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饮片市场监管乏力
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分析
中药饮片小包装探讨
静心的毒副作用
静心的毒副作用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中药饮片鉴别真伪的意义及相关方法
易混淆中药饮片安全用药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