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解读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文本教学

2015-09-10 18:54徐雨晨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辩证语文教学马克思主义

徐雨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其基本依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某方面来说,中国古代朴素辩证唯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反之,其也再次印证了辩证唯物主义。那么其中重要的一条在我接下来要论述的问题中要用到的理论,便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和历史唯物主义下涵盖的唯物史观的看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语文教学;辩证

【中图分类号】G65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首先必须被认识到,是一门母语教学。从古至今,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充斥着大量文选类教材。我们熟知的蒙学书籍《千家诗》就是典型的文选类语文教材,再如《昭明文选》《文章正宗》《古文观止》等等,发展至现代语文教育,我国的语文教材,依旧沿袭了这一传统。此种类型的语文教材,在当今诸多学者和专家的探索下,大家褒贬不一,对此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仅分析我国文选类语文教材的大环境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文本教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研究对其的影响。

一、依据历史背景

文选类教材发展至现代语文,早已不再是古代语文教材单纯的诗歌合集或是词赋总集,也不像古代文选那样有朝代分类标注。在学校教育产生后,为了适应大规模普及教育现状,所用的分年纪层次的教材,是包含多种类型、不同年代选文在内的合集。有些文章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有些则带有作者创作中融合进去的方言。这些元素,在学生实际阅读过程中成为了一道屏障,无法理解文章的意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第4课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对紫藤萝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进而抒情,这篇课文是一定要讲到写作背景的,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了迫害,宗璞的弟弟身患绝症,作者在看到这饱含着生命力的紫藤萝后,有感而发。那么什么是“文化大革命”?依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师要将这一历史背景交待清楚,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化大革命”,为什么宗璞一家会受到迫害,只有了解了这段历史背景,学生才能完全理解这篇文章。

二、尊重文本自身

很多我们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被我们的教师、专家、学者们过度解读,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学者的重视,如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教材中的《故乡》,作者鲁迅,在《故乡》中有一个人物“杨二嫂”,年轻时被称为豆腐西施,却渐渐被生活磨灭为一个可气、可恨、可怜的人,鲁迅形容她就如同“圆规”。尊重文章中出现的人物是很重要的,但现实解读中却被大量过度解读,有一篇文章,《为什么要把杨二嫂比作“圆规”?》(《语文教学通讯》B版2011年第10期),此篇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两大原因,第一,形似,第二,神似。首先文章教学过程十分精彩,但师生互动问题的问答过程,却让人啼笑皆非,如杨二嫂的两手为什么是“搭在髀间”而不是插在腰间?经过一番激烈的研讨得出结论:搭在髀间是为了掩护自己放在裤腰带里偷的东西!即使非专业的老师,也会发现此问题的不妥之处,鲁迅设置这个人物固然有自己的考量,但“为什么‘搭在髀间?”这样的问题,鲁迅恐怕也没有想到是为了“掩护自己偷的东西”。这样的过度解读早已经曲解了文章的本意,分析出来的答案,又能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什么有益之处呢。

三、结合上下文分析

一篇文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若不能将其看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就会把一个完整的作品,分割的支离破碎,如同一个精美的花瓶被打成碎片,毫无美感可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背影》,作者朱自清。这篇文章读起来可感受到文中父子之间的浓厚深情。朱自清在文中描写了一段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过程。单读这一段,学生心中会有疑虑,为何是父亲要如此费力的为我买橘?为何一定要穿过月台?甚至有的学生提出父亲这样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由于没有结合上下文分析造成的,朱自清在文章的前后都对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两人之间的关系现状做出了解释“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在这样“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我与父亲内心都是焦灼的,结合背景资料之后,又可得知作者与父亲的关系有些紧张,而翻越月台买橘,是父亲向自己的儿子表达爱的方式,父亲的言语虽少对儿子的爱细腻却又深情。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课除了作为一门课程,更要让学生热爱汉语。语文课应该“美”起来,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就多次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讲中提出,让语文课“美”起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强调了语文“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大量的阅读”“大声的朗读”“反复的诵读”,都是我们该运用到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在阅读中感受文本,在阅读中体味语文的“美”。作为一名研究者,必须认识到依据历史背景,尊重作者和文本,并结合上下文,注重文章或著作的整体性来解读,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还原历史的真相,真正体悟一部完整的作品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指引。我们需要的是那原始的文本,而并非所谓的“新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对此也一直发出呼唤,“回到马克思”。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研究,还是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文本教学的研究,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撑起学术的一片天空,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还原文本的真实面貌。

参考文献

[1]中国语文教材经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J].2005.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辩证语文教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议科学辩证看待军网舆情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浅析气候变暖与人类的过激行为
初三历史教学之历史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