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病保健话拔罐

2015-09-10 07:22袁文良
食品与健康 2015年5期
关键词:医家外科疗法

袁文良

拔罐,亦称拔火罐、拔罐子、吸筒等,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它与针灸一样,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医术。中医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而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医家们大多采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故在古代典籍中称之为“角法”。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二斗米顷,而张角”。这里的“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知中国最古的汉族传统医学方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中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出现了拔罐这一治疗方法。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因而当时又称为“拔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遍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著名医家王焘在其所撰的《外台秘要》中对竹罐吸拔进行了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文中明确指出使用时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王焘在书中还对这一方法的使用做了具体介绍,说是要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的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宋代之后,竹罐完全代替了兽角。在操作上,也以药物水煮来替代单纯的水煮了。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医家萨谦斋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对此有着明确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白矾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筒,乘热安于患处。”到了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在其《外科正宗》中曾记述有一则煮拔筒方,并详述了方法:“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除了煮拔筒法,当时还有不少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代医家申斗垣所著的《外科启玄》中,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时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其次是拔罐方法也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而今,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而且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外科、内科等都有它的适应症,并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

拔罐作为放血疗法的一种,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

不过,拔罐也不是人人都适用。严重肺气肿患者的背部及胸部、孕妇的腰骶及腹部和皮肤的溃疡破裂处、面部疖肿等不宜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急性关节扭伤且韧带已发生断裂者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及断裂处的对位及愈合;有出血倾向的病人、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皮肤过敏者也不可拔罐;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更不宜用拔罐方法治疗相关的疾病,以防发生意外。

猜你喜欢
医家外科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胃肠外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探讨心理干预应用外科急腹症治疗的效果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信息速递:达芬奇进入我国肝胆外科领域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