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茗雅俗

2015-09-10 07:22宋权峰
食品与健康 2015年5期
关键词:饮者品茗茶具

宋权峰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魏晋时期的以茶养廉,到大唐盛世的茶道兴起,从文雅精妙的宋代斗茶,再到明清时的清新淡雅,各个时期的茶文化都与文士茶人的密切参与关联紧密,也使得茶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到了清代,文人雅士将饮茶、品茗上升为一种典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制定出一套清规戒律。清初,“隐居不仕”的前明遗老冯正卿,在《岕茶笺》中,提出“十三宜”与“七禁忌”,堪称品茗艺术的集大成。所谓“十三宜”,系指饮茶时所宜者,共十三项:“一无事”,即要有饮茶的闲暇工夫;“二佳客”,饮茶的客人需高雅博学之辈,既能与主人交流感情,又能真正品玩茶道;“三幽座”,品茗时,环境需清幽典雅;“四吟咏”,饮者需以诗助兴,以诗唱和;“五挥翰”,饮时更需挥翰泼墨,吟诗作画;“六徜徉”,闲庭信步,时饮时啜,体验古之品茗者的闲情雅致;“七睡起”,饮者小睡刚起,一酣清梦,饮尝香茗,则另有一番情趣;“八宿醒”,饮者如宿睡未解,神志朦胧,则稍饮香茗,定能破除睡意,神清气爽;“九清供”,品茶时,需有清淡茶果佐饮;“十精舍”,饮茶时宜有清幽而雅致的茶舍,则更能衬托和渲染出宁静高雅的气氛;“十一会心”,品茗时,贵在饮者对饮茶艺术、茶的品位与茶道本身能心领神会;“十二赏鉴”,饮者需有品玩和鉴赏茶道的修养,才能领悟茶道的艺术真谛;“十三文僮”,饮茶时宜有聪慧文静的茶僮随侍身边。

饮茶亦多禁忌,共有七项,即所谓“七禁忌”:“一不如法”,烹饮皆不如式得法(煮茶、喝茶的方式不对);“二恶具”,饮茶与烹茶最忌茶器、茶具粗恶不堪;“三主客不韵”,饮茶忌主人与应邀客人举止粗俗鄙陋,无风流雅韵之态;“四冠裳苛礼”,饮茶乃清闲消遣之事,故戒官场交往的陈规琐礼与拘泥衣冠;“五荤肴杂陈”,饮茶品茗贵在“清心”安怡,茶若染荤腥之味,肴若杂陈乱设,则茶莫辨味,兴致顿消;“六忙冗”,品茗甚忌繁忙冗杂,心绪紊乱,既无品茗之“工夫”,又乏消闲之雅趣;“七壁间案头多恶趣”,品茗时,为求饮茶主客心绪宁适,应力戒壁间案头布置粗俗不堪,使人感到环境恶劣无趣。

在清代,民间百姓的饮茶习俗与官宦之家不同。民间市井小民或贩夫走卒,为生计所迫,终岁劳碌,尚有温饱之虞,故不可能像官宦人家或文人雅士那样有闲,细细品茗,消磨时光。但他们也酷爱饮茶,偶得空闲,多聚于茶肆品茶,此习俗在江南地区尤盛。此外,民间饮茶时尚有佐以“茶食”的习惯。各种茶食,品类繁多。茶肆所售茶食价廉物美,且地方小吃居多。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馆林立,民间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

清代社会对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清代饮茶习俗与明代无异,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和发展。清代景德镇瓷窑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除了生产传统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红、斗彩等瓷器外,还新创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喜饮茶,曾在宫中多次举行茶宴,宴请文武百官,场面宏大,景德镇瓷窑也因此生产大量茶具来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从茶具形制上讲,除茶壶和茶杯以外,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所以也有“三才碗”之称,反映了中国人器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到了有效的防尘作用;其二是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喝茶时可手托茶盏,避免手被烫伤。

清代饮茶风俗特点是茶进入了商业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号也纷纷出现。这一时期,中国茶文化的主流从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开始转向民间,茶馆文化、茶俗文化取代了前代以文士主导茶文化发展的地位,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与传统的礼仪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尚的民族情操。

猜你喜欢
饮者品茗茶具
品茗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远方
品茗
乐饮
泡茶品茗
月下独酌
算命
冯可宾买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