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铃牵起游子心

2015-09-10 19:37柳哲
食品与健康 2015年5期
关键词:曹聚仁金华火腿

柳哲

一想到儿时母亲做的小麦铃,顿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客居京城,山珍海味吃过不少,但小麦铃却经常是遍寻不得。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小麦铃是那里的特色小吃。小时候,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招待客人时,小麦铃才被端上餐桌,也只有这时,我才有机会一饱口福。后来经济条件好转,小麦铃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小麦铃外形很好看,又称 “米筛(篾筛)爬”,中间是空的,如同小铃铛。制作过程其实很简单,先用揉好的面粉,摘成一小粒一小粒,然后放在竹筛上轻轻一摁,形如蝌蚪也似铃铛般的小麦铃就做好了。小麦铃,一般是与洋芋(土豆)、梅干菜等一起煮着吃,如果有猪肉,加一点也很不错,配以葱酱等作料,稍经烹制,一锅热腾腾、味道鲜美的小麦铃就出锅了。来京多年,馋极家乡的美食,就让老婆试着做。但等她吭哧吭哧地折腾半天,端来的小麦铃似乎怎么也不是记忆中的那份味道。

这些年,我潜心研究乡贤、著名作家曹聚仁,却无意中发现大文豪鲁迅也对小麦铃情有独钟。1933年9月11日,曹聚仁移住上海花园坊107号后,曾写信邀请鲁迅先生一家到家中做客。可惜当时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生病,最后只有鲁迅一人赴约。这一日的《鲁迅日记》有这样的记载:“曹聚仁邀晚饭,往其寓,同席六人。”曹聚仁发妻王春翠,特意为客人献上了一道小麦铃。席间,鲁迅边吃边问小麦铃是怎样制作的,她就详细地讲给他听。等鲁迅吃完了满满一碗之后,便满口称赞说:“好吃,好吃,这次吃得太饱了,下次还要来吃小麦铃。”曹聚仁附和说:“我的太太制作小麦铃还不错,我也爱吃。请先生常来玩,一定给你再做小麦铃吃。”

这次 “同席六人”中,还有曹聚仁先生的胞弟曹艺先生。他回忆鲁迅赴约的往事时说:“按理,我们老家最有名的是金华火腿,这次聚餐,嫂子王春翠也特别做了一道火腿的冷碟,鲁迅先生却没兴趣,却对‘梅溪风肉’‘萝卜丝汆鲜鲫鱼汤’等特色菜大加赞赏,特别是对我嫂子做的‘小麦铃’,赞不绝口。后来我嫂子出版散文集《竹叶集》,还是鲁迅先生定的名。”

小麦铃,是我们全体在京老乡的心之所系。小麦铃、杨梅酒、梅菜扣肉,每次老乡聚会这老三样都是必不可少的。记得十几年前,我们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老乡聚会,人们提议宴席必须是家乡风味,我和几位女老乡勇挑重担,负责准备食材。聚会前半年我们就开始筹划,梅干菜、杨梅酒、糯米粉、竹笋干、金华火腿等,都托人从老家寄了过来。唯有制作小麦铃的米筛(篾筛),又大又易损,不方便寄,就决定在北京买。我骑自行车,找了一个又一个市场,跑遍了大半个北京城,也没有找到。无奈之下,只能等老家有人来京时顺道请其捎过来了一个。聚会如期举行,现场来了上百人,好不热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时有赴宴者钻进并不宽敞的操作间,想露上一手。这次聚餐最后的主食就是小麦铃。几位女老乡,忙得满头大汗。小麦铃随着她们熟练的动作,堆成座座小山。当一碗碗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小麦铃,送到每个人手上时,全场再也听不到高谈阔论,只有一片片“哧溜哧溜”声。老乡们大饱口福,备餐者心满意足。

家乡的小麦铃,无时无刻不牵系着游子的心。漂泊的我,想起你,总会感到无比的温暖。

猜你喜欢
曹聚仁金华火腿
曹聚仁家风“我为祖国效命”
金华特色小吃
交友如听钟
曹聚仁巧说情绪
银胡子爷爷的画
红气球请客
交友如听钟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火腿培根,吃还是不吃?
火腿加甘蔗煮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