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亲人放弃高薪,24年独守深山执教

2015-09-10 07:22夕遥
妇女生活 2015年3期
关键词:珠海儿子学校

夕遥

一边是亲情、高薪和沿海都市舒适的生活,一边是远离亲人的孤寂和大山深处清贫却又枯燥的三尺讲台,这两种生活,43岁的湖北十堰乡村女教师谢萍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用24年的执着,呵护着深山里的孩子们,被无数网友誉为绽放在大山深处的一朵教坛奇葩!

继承父亲遗愿,

“女状元”回归大山接教鞭

每天晚上9:30,谢萍都会打着手电筒轻手轻脚地走进女生宿舍,先检查孩子们的被子是否盖严,再悄悄关掉走廊里的日光灯。随着那几盏灯光的熄灭,谢萍如陀螺般忙碌的一天才算告一段落……

1988年,谢萍考入郧县师范。这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她是乡里第一个考上高等学府的“女状元”。此后,全村的家长教育孩子都以她为榜样。1991年7月,谢萍从郧县师范毕业,正当她开始谋划自己的美好未来时,父亲查出肝癌,而且是晚期,全家顿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谢萍的父亲谢国富是一位乡村教师,就在家乡的高桥小学教书。1991年春季开学不久,谢国富就感觉身体不舒服,经堂恶心、头晕。但学校教师少,没人顶班,他只好硬拖到暑假,去医院检查时已是肝癌晚期。正在家等待毕业分配的谢萍,得知父亲的病情后心如刀绞,日夜陪护在父亲身边。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谢国富对谢萍说出了他的遗愿,希望女儿能回家乡任教,将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望着父亲恳求的眼神,谢萍含泪答应了。两个月后,谢国富安详离世。

回归大山,谢萍心里并不觉得突兀,她生在高桥长在高桥,回来也理所应当。但在外人看来,这个“回归”太不简单了。镇中心学校校长黄万飞说,高桥是鲍峡镇最偏远的村子,方圆近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高桥小学就是大山、森林、贫瘠的土地和散落在大山中零星的村庄。“男人都待不住,别说一个女人了。按谢萍当时的成绩与条件,她完全可以到县城教书。”这所修建在大山中的小学,如今只有8个老师和一到四年级的125个孩子。由于交通不便,8名老师和100多名学生全部在学校住宿。学校里只有3台彩电和2台电脑,还都是2005年配置的“老把式”。

因海拔较高,这里的气温比镇上足足低3℃~4℃,一旦下雪,学校操场结的冰足有十几厘米厚。2004年以前,高桥小学不通有线电视,没有手机信号,更谈不上电脑网络。即便如今,一到雨雪天,这里的手机、电视信号也会消失。一位老师说:“在这里教书,就好像被人扔在荒山野岭一样的感觉。”十几年来高桥小学一直面临着留不住人的尴尬。女教师根本不愿意来,男教师勉强来了也是千方百计想调走,最后中心学校为了解决高桥小学的困难,特别实行了“交流机制”:老师交流期限为一年,一年之后再换人。“不这样做就没办法!”黄万飞无奈叹息。

如此恶劣的环境条件,谢萍不是不知道,但父亲的临终嘱托让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在高桥小学任教。她清晰地记得刚到学校时的情景,那年夏天大花脚蚊子成群地钻进她的蚊帐中,叮得她浑身红肿。由于得不到治疗,她身上多处溃烂化脓。更让谢萍难以忍受的是寂寞和孤独,学校连一张报纸都见不到。谢萍结婚后,丈夫多次劝她赶快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谢萍坦言,自己也曾有过离开的念头,但看着山里娃一双双天真烂漫渴望知识的眼睛,想想九泉之下的父亲,一番认真思考后,她还是留了下来。

“谢萍是第一个到高桥小学任教的正规女师范生,也是直到现在学校唯一的女教师。”郧县教育局局长说。只是让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谢萍在这所没人来的学校里一干竟长达24年!

舍别亲人与高薪,

只为孩子们能走出大山

1997年,谢萍的弟弟在珠海创业成功,创办的广告公司承担了珠海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业务。随着业务的稳定和扩大,弟弟邀请谢萍到自己的公司工作,月薪3000元。这让当时每月只有385元工资的谢萍着实有点动心。但想起对父亲的承诺,以及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和大山里的孩子,她婉拒了弟弟的盛情。“金钱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我对金钱没有过多的欲望,够吃够用就行。教师这个职业虽然清贫,但踏实。我只想好好教书,通过我的努力让这里的孩子能更多地走出大山,这就够了。”说这话时,谢萍脸上的神情很是坚定。

谢萍的丈夫原在当地乡镇供销社工作,2001年春做起了生意,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意处处碰壁,于是他去了谢萍弟弟的公司。经过几年努力,2005年3月,谢萍一家在珠海买了房子安了家。而这年暑假,恰逢公司业务繁忙,弟弟便央求姐姐帮一假期的忙。很快,谢萍便适应了工作,而且干得非常出色。一个月下来,弟弟给她开出了8000元的月薪,这几乎是她当时任教一年的工资。第二个月干了几天即将开学,校长打来电话催谢萍返校,而这边丈夫则恳求她放弃任教,留在珠海一家团聚,弟弟妹妹也竭力挽留她。一向果断的谢萍犹豫了。

但随后几天,谢萍满脑子都是学校里孩子晃动的身影和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她吃不好,睡不安,精神恍惚,面容憔悴。在丈夫的一再追问下,她才说出心声:“我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每天教书,与学生们在一起心里才踏实啊。”望着愁眉苦脸的妻子,丈夫叹息了一声,心痛地答应了她的要求。他知道妻子的心早已飞到她此生离不开的高桥小学,再继续留在珠海只会备受煎熬。

当时谢萍一家在珠海刚买房,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外债,丈夫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儿子,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学校一个班的课没人上,几十个住宿女生晚上没人管。这让我非常揪心,好在老公支持我回校的决定。”谈起当时的情景,谢萍流露出既无奈又幸福的神情。“我虽有怨言,但我理解妻子的做法,因为我也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如果没有教师,我的家乡会更落后。”谢萍的丈夫感慨道。

“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说到孩子,谢萍满脸愧疚。2002年暑假,儿子第一次随谢萍到珠海。美丽的珠海让儿子仿佛登上了天堂,一个暑假下来,儿子怎么也不愿离开珠海,要留在爸爸身边读书。本想把儿子带在身边的谢萍只好一人回了家乡。

此后,思念一直陪伴着她。为了能够看到儿子和丈夫,谢萍学会了上网,通过视频和儿子聊天。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会拿出全家福照片,一遍又一遍地看。一天晚上,正在批改作业的谢萍突然接到儿子从珠海打来的电话:“妈妈,面条煮多长时间才能吃?”谢萍听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原来儿子放学回家后,到了晚上8点爸爸还没回家,饥饿难耐就想自己煮面条吃。此事让谢萍难过了好一阵子。还有一次深夜,谢萍刚检查完女生宿舍,回来准备休息时突然手机响了,电话那端传来儿子的哭声:“妈妈,我头痛得厉害,我想你!”听到儿子的哭喊声,谢萍心碎了。电话两头,母子俩哭成了泪人。谢萍多想把儿子搂在怀里好好安慰,可母子相隔千山万水,她除了安慰就是道歉。“现在好多了,儿子已经长大了,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我的心也踏实了。”如今谈起自己的儿子,谢萍满脸洋溢着自豪。

在高桥小学,谢萍每年常常兼任学校三年级或四年级的班主任,教语文、音乐、劳技等多门课程。她教的语文课,在全县小学统考中成绩名列前茅,学生多次在县小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奖。每周一至周五的一日三餐,谢萍都是和学生们一起在食堂吃,每次她都是照顾孩子们先吃完,再随便匆匆吃上几口。每天晚上下自习后,她总要到学生寝室检查孩子们是否睡了,等一切安排妥当后才休息。

坚守大山深处,

无私奉献感动众人

大山深处的高桥小学,任教的教师走了来,来了走,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而谢萍像钉子一样死钉在这里。“山里的孩子读书不容易,这里需要老师,我也离不开这里。”谢萍说。如果说当初回到家乡是为了父亲的嘱托,那么之后20多年的坚守则是因为她真正读懂了父亲的嘱托。

谢萍也有过多次调离高桥小学的机会。1999年,一个在县教育局工作的同学下乡检查,看到她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任教这么多年,说难以想象,主动提出回去后向局领导请示,给她换个条件较好的学校。谢萍笑着说:“这里是苦一点,但我已经习惯了。”2001年,原鲍峡镇和原东河乡合并成新鲍峡镇后,中心学校考虑到谢萍长时间在高桥,想给她调离,却被谢萍再次婉拒。2004年5月,师范同学聚会,谢萍也应邀到场,在一个个自我介绍后,她才知道,全班12名女同学,只有她还在乡下的偏远学校,其余的全部进城工作了。同学们都惊呆了,纷纷表示要帮她调动,问她想进城,还是想去鲍峡镇最好的学校。谢萍风趣地说:“县城和鲍峡最好的学校有没有我没关系,最需要我的地方还是高桥小学,在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我的人生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有人不解地问谢萍:“你心甘情愿待在高桥小学,而且一待就是20多年,你图个啥呀?”谢萍笑着回答,自己图的就是跟孩子们在一起时的开心自在,图的就是教会孩子一个生字一个生词时的成就感。

多少年来,谢萍除了教书、班级管理外,还肩负着女生寝室琐碎的管护工作。谢萍不仅是老师,而且也是孩子们的“大姐姐”和“谢妈妈”。

20多年来,有两样东西总是放在谢萍的办公桌上:一是备用药箱,里面消炎药、止痛药、跌打损伤药等样样俱全;二是手抄的电话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着她所带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贫困状况等基本情况。谢萍说,山里孩子远离父母,长时间住在学校,难免会有感冒发烧的时候,这些药可以应急;电话记录本可以经常让孩子们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2010年,谢萍担任四年级班主任。班上有一名叫徐诗鑫的学生整天沉默寡言,没心思学习。谢萍在家访中得知,徐诗鑫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已有两年没回过家了,他和有病的奶奶一起生活。谢萍及时将徐诗鑫家中的情况向学校做了汇报,为他争取了生活补助,每周还定时用自己的手机让孩子与父母交流……谢萍无微不至的关怀终于打开了徐诗鑫的心扉,他热泪盈眶地说:“谢老师,你这么关心我,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果然,期末考试时,这个原来被公认的“差生”各科成绩都达到了优秀。

有一年农忙季节,一个四年级学生连续几天没有到校。星期天,谢萍找到了这位学生的家。学生的母亲说:“孩子他爸病了,家里农活没人干,我让他在家帮着干点儿活。”谢萍安慰了孩子的母亲,并掏出300元钱给她。接着谢萍又找到村干部,希望能帮帮这个困难户。星期一,那位母亲送儿子来学校,满脸激动地说:“谢老师,真的谢谢你啊!”学生李义慧在日记里多次写道:“谢老师,我不会忘记您每天认真给我们上课、批改作业的情景,更不会忘记您给我们梳头、洗头、洗衣服那忙碌的身影,您是我们的好妈妈!”

忙并不是最苦的,孤独才是最苦的。闲下来的间隙,谢萍会一口气登上教学楼的楼顶,往山坳边的公路张望,“这样心里能好受点儿”。而她也悄悄告诉别人,女人在这里生活确实不便,“连卫生巾,都恨不得一次在镇上买够半年用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200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出了大山,有的上了高中,有的考入大学,有的早已致富成为老板。学生们一个个有出息了,可谢萍仍一如既往地坚守着。经谢萍努力、牵线,2014年9月24日,珠海市的两家爱心企业为高桥小学捐助了10万元的物资,每个学生都领到了冬夏两套校服和12包奶粉。穿上校服的那一刻,孩子们都欢天喜地,高兴得活蹦乱跳。

谢萍放弃与亲人的团聚和唾手可得的高薪,独守深山执教,以她的无私奉献和深沉大爱感动了无数的人,2014年,她被提名为“全国最美教师”候选人物和“感动中国”人物。在谢萍心中,她想象中未来的高桥小学,其实跟珠海那些漂亮的小学差不多:这里的孩子能通过先进的设备接触到最丰富的知识,他们有小图书馆看课外书,教室里有取暖器、电扇。而她身旁的老师,都不用再为生计烦恼。她说:“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会比获奖高兴一万倍!”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珠海儿子学校
珠海 革命风云
打儿子
编读往来
珠海之旅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