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发展

2015-09-10 07:22李芳王芳莉
人民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李芳 王芳莉

【摘要】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发展,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政治责任,是共享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文章以新疆兵团第九师团结农场为研究对象,从团结农场的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对团结农场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兵团 团场农场 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疆兵团总人口达260.72万,其中少数民族37.74万,占14.5%①,兵团175个农牧团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有37个,58个边境团场中有11个为少数民族团场。对兵团而言,没有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兵团的繁荣,没有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稳定和谐,就发挥不了兵团“建设大军、铜墙铁壁、中流砥柱”的作用,也就难以实现兵团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笔者于2013年12月、2014年6月两次来到团结农场就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研。经过调查研究,结合团结农场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就如何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基本情况

新疆兵团第九师团结农场于1963年4月8日成立,全场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十个民族组成,被农九师确定为少数民族聚居团场。②目前,全场农区耕地面积3.6万亩,总人口3560人。少数民族人口452人,占总人口13%,其中哈萨克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2%,以从事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

近年来,团场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种植业主要以甜菜、番茄、瓜菜等高产、高效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0%,设施农业不断发展,现有大棚总数2000座。农场主要是春提前和秋延后蔬菜,并逐步向一年四季生产发展,生产蔬菜总量6750吨,年出口蔬菜4000余吨。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2012年新建牛羊现代育肥圈舍14栋25174平方米,牛羊育肥200头(只)以上的养殖户达30户,养殖户基本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农场基本建立了“田园牧歌”式的城郊团场发展格局。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85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6502万元,二产1008万元,三产990万元。③国家民委的“兴边富民工程”实施,加快了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沿边优势进一步凸显,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日趋形成。

存在的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由于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一些民族职工长期依赖吃低保、吃救济维持生活,逐渐养成了“等、靠、要”的懒惰思想。还有一些民族职工“恋家”思想严重,不愿离乡外出就业。

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团结农场少数民族主要以哈萨克族为主,习惯了传统的游牧生活,接受文化教育少,据统计,该团80%的少数民族职工初中都没有毕业。由于少数民族职工整体素质偏低,对科技含量高的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

草场资源严重不足。哈萨克族习惯放牧,由于团结农场农区没有草场资源,库斯特草场干旱沙化,而哈萨克族自我圈养发展能力比较低,造成民族职工牛羊饲养量越来越少,也挫伤了他们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另一方面,交通条件较差,通讯设施存在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通讯基础设施亟需改善等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新疆兵团第九师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干旱寒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自然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团结农场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更缺乏。目前团场急缺规划建设、工业经济、企业管理、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收入渠道单一。团结农场草场资源缺乏,不利于少数民族职工发展畜牧业,一些少数民族职工有种植大田、大棚和发展庭院经济的想法,但苦于缺乏种植技术和发展资金,形成了少数民族职工多元增收没有渠道、没有途径的局面。

发展路径

引导思想观念转变。在加大对少数民族职工给资金、帮技术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职工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少数民族职工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向“我要富”的观念转变。可以通过培养少数民族职工致富典型等方式,发挥好“群雁高飞头雁领”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民族职工的发家致富愿望,推动和增强民族职工的自我发展能力。

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围绕本团场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市场劳务的需求,针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的实际,大力开展特色种(养)殖、特色园艺、食品加工等特色培训和实用人才培训。落实培训补贴,鼓励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符合条件的给予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鼓励少数民族职工子女就读技工院校,给予学费减免、生活费补助等优惠政策。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首先要摸清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技术、资金等实际情况,然后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实行“能田则田、能园则园、能牧则牧”,因地制宜进行扶持和帮助。采取领导干部挂钩、以富帮贫等多种形式,分批、分户进行解困,对愿意创业缺乏资金的职工,可实行小额贴息贷款。在种植结构调整上,要以订单作物为重点,优化作物布局,引导一部分想种地、会种地的少数民族职工先富起来,为少数民族职工种好高效田奠定基础。加快少数民族职工“绿色家园”工程的实施,实现从种好园到种好田的过渡,在现有基础上,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家庭种菜、种葡萄、养鸡等种养相结合的经营方式。

用足用好扶持政策。随着中央新疆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深入贯彻,对新疆、兵团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兵团党委出台《关于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实行“差别化”政策,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资源、产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帮扶,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要认真分析领会国家、兵团、师市的精神,成立专门组织机构,重点负责抓落实,用足用好政策,以实际行动服务于各项建设,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和实力。作为团结农场,要充分抓住机遇,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利用“兴边富民行动”工程,有效解决少数民族青年在家待业不上岗问题和为少数民族职工搭建致富平台。

大力引进龙头企业。依托团场农业和畜牧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建农产品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和畜产品规模化种养殖,扩大订单农业规模,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职工由放牧转向规模化圈养,减少其种养殖产品销售、运输等环节,增加收入,进而带动少数民族团场经济的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团场的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温饱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致富的基础。在师、团的扶持下,动员和组织职工修建小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增强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少数民族职工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杜绝因病致贫。加强少数民族连队的城镇化建设,依托五连民族连队的优势,开发和打造以哈萨克族民族特色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同时对连部的环境、路灯、造林等进行规划投资建设,有效改善民族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鼓励少数民族劳动者到企业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对其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给予全额补贴。对于少数民族夫妻双方共同到二三产业企业或城镇就业的,一方失业后可安置到公益性岗位就业。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予企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补贴,加强就业服务。团场要建立少数民族未就业人员信息库,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及时的岗位援助。适当增加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的公益性岗位数量,把零就业家庭作为首要援助对象,对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零就业家庭可安置2人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职工应保尽保,积极组织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各族群众参加社会养老、医疗保险等。重点研究对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居民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的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居民积极参保,使这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努力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作者分别为石河子大学副教授,石河子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兵团日报》(2011年12月29日):2010年兵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暨兵团人口统计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②农九师史志编纂委员会:《农九师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③以上数据根据调研整理得出。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