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5-09-10 07:22
决策探索 2015年7期
关键词:通识大学生学校

21世纪是创新创业的世纪。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黄淮学院审时度势,致力于建设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教育为核心,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科技一条街为实践平台,以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四创”教育体系,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加强领导,组建团队

为了给“四创”教育体系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黄淮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四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相关领导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四创”讲师团,全面负责学校“四创”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工作。“四创”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依靠“四创”讲师团下设的三个团队:ICC团队、KAB团队、创业导师团队。

二、明晰思路,把握原则

实施“四创”教育体系,把握准则是关键。为此,黄淮学院确立了以下五大原则:一是面向全体。开设创业教育核心课程,纳入通识课程教育教学计划,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注重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驱动的“智囊团”和行業领军人才。三是分类施教。结合黄淮学院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四是结合专业。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五是强化实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考核和成果检验形式,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项目合力,确保成效

黄淮学院“四创”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实践竞赛活动、专业性讲座等形式,强化项目合力,全面推动“四创”教育与学校常规教学互相渗透。

一是开展创新创意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在校生,以公修课形式开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提高学生创业创造能力。通识教育实行导师制,聘请具备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和教师参与教学。

二是进行大学生创业基础教育。通过创业基础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开展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三是积极推动“四创”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各个专业的“四创”实践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四创”教育竞赛平台,为提高其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四是常规开设“四创”论坛。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校外知名学者和校内教师等组成“四创”导师团队,以各类专业性讲座为主要形式,针对行业企业需求,对师生开展具有创新性、时效性和专业群相关性的“四创”教育。

五是着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专门的教师团队,同时配备相应的设施和教育场地。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摆在教育体系首要位置;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邀请各行各业成功人士到校讲述自己的成功之道,以实际案例影响学生主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指向性、参照性。

四、“五大建设”,打造“四创”品牌

学校整体策划并实施“四创”教育体系,借助“五大建设”内容,丰富“四创”教育和实践载体,增强师生“四创”意识,全力打造“四创”教育品牌。

一是征集创新创业明星。在学校开展“寻找百名大学生创新创业明星”活动,收集整理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通过榜样作用对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激励和引导。

二是搭建“四创”场景。从全校遴选一批“四创”典型院系,并向院系征集创意及素材,统一组织建设,搭建特色鲜明的“四创”场景。首批选定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动画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化学化工系等院系。

三是建设创新创业角(“创空间”)。选择合适区域,由学校统一规划和设计,融入“四创”元素进行创新创业角的微环境建设。围绕“四创”教育的教学实践、作品成果等定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拍卖会、展销会、文化创意作品展、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等。

四是建设创业长廊。在会场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布置创新创业长廊,通过对“创新创业明星”的发展历程、产品案例等多方面展示,来介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及未来前景。

五是打造创业云平台。借助基于云服务的创新创业线上服务系统,搭建“四创”人才资源库、“四创”教师资源库、“四创”典型案例库、“四创”教学资源库,为学校“四创”教育及活动的开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八车道”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畅通无阻

学校的“四创”教育教学工作通过8个方向(简称“八车道”),齐头并进,多管齐下,确保学生未来发展畅通无阻。

一是传知识。把“四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纳入通识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包括创新创意基础课程、创业课程以及点子课程等,课程的设置上不少于72学时、不低于3学分。该课程属于通识教育,实行导师制,聘请具备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和教师参与教学。同时,通过专业教材和教学大纲、校系两级教学计划,设置领导小组、教研室及相应的教学团队等来实施推进“四创”教育。

二是育精神。所谓育精神,就是培育学生具备前卫理念、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个性品质的素养。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四创”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意思维、创业创造能力、开拓精神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治病根。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其他的传统落后思想观念对在校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起着消极负面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造成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和就业质量。“四创”教育根据这些情况,设置不同课程,开展多种项目,为实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学做一体,培养应用型人才搭建了新型的实践育人平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

四是造氛围。学校努力营造一种“时时在创造,处处有创意,事事顯创新,人人备创业”的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氛围,旨在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激情和干劲,强化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在这样的氛围里,全体师生自觉主动地加强对学科、行业的研究,投身于行业一线,学习行业、了解工业、钻研专业,真正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五是搭平台。为保障“四创”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专门开设“四创教研室”作为常规教学服务平台,负责大学生“四创”教育的研究与实施;设第二课堂、合作发展联盟、创新创业园、科技创业园、文化创意园、科技一条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堂之外的8个非常规教学服务平台。

六是做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组成不同专业或不同研究领域的团队,深度嵌入、融合,完成实际项目,最终实现学校师生能够以科研成果服务企业,企业能够为学校师生提供实际项目锻炼,从而增强师生的实践水平和应用能力的目标。

七是搞竞赛。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各院系、省内外、国内外的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四创”教育竞赛平台,为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八是树典型。在“四创”教育过程中,学校注重树立创业典型项目和典型个人,通过以少数带多数,以典型带一般,达到对全校师生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影响和教育。例如:“苹果皮之父”潘泳等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已经对学校各专业实践教学起到了模范推进作用,而且在未来还将会有更深远的影响。“四创”教育中产生的优秀项目和个人也体现了黄淮学院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它标志着产学结合的探索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和重要进展,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黄淮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通识大学生学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大学生之歌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学校推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